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2016-10-20张忠凡
张忠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22-02
都说数学简单,数学能让一切科学变得有趣味性,如果我们老师把数学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的世界,如果让学生用玩的方式接近数学,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收获独特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们四年组三位数学教师讲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就是这样一节让学生在课堂玩的课让我反思如下: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内容安排三角形特征之后、分类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的,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对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重了下面的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感知三边关系
我先分组做一实验:请同学们打开1号学具袋,里面有6根小棒,拿出其中的三根,动手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小组围得好,围得快!通过操作问学生有何发现?大家一致认为任意用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再次确认真是这样的吗?好,先保留你们的看法,让我们再动手操作一次,看看是否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打开学具2号袋,里面有6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动手再摆一次三角形。无论学生怎样调换6根小棒其中的三根,仍然没有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提出质疑,只是长短差异为何就围不成三角形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给他们讲的应当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一些。”因此,本节课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动手、动脑、活动中,初步感悟和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了下一个环节总结、知识的建构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操作中理解三边的关系
通过以上动手操作这一环节都是在新课部分进行的。发现有能够摆成的,有不能摆成的。在通过填写的报告单上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结果,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可以摆成三角形的,而当其中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是围不成三角形的。高寒老师是让学生随意准备两根同样长的小棒和两根不同样长的小棒(长度不限),让学生先选择其中一根剪成两段,再与另一根小棒拼三角形,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感觉很放松,他们在拼摆时只是考虑我怎样才能拼成三角形,并不知什么三边关系。摆后高寒老师拿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三边关系,效果很好,因为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了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对三边关系的印象极为深刻。真正体现了顺“生”而变,顺“生”而教,把课堂教学放手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三位教师的总体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操作—感悟—升华。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异构”特色。导入部分高老师是让学生先摆三角形,发现拼摆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拼摆方法后,才进入探究活动的。王晓玉老师是从三角形的特性导入新课的。丁芳梅老师是从三角形的概念入手,提出两个问题:①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②什么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的。新课部分,高寒老师是在摆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先发现,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说三边关系。学生发现什么?老师就跟着总结什么,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同时也反映了老师的应变能力很强。是一节真正的探究课。丁芳梅老师在总结三边关系时,是交给学生把表格中数字表示的三边关系,怎样转化成用语言表述三边关系的方法。学生学会方法后,用语言表述三边关系就很轻松了。特别是丁芳梅老师在学生探究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后,又引导学生探究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这是课本中没有的,拓宽并延伸了知识,把课本教“活”了,她没有就教材而教教材,挖掘了教材的内涵。练习设计也有不同:王晓玉老师是应用了课本上的习题。高寒老师现场画图出示练习题。由于时间不够,她们后面的习题没有能出现,是课堂练习中的一个缺憾。丁芳梅老师的课堂练习时间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后,又运用三边关系解释了生活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草地被人们才出了一条小路。是因为走两边没有这样走近?也体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同时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教育。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特点。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遗憾和不足的地方,比如:
(1)学具选择不当
高老师上第一节课,学生准备的是一厘米宽的纸条,学生在摆三角形时,就总是出现纸条重叠或端点连接不上的情况,结果老师总是忙于纠正,耽误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丁老师改用了小棒,效果好一些,但圆形的小棒有一定的粗细,和纸条有一定的宽度一样,学生在操作时也很容易产生误差。所以丁老师在学生摆完后,又用了一组课件动态呈现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2)合作探究时间欠足
小组合作探究时,要给能力差一些的孩子多一些时间,等等他们,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在合作中有一点发现,有一点收获。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3)课堂教学时间掌控欠佳
由于各种原因老师在上课时,会遇到学生新生成的问题,老师没有智慧的去及时处理,总想按照自己预设的步骤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就出现了后面时间不足,练习出示不完,匆忙结束教学的状况。另外,为节省时间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数学带来的快乐,并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从中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认知能力,使课堂变得简单,灵活多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玩中学数学,我们三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清楚了,在“异构”中我们也相互学到了很多,个人也成长了许多。相信今后的课堂教学将会更务实、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