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程”不仅是百年质量更是百年品牌
2016-10-20于志宏董亚雪
于志宏 董亚雪
“现在一到海外考察项目、考察社会责任,都去参观蒙内铁路项目,怎么都在找蒙内啊?”一见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及蒙内铁路项目总经理孙立强,《WTO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就边坐边笑着发此一问,这让在场的相关人员都忍俊不禁了,孙立强也立马笑着说“这是好事儿啊!”
这条从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铁路,是肯尼亚百年来新建的首条铁路,也是东非铁路网的起始段,非洲“三网一化”的示范工程,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设计、施工、采购(EPC)总承包。
正如于志宏所说,如今蒙内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责的一个品牌,一个标杆。而作为蒙内项目的负责人,孙立强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社会责任是必须的,这不是锦上添花,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往实处做;同时,中国在海外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意识,努力打造“百年工程”,而这个百年不仅是做百年质量,更要做百年品牌,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工程。
从自发性履责到系统性跟进
《WTO经济导刊》:当地时间3月24日,中国路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蒙内铁路项目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布的首份项目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这个节点前后有什么不同吗?
孙立强:这个问题是一个核心点。在做蒙内项目以前,我做项目管理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很少有把社会责任管理单独拿出来,当做一项管理内容放进项目中。即便是有,也顶多做到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这种程度。国内社会责任项目做得并不多,我们做的其实也不是特别多。这是一个整体的现状。
当然,路桥从1979年走出去之后,在做海外项目的过程中,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做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工作。但是在做蒙内项目之前,这些工作更多是自发性、不成体系的工作,比如项目所在国发生灾害,我们参与了一些救灾工作,再比如我们做了很多捐献工作,惠及沿线的学校、孤儿院等。这时,我们做这些工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为了沿线当地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第二更多的是一种人性关怀。这些都是自发性的。但蒙内项目不是,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做社会责任工作。
路桥的“百年工程”
《WTO经济导刊》:您说蒙内项目是计划性的、系统性的履责,那么蒙内项目在系统规划过程中所坚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
孙立强:它的核心理念来自当时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建设蒙内铁路?什么才是蒙内铁路的成功?就是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社会责任的理念,那就是蒙内铁路最终的成与败不仅仅在于你是否建成了一条好的铁路,也不仅仅是你建完的这条铁路是否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而在于在建设过程当中和建设完成后能不能给当地的政府、当地老百姓带来好的影响,有好的口碑。这是蒙内项目要系统性、计划性地做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在做蒙内项目的过程当中提了三个“为”:
为国争光。它的具体理念是要做百年工程。最早的时候,人们把百年工程更多地定义为质量上的百年。现在,随着项目的进行,我们赋予了它另外一个含义,叫做百年口碑。也就是说这条路在修建过程中和修完之后,能给当地带来好的影响,能让当地的老百姓念你一百年的好,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美誉度,给中国带来更好的荣誉。这对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都提出了必然要求,因为质量好百年,口碑好百年,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工程。
为当地服务。一个项目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质量、进度、安全等硬实力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软实力上,即为当地谋福利。肯尼亚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修了这条路,也非常希望能够建成百年工程。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答案是一定要能够满足当地老百姓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期望,毕竟生存和发展是人的第一权利。
为企业添彩。企业在项目运营过程当中,要通过以上两个“为”的实现,把企业本身的品牌和实力打造出来。
正是秉持着这个理念,我们觉得一定要做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主观需求。第二个是客观需求。在肯尼亚的特定地区,政府对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对我们的挑战也很大,特别是这个项目穿过地理环境复杂的山林、物种丰富的野生动物园、公园等等。因此,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一半的精力在做项目,另外一半在做责任。
《WTO经济导刊》:以路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这对路桥来讲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孙立强: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不管是技术、能力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其实是我们的硬实力,说明我们心中有底。但是,在海外软实力的提升也很重要。企业的口碑是什么?企业的追求是什么?企业展现给别人的形象是什么?要知道,在当地政府、人民眼中,你代表的是中国,而不是企业行为。客观来讲,我们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追求等这些软实力的提升缺口还是很大,应该注意补足。
至于影响,通过蒙内铁路,我们感觉自己有一点世界一流企业的影子了,因为世界一流企业是有追求的。今年3月份我们董事长也重点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不仅仅有影子了,我们就是在按照世界一流企业来做的,董事长说这个很重要。要知道,世界一流企业在跟中国企业PK时,比拼的可不仅仅是硬实力,更多的是软实力。
其实蒙内项目的社会责任有很多创新点,它第一次系统地把社会责任给做出来了。我也希望这能贯穿到我们其他众多的海外项目中去。而肯尼亚政府对我们非常满意,他们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对路桥和中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中国的相关领导看到了蒙内铁路也非常满意,他们都说没想到中国企业在海外还能这么干,觉得很长脸,很提气。
《WTO经济导刊》:到现在为止,您在蒙内铁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心得是什么?您收获了什么?
孙立强:首先蒙内项目本身完成得很优秀,工期、质量、进度、施工都让大家很满意 。肯尼亚的政府官员在会上说:“感谢中国企业,感谢中国政府!”这是他们对我们工作、企业、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可。所以我们把后面从内罗毕到马拉巴段500公里的内马铁路(纳瓦沙-基苏木-马拉巴段)也给签了。在肯尼亚,我们铁路一共签了107亿美元。endprint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说明了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让中国路桥在这个国家有了非常好的形象和口碑,同时也告诉他人路桥对自然、对社会是怎么做贡献的。这样一来,企业就没有了明显的短板。
那中国企业在跟其他国家企业PK时还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是党建。党建是央企在海外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这是西方企业所没有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海外那么能干,这靠的就是党建提供的精神保障,其实这是一种组织文化。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人是需要组织的,没有组织就有一种孤独感。说到底中国企业拼到最后还是靠文化,企业文化和个人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走向一流。
四有观:有人、有心、有言、有行
《WTO经济导刊》:蒙内项目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什么章法吗?能把这些章法总结一下用到其他项目当中去吗?
孙立强:首先,主观上要有这个意识;其次,要有计划安排;再次,要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因为有的东西做得不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最后,要有宣传,要让别人知道。
这四项和你们总结的社会责任的推进方案一模一样,你们称之为四有:有心——要有主观上的意识;有人——有组织、有体系、有计划;有行:要做,要有行动,要落到实处;有言——做了之后要去讲,去宣传。总结得非常好。这样一来,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也是从履约到履责的变化。毕竟约定是有明确的条款的,而履责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做得更好。
但是,在做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心态和观念。在做社会责任的时候要让利给人家,而不是只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但让利不等于施舍,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高高在上。
寻根溯源:社会责任必须纳入管理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源在哪里?困难又有哪些?
孙立强: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社会责任的根在哪里。这个根就是社会责任一定要被纳入到大的管理中去。试想一下如果社会责任就是安全,没有人觉得这个费用是不值得花的。而蒙内就是在尝试把社会责任植入到整个项目中去。
对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说,在海外做社会责任,应该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要求,企业一定要把社会责任真正做实,因为社会责任就是企业项目管理中必须的一部分,它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这就体现了我们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别。
虽然社会责任的理念是西方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东方的社会责任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理念和思路,但要创造性地做出自己的东西,更要把它做实做活。即便一开始上升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也得做,一旦它有了根,才能长远发展。
要知道,当年我们做援外项目的时候,做的都是社会责任工程或者国家工程,没求过什么经济回报。这有什么好处呢?虽然当时看不出来,但现在能看出来。大家可以想一想,中非能够长远发展的根在哪儿?其实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树立的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吃苦耐劳、无偿援助,考虑当地经济利益,考虑所在国的长远发展。这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文化,是拿钱买不来的。所以希望通过蒙内项目的总结,推动国家层面加紧促进社会责任的落地扎根。
至于困难还是很大的。第一个就是该怎么去做这件事情?是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够去做?这关系到成本问题。第二个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怎么定位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必须行为还是自发行为?毕竟大家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便是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长期和短期、间接和直接、主动还是被动仍然有疑惑。还有就是企业不能只是自己做得好,做得好是应该的,但要让别人认可你的好,如NGO组织。这样我们就需要发声,但是如何发声,这也是一个挑战。这些困难都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