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德清廉智慧高

2016-10-20

科学养生 2016年10期
关键词:疾苦养德孙思邈

任智明先生:

您好!先后写了六封信,谈得很高兴,仍感言犹未尽。中华文化的智慧养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清正廉洁,以德养生。

古往今来,既重养德又善养生的人,往往得享高寿,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是突出的例子。

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从小体弱,经常生病,为了买药治病,几乎耗尽家产,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除群众的疾苦,他带病攻读,刻苦钻研,20岁时已经通晓医著,并在乡邻亲友中给人治病。

他不仅重视古代名医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且细心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所以医术日渐提高,声望也愈来愈大。隋文帝征召他做“国子博士”,他推托有病不愿出任。唐太宗、高宗先后召他进宮,许以高官厚禄,他仍然不慕名利,一一推辞。但为百姓治病,却不畏艰难崎岖,不怕严寒酷暑,不顾饥渴疲劳,总是一心一意去治病救人,把病人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孙思邈有颗金子般的“诚”心,他把病人的生命看得胜过千两黄金,他认为,通过方药去解除患者的疾苦,去挽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最大的功德,所以他把自己一生心血的结晶,以“千金”命名——《千金方》。并在自序中强调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精诚之心,感人至深。几千年来,人们怀念他,尊称他为“药王”。把他生前隐居的太白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建有“药王庙”,庙中塑有“药王”,供人瞻仰。

孙思邈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精良。在养生学方面,颇多贡献,而且身体力行,饭后漱口,睡不蒙头,经常散步,不放纵情欲,不暴饮暴食……正因为孙思邈既重养德,又重养生,所以身心健康,至老不衰,在“白首之年”还写下了医学巨著《千金方》,而且得享百岁高寿。

为什么养生又重养德能够健康长寿呢?这是因为,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道德高尚的人,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种种焦虑烦恼,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正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说,一方面要注意调和七情以护养心神,保持情绪稳定,尽量避免发怒,做到“喜乐有常嗔怒少”;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道德修养,以“心诚意正”去消除焦虑,以“顺理修身”去扫除烦恼。这样,养生与养德结合起来,就是最重要的“卫生道”。

由此可见,“精诚大医”孙思邈,清廉智慧高,确实是养德养生利人利己的典范。

中医在一两千年前就这样高度重视道德健康,特别强调道德养生。而西方将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看重“道德健康”,强调“道德养生”,确能指导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

美国著名医学专家威廉斯博士用了25年的时间对225名医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与人为善、性格随和者的死亡率只占2.5%;而敌视情绪强,不能与人和善相处者,死亡率则达14%,他们患心脏病的人数更是高达和善者的5倍之多。

不注重“道德健康”、不讲究“道德养生”的反面典型,一是小偷扒手,二是腐败贪官。小偷可恶,贪官可恨。小偷窃人钱财,贪官刮取民脂,这类恶人必有恶报,他们常患病,老得快,短寿命。因为无论小偷大贪,其心整日难安,提心吊胆,五脏六腑功能紊乱,衰老提前,死亡提前,理所当然。

道德败坏、为人不正、对人不善的贪官,既危害社会,危害他人,最终也害了自己。巴西有位马丁斯医生,对583名贪官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经常要靠服用镇静剂过日子。在583人中,有232人患严重疾病,其中116人死亡,死于癌症的占60%,死于心脏病的占23%。而马丁斯对比观察的清官,其生病和死亡的比例仅占16%,贪官多病早死,清官少病寿长,对比如此鲜明。

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注重道德修养,有利于健康长寿;缺乏道德修养,容易生病短命。

中医的养生之道,强调既要养身又要养心,还要养德,确实是高明之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养德清廉智慧高!

身心健康

马有度

猜你喜欢

疾苦养德孙思邈
《节俭养德》
孙思邈与屠苏酒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
节俭养德进校园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