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态度及使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以福建省大学生为例

2016-10-20童成寿

关键词:语码普通话方言

童成寿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6)



大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态度及使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以福建省大学生为例

童成寿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6)

通过对福建省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方言、英语使用现状,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对普通话、方言、英语的态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据此提出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刻不容缓、方言以及地域文化保护势在必行、国家英语语言战略亟待调整等观点。

大学生;语言;现状;分析思考

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很大影响,他们使用语言的现状能有效预测未来社会语言使用的正面态势。因此,关注该群体普通话、方言、英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对普通话、方言、英语的态度,对研究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状况和语言态度,制定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战略,丰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能力如何?他们对普通话、方言、英语的态度怎样?为了全面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对福建省在校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对普通话、方言、英语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以达到“管窥一豹而知全体”的目的。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对象的选择

随机选取来自福州、厦门、泉州、莆田、龙岩、宁德、漳州所在地的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8份,剔除47份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剩下321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项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方式是问卷法。参考蒋冰冰的《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邬美丽的《民大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设计了《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个人基本情况、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共52个题项。为了保证填表内容的可信度,问卷设计不涉及个人隐私,设问婉转、灵活,并且遵循自觉性原则,如果某一问题无法做答,被调查者可放弃该题。问卷采用表格方式,一目了然。

3.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数据的采集

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各种途径事先将问卷寄(送)给被调查者,一星期后再寄(收)回;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在线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1.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比较

大学生语言使用的情况是我们调查的首选话题,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来了解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最先学会(或使用)的语言是什么”“现在您能用哪些语言与人交谈”“您通常观看什么语言的影视片”“您通常听什么语言的歌曲”“您通常唱什么语言的歌曲”“现在您通常用哪种文字来书写(写作)”。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1)最先学会(或使用)方言的被调查者高达65.11%,这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这表明方言在辽阔的国土上还是很有市场的,同时也印证了“80.69%的学生能用家乡方言与人交流”这一数据的可信度。

(2)100%的被调查者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80.69%的学生能用家乡方言与人交流、还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能用英语与人交流。这表明,我国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以及重视外语教育的语言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民族共同语的高度普及是一个国家进步、文明的标志。而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同时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21世纪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掌握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同时,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的持三语者的人数今后还将增加。

(3)观看方言制作的影视片、听唱方言歌曲的比例相当低。这一方面表明,方言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的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也表明,用方言制作的影视作品和创作的歌曲严重匮乏。影视作品、歌曲等艺术形式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以福州的地域文化为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艺术形式,如闽剧、评话、伬艺、十番音乐等,都是以福州方言作为载体而不断丰富发展传承下来的。

(4)观看英文影视片、欣赏英文歌曲的比例高达35.51%和24.30%,说明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包括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2.不同场合语言选择比较

已有研究表明,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如与(祖)父母、与兄弟姐妹一起的场合、在家乡、碰到老乡的场合等,通常会选择使用彼此最熟悉的家乡方言;而在公共场合,如在政府部门、学校、银行、车站、机场,去购物、看病等,通常会选择使用普通话;而遇见外国朋友则会选择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本次调查也关注了这方面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不同场合语言选择比较

注:“无此情况”分别指祖父(母)、父(母)去世以及无兄弟姐妹的情况。

表3数据显示,除与祖父(母)交流外,不管是私密场合还是公共场合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都在50%以上。在私密场合以及比较自由、随意的场合,如在家乡、遇到老乡等场合倾向于使用方言,特别是在家乡、与父(母)交流和与祖父(母)交流时选用方言进行交流的比例更是高达86.29%、88.47%和92.52%。这种语码选择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上了年纪的祖父(母),大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大都不会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说得不好,使用普通话的机会有限;二是祖父母们在语言选择中也总是持保守态度,他们希望年轻一代能说好方言母语,传承好地方文化。在这种因素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家乡、在与父(母)交流时,潜意识里不由自主地就会选用方言与人交流;三是方言是他们最先学会的语言,而普通话一般上小学以后才学会的,普通话的熟练程度自然不如方言。加之方言是家乡话,传情达意功能强大,乡音乡韵使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可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

3.语码混用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任何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方言、语体或语域都可被称为语码(code)[1]86。进入21世纪,绝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码,因而在日常交际中,出现几种语码夹杂在一起混用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语码混用(code-mixing)是指“在双语(或多语)条件下,以一种语码为主,再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2]104。比如,汉英语码混用就是以汉语为基语(base language),以英语为借语(donor language),在汉语表达中夹杂一些英语词汇或词组的语言表述行为。借语的作用在于为基语语言材料提供额外的素材,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语域和语用文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语码混用现象在年轻人以及学生中非常普及,甚至在许多主流媒体中也频频出现语码混用的例子。我们的调查也对大学生语码混用现象进行了关注,结果见表4、表5、表6。

表4 大学生普通话-方言语码混用现象及存在原因

表5 大学生方言-普通话语码混用现象及存在原因

表6 大学生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及存在原因

以上数据表明,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与人交流时存在语码混用现象。原因主要集中在有些词语普通话(或方言)里没有、有些词用普通话(或方言、英语)更方便等方面。语码混用是一种社会现象和重要的语言融合现象,语码混用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更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语码混用有利于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传承、丰富和发展,有助于各种语言的和谐共生共存。

4.大学生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语言态度是“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3]89。语言态度是人们社会心理的反映,对语言发展和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从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对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结果见表7、表8、表9。

从语言态度的情感维度看,60%的多大学生认为普通话非常好听,超过75%认为方言非常亲切,说明大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同度还是挺高的,这也从另一方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他们当地的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表7 大学生对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比较(情感因素维度)

表8 大学生对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比较(认知因素维度)

表9 大学生对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比较(行为倾向维度)

从语言态度的认知维度看,方言的有用性和社会影响力令人堪忧,而英语的社会影响力却不可小觑,直逼我们的国语。这与科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趋向平面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没有文字支撑的方言越来越边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另一方面,21世纪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英语成为国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英语的社会影响力将不断增强。

从语言态度的行为倾向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普通话、方言和英语。

5.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任何语言使用都是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语言使用者进行语种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他(她)有能力进行这种选择。本次调查从“听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普通话和英语的语言能力,对于方言我们只考察了“听说”能力。结果见表10。

表10 大学生语言能力比较

听说能力方面,近2%的大学生无法熟练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超过90%的学生能使用或熟练使用方言与人交流,这与上述语言使用中关于方言的调查结果(即80.69%的受调查者能用方言与人交流)不尽一致,对这里面是否存在社会期许的因素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43.61%的学生能基本或熟练使用英语与人交流,这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语言使用中关于英语的调查结果(即43.93%的受调查者能用英语与人交流)。2002年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是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以读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4]17-22。10年过去了,大学里的英语听说得到特别重视,学生的“聋哑”英语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本次调查就是明证。

表10还表明,近半数的学生用汉语写作时存在障碍,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断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校园海报、毕业论文中错字病句连篇、逻辑混乱、行文晦涩等现象触目惊心。这固然有英语热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冲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国家语言政策的偏颇和语文教育的不成功等因素难辞其咎。书面表达能力是一种高级的交际能力,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令人欣喜的是,大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近半数的高校学生能比较或非常熟练地通过书面的形式与人进行交流。这对于吸取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的语言战略正面临英语的冲击和挑战。

三、大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态度及使用现状的思考

1.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民族共同语的高度普及,是一个国家进步、文明的标志。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宣传,大力推广,成果喜人。本次调查结果高度支持了这一结论。但调查也表明,近2%的大学生无法熟练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近半数的高校学生用汉语写作时存在障碍。这与国内学者得出的调查结论一致[5]153-156[6]76-79[7]96-98。说明高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容乐观。这无疑给我们的语言工作者、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战略的制定者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崇拜席卷神州。考研、出国、职称评聘都离不开英语,高校学生更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汉语无用论”充斥大学校园,汉语正沦为劣势语言。近年来,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的大量产生和滥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人曾对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的文字表达能力的现状做过调查,结果显示,70.4%的人对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很不满意。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语言是沟通的途径,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生存能力,而书面表达能力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方言以及地域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语言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是地方文化宝藏。一个族群的智慧、宗教、风俗、传说、技艺、医术等,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方言里。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族群创造力灵感的源泉和文明承传的载体,失去一种方言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语言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族群所有的历史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同时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以福州方言以及福州地域文化为例。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闽剧、评话、伬艺、十番音乐等1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传统艺术形式,如闽剧、十番音乐、评话、伬艺等,都是以福州方言作为载体而不断丰富发展传承下来的。福州方言是福建方言中闽东方言的重要代表方言,在闽方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福州方言是保存中古音(或称唐音)最多的方言之一,许多古籍中出现的基本词汇一直被福州方言沿用至今。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州方言的生存的空间不断受到普通话和英语的挤压,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断层”的危机。缺少了“土壤”,传统技艺不仅难以推广,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

本次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窘境。高校大学生中“观看方言制作的影视片、听唱方言歌曲的比例相当低”。这一方面表明,方言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的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也表明,用方言制作的影视作品和创作的歌曲严重匮乏。影视作品、歌曲等艺术形式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对于传承推广方言及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区域的象征,每个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方言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每个当地人都应该传承的文化。遗失了一种语言文化,也就遗失了一个区域的特色。然而,很多方言和地域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此,方言以及地域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3.国家英语语言战略亟待调整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英语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各类考试、毕业就业、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出国留学进修等无一不与英语挂钩,英语成了强势语言,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直逼国语。

英语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它已成为仅次于母语教学、占用学时最多、学习年限最长的学校课程。我国是“外语学习与教育大国”,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8]。还有调查数据表明,60%的大学生用来学习外语的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6]76-79。这股“全民学英语热”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从上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教育热潮确实提高了我国的英语整体水平,本次调查高校学生的英语使用现状、英语能力以及对英语的态度就是一个明证。这股热潮也确实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英语教育的“费事低效”的问题,英语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等。而更为严重的问题应该非英语文化的渗透问题莫属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观看英文影视片、欣赏英文歌曲的比例高达35.51%和24.30%,这说明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本质就是该语言国家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也就是说,当学生学习英语时,他们也就在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正如语言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一样,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不可分离。但目前,我们国家在学生母语教育尚未完成、民族文化意识尚未确立之前就进行毫无限制的英语教育,将会严重淡漠我国各阶层的语言文化意识,进而淡漠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9]8-15。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语言战略正面临英语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国家英语语言战略亟待调整。

[1]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London:Basil Blackwell,1998:86.

[2]Kachru,B.B.Code-mixing as a Communicative Strategy [M]//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7:104.

[3]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9.

[4]张尧学.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17-22.

[5]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3-156.

[6]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76-79.

[7]吴希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98.

[8]沈晨.中国学英语人数赶“英”超美,委员建议小学取消外语教学.[EB/OL].[2010-03-12].http://www.bj.chinanews.com/news/2010/0312/6753.html.

[9]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思考[J].外语界,2011(1):8-15.

[10]尹京子,杨柳青.文化外交与高校的国际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41-546.

(责任编辑伯灵校对伊人凤)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Language Competence,Language Attitudes and Status Quo among College Students——Take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NG Cheng-shou

(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College,Fuzhou 350016,China)

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language abilities and the language attitudes of standard Chinese,dialects and English among college students.In the meanwhile,some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like improving proficiency of standard Chine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protecting dialects and regional cultures,and adjusting language strategy on English in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language;status quo;analyses and consideration

2016-02-2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FJJKCG15-19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957)

童成寿(1970-),男,福建武平人,副教授,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6.03.017

H102

A

1672-9617(2016)03-0387-08

猜你喜欢

语码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17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