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品种中茶108引种试验研究
2016-10-20刘涛殷忠
刘涛 殷忠
摘要 引进茶树新品种中茶108进行试验种植,选择福顶大白茶、平阳特早作为对照,在试验园和对照园采用相同的园艺措施,从茶树生长势、茶树生产性状、茶园产出实物量进行观测比较,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种中茶108具有显著的高产、优质、高效优势,适宜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关键词 新品种;中茶108;生长势;生产性状;实物量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18-01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处川、陕、鄂、渝交汇地带,土壤及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种植,种茶历史悠久,平利县在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特别重视茶树优良品种的引进种植,从福建、浙江、四川引进了龙井43#、龙井长叶、浙农117、福顶大白茶、平阳特早等10余个优良茶树品种;2011年11月下旬,平利县引进了50万株茶树新品种中茶108进行试验种植,现将主要试验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2—2015年在平利县城关镇龙古村进行。
1.2 试验材料
供试茶品种为中茶108品种、福顶大白茶品种、平阳特早,其他材料包括菜籽饼、复合肥、尿素、碳铵。
1.3 栽植方法
中茶108品种、福顶大白茶和平阳特早品种建园的具体方法为2011年11月将建园地块进行深翻耙平,按照东西向150 cm划行做畦,栽植规格为150 cm×30 cm,单行双株栽植,栽植后离地面高度15 cm修剪,浇足定根水,定植茶苗量7.5万株/hm2 [1-3]。
1.4 茶园管理方法
3个对照茶园均按照统一的园艺管理时间和方法,建园第1年以锄草和抗旱保苗为重点,在进入第2年后,平均每年锄草3次,施肥2次,上半年追施速效肥,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施肥量逐年增加[4-6]。每年修剪1次,2012年均完成了3次定型修剪(表1)。
2 結果与分析
2.1 茶园生长势观测
从表2可以看出,建园第1年,中茶108经过1年的生长,形成一级分枝3~5个,其次是平阳特早,为3~4个,福鼎大白茶为2~3个。生长到第2年后形成的二级分枝,中茶108最多,达5~7个,其他依次为平阳特早和福鼎大白茶;第3年后的三级分枝以平阳特早最多,为13~15个,其次为中茶108和福鼎大白茶,分别为13~14、9~12个,进入投产期茶园的生产枝条以中茶108最多,为40~41个,其次分别为平阳特早和福鼎大白茶;株高、幅度生长中中茶108占明显优势,高度、幅度分别为114.0、126.3 cm,其次为平阳特早和福鼎大白茶。
2.2 茶树生产性状观测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建园后连续4年的观测,中茶108的茶芽萌发期最早,单芽发芽在3月2—8日,1芽1叶为3月11—14日,其次为福鼎大白茶和平阳特早;发芽密度以中茶108最多,为1 063.6个/m2,其次为平阳特早和福鼎大白茶,中茶108的发芽密度较对照显著差异100.0、227.2个/m2,1芽3叶百芽重方面,福鼎大白茶最高,为42.3 g,中茶108和平阳特早分别为41.9、40.8 g,福鼎大白茶略高于中茶108。综上所述,中茶108茶树的春季投产早,发芽密度大,生产性状优于2个对照品种。
2.3 茶园产出实物量观测
茶苗于2011年底建园后,2012—1013年连续2年在修剪前打顶采摘单芽,2015年按正常节令突出以养为主打顶采茶,春季开园前期主要采摘单芽制作名茶,春茶尾期采摘1芽1叶、2叶制作普通毛尖茶,成品茶均为市场出售价。中茶108采制的单芽制作名茶平均售价为2 000元/kg,福鼎大白茶和平阳特早采摘单芽制作名茶售价为1 600元/kg。从表4可以看出,4年汇总后,中茶108总产干茶82.20 kg/hm2,较平阳特早高9.75 kg/hm2;中茶108总产值81 150元/hm2,平阳特早、福鼎大白茶分别为70 665、63 990元/hm2。中茶108的实物产出量显著高于2个对照园。
3 结论与讨论
中茶108品种建园后茶树长势好,建园投产快,发芽早,发芽率高,成品茶内质与对照比较稍占优势,品质优良,在幼龄期提早表现了优质、高产、高效。中茶108品种持嫩性强,芽头肥壮,适宜做扁形和园直形名茶,建议在绿名茶生产适宜区进行大力推广。中茶108品种建园后,要配套良好的茶园管理技术措施,尤其要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促进茶树快速生长。
4 参考文献
[1] 王开荣,李明,梁月荣,等.茶树新品种黄金芽选育研究[J].中国茶叶,2008(4):21-23.
[2] 王云,罗凡,李春华,等.茶树新品种(品系)区域试验报告[J].西南农业学报,2003(2):74-78.
[3] 杨亚军,杨素娟,曾建明,等.茶树新品种“中茶102”选育研究报告[J].中国茶叶,2004(6):14-15.
[4] 江用文,杨亚军.茶树新品种选育进展及其“九五”设想[J].中国茶叶,1996(5):26-27.
[5] 杨亚军,梁月荣.5个茶树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研究[J].茶叶科学,1994(2):129-136.
[6] 陈正武.茶树新品种选育发展方向[J].茶叶科学技术,20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