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e-H2O体系E-pH图的Fe(OH)2制备条件分析
2016-10-20龙琪
龙琪
摘要:以Fe-H2O体系E-pH图为依据,从电化学、化学热力学、沉淀溶解平衡等角度进行计算,推导了制备Fe(OH)2的最佳条件。基于计算结果,设计了三个实验,均明显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及其被氧化后生成的Fe(OH)3红棕色沉淀。实验证实,理论计算推导出的实验条件是合理有效的。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制备条件分析;Fe-H2O体系;E-pH图; 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9–006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Fe(OH)2白色沉淀的制备是高中化学疑难实验之一。虽然学界对此实验已经研究了几十年[1~6],但是相关结论主要集中于无氧条件的控制,已有研究对该实验原理的分析都不够全面,理论计算也不够深入。其实,除了无氧条件以外,溶液的pH也是影响实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借助Fe-H2O系统的E-pH图[7](图1),对Fe(OH)2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条件进行了理论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实验方案,最终制备出了稳定的Fe(OH)2白色沉淀。
1 Fe-H2O体系的E-pH图解读
在等温等浓度条件下,以电对的电极电势E为纵坐标,溶液的pH为横坐标,绘出电极电势E随pH变化的关系图,这种图叫做E-pH图[8]。该图将各种物质的电极电势与pH的关系以曲线形式表示出来,从图中能看出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或者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浓度和酸度[9],以及物质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条件。由于很多氧化还原反应都在水中进行,因此很多物质的E-pH图中都会同时出现H2O的E-pH图。在Fe-H2O体系的E-pH图中,标有a、b符号的两条虚线即是H2O的两条E-pH曲线。在图1中,Fe(OH)2位于线⑤⑥⑦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区域。解读该区域的信息可以揭示Fe(OH)2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条件。
计算结果显示,如果用FeSO4·7H2O配制的饱和溶液来制备Fe(OH)2,开始沉淀的最低pH为5.85。如果用非饱和FeSO4溶液来制备Fe(OH)2,由于c(Fe2+,非饱和)
综上分析发现,制备Fe(OH)2时,最好选用pH在3~5的Fe(Ⅱ)溶液。这样的溶液中Fe3+已经完全沉淀,在溶液中Fe3+的含量极少。另外,碱的用量不宜过多,能使反应体系的pH落在6~8区间的为最佳用量。
1.2 ⑥线的意义解读
计算结果显示,在O2和H2O共存的情况下,Fe(OH)2能够彻底地完全地转化为Fe(OH)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控制无氧条件是实验关键所在。
1.3 ⑦线的意义解读
因此,在制备Fe(OH)2的实验中,放入金属铁既可以除去溶液中的O2,生成Fe(OH)2,还可以将Fe(OH)3转化为Fe(OH)2。但是这一结论是基于电化学的计算结果,只能告诉我们该反应的趋势和程度,不涉及反应速率这类化学动力学的问题。铁粉在溶液中需要保留多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还有待实验验证。有研究认为,铁粉在溶液中至少需要留存5小时以上[18]。
2 研究结论与实验验证
基于Fe-H2O体系E-pH图的分析和计算发现,制备Fe(OH)2的最佳条件是:①选用pH为3~5的Fe(Ⅱ)溶液来制备。②碱的用量不宜过多,控制在能使反应体系的pH落在6~8区间为最好。③金属铁预先长时间放置于反应体系中有利于Fe(OH)2的生成与稳定,但这一条件不是必备的。
基于上述分析和计算,笔者以摩尔盐作为Fe(Ⅱ)的来源,以氨水或者NaOH固体作为碱的来源,得到以下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1 摩尔盐与NaOH固体反应的常量实验
实验步骤:
(1)加热蒸馏水至近沸,保持10分钟。用保鲜膜密封瓶口,静置冷却,得去氧蒸馏水。
(2)向小锥形瓶或小烧杯中加入50mL去氧蒸馏水和10g (NH4)2Fe(SO4)2·6H2O(s),油封,摇匀,使固体完全溶解,得浅绿色Fe(Ⅱ)溶液。
(3)将三角漏斗茎部伸入液面以下,通过漏斗向溶液中一次性加入约0.1g NaOH固体,得Fe(OH)2白色絮状沉淀(如果直接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表层的油封会阻挡固体氢氧化钠落入下层溶液)。
实验现象:NaOH固体落入Fe(Ⅱ)溶液,迅速生成大量白色絮状沉淀,随后白色絮状沉淀逐渐变为灰绿色或墨绿色。沿着器壁向上提升漏斗,在液面以上容器内壁上出现了红棕色附着物,说明Fe(OH)2暴露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Fe(OH)3。
方案2 摩尔盐与NaOH固体反应的微型实验
实验步骤:去氧蒸馏水和Fe(Ⅱ)溶液的配制同方案1。一次性塑料滴管中放入体积约绿豆大小的NaOH固体,捏紧胶头挤出空气,再吸取(NH4)2Fe(SO4)2溶液。
实验现象:在滴管中NaOH固体所在区域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后变绿。将沉淀物挤出滴管,沉淀转变成红棕色。
方案3 摩尔盐与氨水反应的常量实验
实验步骤:去氧蒸馏水和Fe(Ⅱ)溶液的配制同方案1。取10mL (NH4)2Fe(SO4)2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取2mL 2 mol·L-1氨水,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迅速挤出所有NH3·H2O溶液,得大量Fe(OH)2白色絮状沉淀。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溶液全部变成白色絮状沉淀,且白色絮状沉淀较为稳定,长时间不变色。液面处溅到试管内壁上的Fe(OH)2迅速被氧化成Fe(OH)3,能看到较多的红棕色附着物。
按照中学教材上Fe(OH)2的制备方案做实验,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只能看到灰绿色沉淀。上述三个方案经多次实验,均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产生了大量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能够稳定存在,只有部分白色沉淀转变为灰绿色。将白色沉淀从溶液中取出暴露于空气中,很快就被氧化成红棕色沉淀。上述方案的实验现象不仅符合预期,而且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见,上述分析得出的Fe(OH)2白色沉淀制备条件是合理有效的。
从实验成功率和实验现象来看,氨水比氢氧化钠更好。但是从化学教学角度来看,氢氧化钠与亚铁离子生成Fe(OH)2白色沉淀这个知识点容易被学生理解。而用氨水做实验,还要额外跟学生解释以下知识点:氨水电离、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缓冲原理等。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酌情处理。
3 补充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实验条件并非唯一条件,它仅表示按照最佳条件去做实验将会看到预期现象。最佳条件与实验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但这并不表示按照其他实验条件去做就得不到成功的实验现象。此外,本研究结论是基于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和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计算得出的,主要考虑的是标准状态下的情况,没有涉及化学动力学问题。这是由本研究方法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E-pH图反映的是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趋势有多大,并不表示反应一定是实际发生的,也不能显示潜在发生的反应在实际发生时所需要的条件。比如图1中⑥线和b线显示,Fe(OH)2能够被O2氧化为Fe(OH)3,实际上这个反应确实非常容易发生。但是图1中a线和b线显示,H2和O2可以反应生成H2O,这个反应在不点燃的情况下实际不能发生。再比如,电解水实验发现,实际电势通常要比理论计算值大0.5V时才能明显看到H2和O2析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实际放电速度缓慢。如果考虑动力学原因,E-pH图中的氢线和氧线都要各自向外推出0.5V [20]。因此,E-pH图只能显示反应的可能性,至于反应实际发生需要什么条件,还需实验验证。本文根据理论计算推导出的实验条件被实验证明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长弓.如何制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J].化学通报,1957,(5):62.
[2]王琛.氢氧化亚铁的氧化和制取[J].化学教育,1982,(3):50~51.
[3]周改英,王玉秋,许焕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商榷与建议[J].化学教育,2014,(9):72~75.
[4]王玉珍.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5):56.
[5]徐建飞,张平,杜淑贤.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方案再探究[J].化学教学,2015,(7):54~57.
[6]雷华.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2):59.
[7][10][11][14][16][17][19]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0,585,693,96,203,584.
[8]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2.
[9][20]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74,391~392.
[12] Catherine E. Housecroft & Alan G. Sharpe. Inorganic Chemistry [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514.
[13]严宣申.关于氢氧化亚铁的几个问题[J].化学教育,2009,(11):74.
[15][18]姜言霞,阮宝玲,毕华林,李晓林.适合中学课堂教学的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方案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