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观众笑后有深思民间艺术家陈家甫创作留守儿童海剧

2016-10-20罗晓庆

关爱明天 2016年9期
关键词:陈家戏剧创作

文图 罗晓庆

让观众笑后有深思民间艺术家陈家甫创作留守儿童海剧

文图罗晓庆

没钱、没演员、没场地,一度还遭到戏剧界专家的冷嘲热讽……演了这么多年伟人邓小平的民间艺术家陈家甫,有时候也会低下头来问自己:都这样了,还要坚持吗?

但总有一个声音响起:“为民而乐,是我的宗旨。只要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不管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持。”那就继续演下去吧。

对于陈家甫而言,海剧《留守儿童成长记》的演出,能引发党政领导的深思,让老百姓捧腹欢笑,令孩子们有所醒悟,家长和老师感怀而落泪,就是对他最大的回馈了。

陈家甫,52岁,四川南充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峨眉电影制片厂特型演员——邓小平扮演者,从事创作和表演艺术三十余年,先后随文化部出访泰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自己独创了“海剧”这一全新的表演形式。

艺术源于生活——留守儿童的故事

陈家甫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每当听到锣鼓声,就立马放下手中的农活,跑着跳着去剧场看戏。如今,响彻于耳的锣鼓管弦声响已经成为古老而久远的渴望。但对戏剧的执着追求,陈家甫却痴心不改,他一生致力于表演和弘扬蜀戏,还将川剧带上了国际舞台。2010年,在韩国首尔文化节上,陈家甫表演的川剧变脸吐火,让国际友人拍案惊奇。然而,自那时起,陈家甫就敏锐地发觉,“‘锵、锵、锵’锣鼓喧天的川剧虽然登上国际舞台,但流行天下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

然而,真正触发他开始创造“海剧”这一新的剧种形式,是一次“文化惠民”的活动。“当时我们在台上唱的唱、跳的跳,很热闹,但是老百姓看一下就走了,很冷清。这给我的触动很大。”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如何融合现代元素,在戏剧表现形式上创新,让老百姓重拾对蜀戏的热爱。既要让老百姓喜欢,那创作的素材就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表演中讲故事,寓教于乐,让观者笑后有深思,乐后得教义。陈家甫理清思路之后,就开始深入农村采风。2011年,陈家甫下到最基层,走村串户,住到学校去,访校长,与老师交流,与孩子们玩在一起。

两年半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他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一群留守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陪伴孩子的只有大山和老人。其中有孩子因缺乏教育,分不清是非黑白,坑蒙拐骗成家常便饭,有孩子甚至还沾染上了毒瘾,流落在外,这些留守儿童让陈家甫心痛万分,也成为了他幽默笔触下讲述的感人故事,“他们需要我来演绎他们的故事,来关爱他们的成长故事”。

人生如戏——创造海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家甫常这样说。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触发他写以儿童成长故事为核心剧本的源泉。2010年年底,在岳父和妻子双双病倒的时候,他年仅6岁的女儿被确诊为患有罕见类型的白血病,面对巨额手术费,陈家甫一筹莫展,家庭陷入了极度困境。

“真的是奇迹”。一位文化部门的退休干部李书朗感慨,他也是陈家甫的搭档。在众多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和帮助下,医院找到了他女儿的配型骨髓,最终他挺过了难关。

正是社会爱心人士博大的爱,感化了他的心灵,从那时起,他誓要用毕生艺术的成就回报社会。“做我力所能及的事,为国家培养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的下一代,并且我将坚持下去。”生活的洪流流过了他,他的生活故事也从小河流向了大海,变得宽阔起来。

在《留守儿童成长记》剧本创作过程中,陈家甫潜心研究,以适应老百姓日益变化的欣赏口味和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他同时创作出海剧——这一全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该剧本的演出形式。

2013年,寒风凛冽的冬天夜里,街头巷里还有陈家甫奔走的身影。他就这样怀揣着花费两年半创作出的海剧剧本,辗转寻访全省知名专家、学者,打磨他的剧本。这也是他一如既往对戏剧热爱的初心:他追求的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创新,而是弱化艺术表现形式,用趣味横生又回味无穷的表演给下里巴人带去温暖和感恩。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海剧的“海”字,陈家甫这样解释,广矣、深矣、大矣、微矣。李书朗这样评价:海剧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形式别出心裁,“海剧既不是京剧、川剧、黄梅戏等戏派的串烧版,而是既融为一体,又自成体系”。相较于戏剧、话剧,海剧更加短小精悍,不拘一格。

戏如人生——排演的艰辛

今年7月1日,在这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特别日子,海剧《留守儿童成长记》就在射洪县最偏僻的乡镇——太兴乡一所学校里成功上演了。太兴乡是射洪全县第一个用戏剧形式来宣传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乡镇,是太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的结果。

这样一部着眼于当今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问题的剧作,讲述了留守流浪少年金不换因早恋,欺骗婆婆的钱,甚至花钱请人冒名顶替家长去学校,被揭穿后流落街头。最后在党政的关怀,学校、亲眷的多方努力下,他迷途知返,重新回到学校,刻苦学习,数年之后,他考上了名牌师范大学,毕业后赴边支教,立志回报社会的感人故事。

当日,太阳炽烈,群众们摇着扇子、打着伞,满身热汗,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却无一人离开现场。演出结束,群众热泪盈眶,掌声久久不断。一位年迈花甲的大爷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剧看得好安逸。好看,又有教育意义。一位县上老领导激动地说:“你们演得好,不仅教育意义深刻,还给文化惠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这个剧得以演出,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剧本出来后,排演的难题摆在陈家甫面前,“从太兴乡回来之后,我坐立不安,因为没有资金投入将这个剧本排演出来。在太兴大多是选用当地群众演员,但如果进一步打造这个剧,还是需要稳定、专业的演员。”为此,陈家甫想方设法地联系相关部门,各方看过剧本之后都表示了支持,但迟迟没有资金投入,这令他一筹莫展。直到陈家甫的好友李书伟艺术家看到剧本,当即两人下定决心要排演出来,“这是弘扬正能量的好事,我们一定要做。没钱就自己掏钱”,两人就这样合计着,私人筹资了数十万来搭建表演团队。“一开始,演员就在我家练,有老人又有小孩,根本施展不开。辗转多处,目前就在这个茶馆排演。”一开始因看到剧本背后的善心和价值,新都静雅养老中心主动提供免费场地。

更难的是,如今,资金已经消耗殆尽,重要演员也不来了。据悉,来排演的演员均无薪酬,但是三十多人的交通食宿开支也并不小。“没有工资就算了,总不能让人自己掏钱。因为还没有正式演出,没有收入,人员也就不稳定,说不来就不来了”,陈家甫感慨排练的艰辛。

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陈家甫回答,“因为热爱,我才能锲而不舍地对艺术执著追求,更重要的是胸怀善心,感恩社会,才能真情关心下一代,行善积德育英才”。

陈家甫编创的海剧《留守儿童成长记》荣获四川省2015年度青少年影视戏剧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陈家戏剧创作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Porous AlN films grown on C-face SiC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