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青城
2016-10-20毛绪强
毛绪强
8月6日,第四届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市开幕,本次绿博会为期5天,共有826家区内外企业参展,产品涉及137类4069个品种。开幕式上,农业部总畜牧师王智才的一句话似乎已经预示今年的博览会必将精彩纷呈。他指出,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大力拓展销售渠道,连续4年成功举办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是解决农业竞争力不强的有效途径,中国·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正在成为荟萃全国绿色农畜产品、增进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舞台。
牛羊之外的内蒙古特产
空气罐头惊艳亮相
在呼伦贝尔展区内,就有这样一个售卖空气的展台——呼伦贝尔好空气。只要将瓶身上的呼吸口对准口鼻,按下瓶子上的按压按钮,那一刻你就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最清新的一瞬间。据呼伦贝尔环球瞭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权介绍,出售空气最早出现在国外,国内直到四五年前才有了这一产品。目前该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等城市,每罐可使用约16次售价为68元。该产品一经亮相绿博会就得到了很多客商的关注,不少市民慕名前来体验,仅一上午的时间10多罐产品就被体验一空。
“这款产品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日本富士山的空气罐头。呼伦贝尔市根河境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年无污染天气,雨后的空气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可达4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每到特定时期,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在每天的13时-15时驾驶空气采集车驶入根河原始森林腹地采集空气,并对采集回来的空气进行二次分装,中间不再有任何加工。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做了一次空气的搬运工。消费者所呼吸到的空气就是根河原始森林里原汁原味的空气。”陈志权告诉记者。
沙漠人参肉苁蓉
在阿拉善盟展区,大漠魂特产商贸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聚集了许多客商,当记者挤进人群前排后看到,许多人对一款长相类似于山药的产品议论纷纷。
“这是我们阿拉善盟特有的产品肉苁蓉,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在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大漠魂特产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晓霞向客商积极推介公司的产品。
记者在田晓霞口中得知,内蒙古阿拉善是肉苁蓉的最大产地,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产肉苁蓉个大、肉厚、富含胶质,质量上乘,为补肾珍品。
“常见的补肾药材多药性猛烈、大补大燥,而阿拉善肉苁蓉既能补肾阴,又能补肾阳,阴阳平补,补而不峻、温而不燥,不会上火,被历代医学名家推崇为补肾一绝。”田晓霞说。
据了解,大漠魂特产商贸有限公司出产的肉苁蓉已通过代理分销的模式进入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消费者认识到这款补肾珍品。
马铃薯玩出了新花样
内蒙古自治区除了肉牛肉羊这两大产业之外,马铃薯无疑也是自治区农畜产品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市展区内,一个巨大的圆形展台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在国家大力提倡马铃薯主食化的今天,乌兰察布市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
记者在展区内看到,马铃薯月饼、马铃薯酸奶饼、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馒头等食品受到许多市民的关注。其中,内蒙古娃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马铃薯酸奶饼最受消费者青睐。
记者拿起一块酸奶饼放入口中咀嚼,初时并没有觉得味道有多可口,甚至还有些干涩,但随着咀嚼时间的增加,口中的甜味儿逐渐增加,食后回味无穷。
内蒙古娃姐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古娃告诉记者,公司现已开发马铃薯全粉馒头、面条、早点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其中,马铃薯酸奶饼采用独家的生产技术和配方,使薯、奶、麦三香合一,实现了营养与美味有机结合,是老少兼宜的营养主食佳品。
农牧业的科技创新
本次展会,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综合展区成为展会上的明星展区,各种农业高新技术的亮相展现了内蒙古自治区近些年在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正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才使得内蒙古特产让全国消费者认知。
互联网让农业变得高大上
在“互联网+农业”展位前,花棚上的电脑显示器吸引了很多人。大家都纷纷在讨论研究这个显示器的作用。
“拿着手机你就可以观察到整个大棚里的情况,无论是温度、湿度还是风速,这是现代农业物联网的一个真实写照。”内蒙古润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商务经理张永飞说。
“之前听说过高科技种菜、智慧农业,现在真的看到了,原来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市民王先生说。
一说到农业,最担心的词就是滞销,内蒙古的土豆、西瓜、西红柿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互联网+农业”中的“订单农业”就解决了农业中最难的销售问题。跟风、扎堆种植让很多农产品出现了价低和滞销的情况,“订单农业”的出现不仅保障了种植户的收入还增加了种植信心。
“订单胡萝卜、订单土豆都是我们重点做的项目,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卖产品难的问题,还保障了农民的收入。我们通过引导梳理农民品质意识,种出更多好品质的产品。通过缩减流通环节,并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将产品损耗控制在8%左右,降低流通损耗,让市民可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好产品。”华蒙通基地联盟事业部总经理刘建军说。
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农牧业科技综合展区内,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展位让许多市民感慨万千,正是由于科学院一代代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才有了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繁荣。
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字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应用推广荣获2011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奶牛高效养殖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201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展位内的宣传栏上,罗列着近年来农科院科技成果。
院长冯万玉告诉记者,十二五以来,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有成果为核心,通过各级各类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在全区11个盟市,66个旗县建立了70余个科研成果示范点,示范推广小麦、玉米、蔬菜及牧草等新品种28个,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牛羊现代繁育技术、草原生态保护技术等新技术8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辐射面积2700万亩,繁育肉羊、肉牛等家畜近11万只,培训技术人员、农牧民7.6万次。
专家把脉农牧业发展
展会期间举行的2016年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论坛,则成为各路专家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舞台。
在论坛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翟琇作了题为《农牧业科技创新主体散论》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就农牧业科技创新主体究竟是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前,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价值导向的偏差。
“实际上现在跟我们的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转化率不高,核心问题就是科研的价值导向不是集中在转化,而是发论文、出成果、获大奖、出大名,弄职称。” 翟琇说。
对此,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全产业链生产并销售奶产品的企业,多年来,科技成果的应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公司行政负责人孙超向记者介绍说,以公司的资金实力,科研投入不是问题,但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很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科研项目做不出结果。
“合作两天人没了,没有结果,没有数据,钱扔出去了,数据没收到,我们现在真正的科技和产品的转化需要一个很大的数据积累,数据的中断意味着永远没有结果。”孙超表现出很大的担忧。
究其原因,孙超也认为,现在科研院所的行政化色彩确实太重了,一个研究两三年就换了团队,之前的研究全部泡汤,没法往下进行,我们的钱投再多也没用。而且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也没人再敢往进投了。
翟琇也讲到,不同于工业,农牧业科技创新有其公益性和创新转化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农牧业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的是长期地、心无旁骛地、坚守着职业理念、精神和素养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去。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讨论,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陈建光也作了题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讲。他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陈建光在论坛上讲到,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已呈现出融合发展势头,但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新型业态发展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亟需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此外,自治区农牧业厅总农艺师王雨峰还作了题为《内蒙古农牧业结构调整总体解读》的演讲。
举办了四年的绿博会,始终以市场开拓引导消费、以消费引导生产,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说,它既是内蒙古自治区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自治区在打造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平台中一张颜值颇高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