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

2016-10-2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依从性量表

魏 旭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

魏 旭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命质量量表(QOL)评分及干预后的康复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MES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D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

心理护理;脑卒中;抑郁;康复训练;生命质量

脑卒中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抑郁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1]。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30%~70%[2]。脑卒中后抑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少言懒动、迟钝、精力减退、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可对患者康复及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3]。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若早期给予有效的心理指导,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命质量[4-6]。本研究就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7],同时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造血系统疾病、其他因素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认知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43~88岁,平均(65±8)岁,病程3周至11个月,平均(2.2± 0.7)个月,脑梗死58例,脑出血5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43~86岁,平均(64±8)岁,病程3周至11个月,平均(2.2± 0.7)个月,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包括脑卒中治疗及抑郁症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收集患者病历资料,了解其具体病情、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生活自理情况、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并据此制订针对性心理指导措施及治疗目标,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及完善治疗计划。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采取倾听、解释、鼓励、指导等方法找出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依赖或抵触心理,给予其安全感及信任感;多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指导患者正确调整心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1.2.2行为干预 向患者详细介绍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及转归等,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疗,纠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提供平衡膳食及运动疗法具体方案。

1.2.3生物反馈及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安静取仰卧或半躺位,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及深呼吸训练,同时采取肌电反馈。

1.2.4情感支持 注重发现患者的兴趣爱好,积极与患者交谈其感兴趣的事情,参与其感兴趣的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爱护患者,使患者能感受到亲情、友情、家庭的温暖,促使患者及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给予为期8周的干预。于治疗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命质量量表(QOL)对患者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生命质量进行评定。HAMD量表共计24项,正常为总分<8分,可能有抑郁为8~20分,肯定有抑郁为21~35分,重度抑郁为总分>35分。MESSS量表总分45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ADL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QOL量表包含4个维度,即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及社会功能,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命质量越高。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遵医嘱接受治疗,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部分依从:患者尊医嘱接受治疗,但康复训练主动性不强;不依从:患者不愿接受长期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HAMD、SSS、ADL及QO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D、MESSS、ADL及QO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MES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D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康复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多与神经内分泌学、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再生、社会心理学等密切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的产生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脑损伤部位及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以往多注重改善躯体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情绪。脑卒中后抑郁作为脑卒中最常见并发症,轻者可表现为早醒、睡眠障碍、食欲丧失、缺乏信心等,重者则可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躯体不适等,可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还可导致脑卒中再次发作。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口服舍曲林、米氮平等,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丁建红等[8]对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患者的HAMD、ADL、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且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王金海和闫迎霞[9]、祝素敏[10]的研究也均显示了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抑郁患者应用中的有效性。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MESSS、ADL及QOL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MESSS、ADL及QOL评分比较(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HAMD MESSS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110 24±4 19±4*24±5 19.0±3.9*观察组 110 24±4 12±4*#25±5 11.3±2.9*#组别 例数ADL QOL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110 57±8 70±6*24±451±4*观察组 110 57±7 91±5*#24±467±5*#

表2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本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同样取得了满意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安慰患者,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予以疏导,患者可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爱护,故能有效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11-12]。行为干预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以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物反馈通过借助仪器将与患者心理及生理有关的生物学信息进行处理,以训练患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身心理生理活动加以控制,达到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平衡。放松训练可使患者缓解紧张心理及肌肉,对改善患者抑郁情况具有重要作用。注重发现患者的兴趣爱好,可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的生活积极性,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爱护患者则可有效增加对患者的情感支持[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MES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D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陈俐等[14]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

[1]邓雪莉,全凤琼,杨思芸,等.综合护理联合抗抑郁剂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6):1185-1187.

[2]刘永珍,龙洁.卒中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342.

[3]曾新华,肖宁,王姣,等.移情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126-129.

[4]苏曼莉,李艳芳.早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2602-2604.

[5]黄丽,邵芙蓉,王晓妹,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80-5282.

[6]邵润,李小林,吴少丹,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5):696-698.

[7]吴长鸿,刘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6,3(6):4-4.

[8]丁建红,李璐,程妍,等.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436-3437.

[9]王金海,闫迎霞.早期社区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3,42(9):1032-1033.

[10]祝素敏.心理护理联合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120-121.

[11]钟燕萍.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4-35.

[12]王巍,牛素英,董慈,等.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和治疗的依从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 1528-1529.

[13]宋媛媛,袁云峰.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95-597.

[14]陈俐,杨超豪,谭红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4):320-323.

R473.7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68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沈阳 110041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依从性量表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