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思路

2016-10-20张慧芬

天津建设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静海技术开发区水系

□文/张慧芬

天津市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思路

□文/张慧芬

通过天津市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水系梳理项目的设计工作,对水系发达地区雨水排放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总结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雨水排放;水系;排沥河道

天津市静海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天津市西南部,距天津市区40 km。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静海中北部,静海新城和团泊新城之间,总体呈南北狭长形。四至范围:南起崔杨路,北至独流减河南路,西起津沧高速,东至京沪高铁,规划面积约39 km2。区内主要用地为工业、居住及商业用地。

近年来,随着当地对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大力推进,使得开发区迅速崛起,开发建设项目如火如荼。但是,区内涝频发,暴雨时积水严重,给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大量企业入驻开发区,雨水排放设施与地块开发不匹配的问题日益严峻,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水系的梳理,以低影响开发建设为前提,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河道水系,以河网水系蓄排为设计原则,通过对地块雨水量的计算、管道的合理布置、排放出路的优化等手段,搭建开发区雨水蓄排的绿色骨架,降低开发投资,减少雨水管道工程的规模,增加景观效果,使雨水资源化。

1 地域及水系现状

1.1自然环境

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6月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目前区域内约50%路网已基本形成,大量企业入驻,主要以汽车、自行车的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静海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降水量536.4 mm/a,蒸发量约1 800 mm/a。园区地面标高2.1~3.0 m,总体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北高南低。

1.2水系现状

开发区周边水系发达,拥有市管一级河道一条,独流减河;区管二级河道4条,运东排干、生产河、迎丰渠及互助渠;开发区管骨干排沥河道4条,南环河、景观河、四号路边沟及津沧高速边沟。区内雨水均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进入河道,运东排干作为区内主要的排水出路,最终经扬水站提升排入园区北侧的独流减河。现状存在3座扬水站,设计规模均为2 m3/s,雨季时将片区内河道的雨水提升排入运东排干内。

1.3排沥存在问题

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使大量的农田和荒地成为工业、商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硬地面积急剧增加,同时开发过程中将许多坑塘、湿地进行了填埋,雨水径流系数增大、调蓄能力下降,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排沥需求大大增加,现有的排沥设施已远不能满足要求。

开发区周边主要排沥河道均为南北走向,纵向河道水系丰富,缺乏横向沟通水系。园区地势低平,部分地块地面高程低于河道水位,大雨时基本需要机排;河道水流方向与地势走向相反,加之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势,大雨情况下易造成积水。若区内河道与外围二级河道沟通闸门不能及时开启,严重时会造成河水倒灌情况。现状区内雨水主要通过横向雨水管道自东向西排入津沧高速边沟,后经扬水泵站提升排入运东排干内,排水最终出路单一,安全系数低。主要排沥河道淤积严重,堤防下沉,部分河道段被农田、建筑物侵占,致使排水能力下降。

现状雨水管网等排水设施的配套建设均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设计标准偏低。地块雨水均由雨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周边河道内,但管道规模不足,设计坡度偏小,不利于重力自流接入下游河道,暴雨时积水严重。

2 设计原则

1)立足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结合雨水排放标准提升需求,对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雨水排放系统进行详细的梳理及规划,全面提高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防涝减灾能力。

2)根据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在深入分析园区水系及排水系统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计算,提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

3)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静海县总体规划相协调,以开发区防洪排涝安全为基本前提进行设计。

4)充分发挥原有排水设施的作用,在现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新规划系统与原系统有机结合,通过合理布局解决开发区近远期的排水需求。

5)由于开发区雨水排放均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水系定位为雨季排水明渠(排沥河道),区内河道兼顾景观功能,设计中采用雨水管渠的计算公式计算明渠流量及渠道断面。

3 工程设计

3.1设计标准

3.1.1雨水量计算

本工程采用天津市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雨水量,雨水管网按无压、满流计算。

1)设计降雨重现期P。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对于城镇河流流域面积较小(<30 km2)的地区,如按城市雨水管道流量计算公式计算洪流量,局部一般区域设计重现期采用1~5 a。根据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规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2~3 a,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3~5 a。结合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本次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3 a计算。

2)径流系数ψ。参考同类型项目,径流系数ψ取0.6。

3)折减系数m。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建设理念,本次雨水管道折减系数m取2.0,明渠m取1.2。

3.1.2河道计算(明渠)

式中:v为平均流速,m/s;Q为流量,m3/s;R为水力半径,m;i为河渠底坡;C为流速系数(谢才系数),m0.5/s;w为过水断面面积,m2。

式中:n为糙率,干砌块石护面取0.025。

3.2雨水管道系统设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开发区水系较为发达,地块呈狭长型,纵向的运东排干和迎丰渠、生产河可作为区域的排水出路。本设计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排水系统,雨水管道系统的设计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后就近排入周边的河道内。

根据现状管网及河道的分布情况,将园区雨水分为7个雨水系统,见图1。其中,1#雨水系统汇水面积643 hm2;2#雨水系统汇水面积700 hm2;3#雨水系统汇水面积346 hm2;4#雨水系统汇水面积693 hm2;5#雨水系统汇水面积437 hm2;6#雨水系统汇水面积665 hm2;7#雨水系统汇水面积406 hm2。

图1 雨水系统分区

根据雨水管网计算,本次规划范围内设计雨水累计总流量约为193 m3/s。

3.3水系总体设计

水系的梳理工作应充分结合规划区域的地势现状、规划路网布局及地块标高进行统一的规划,使区域形成河网密集、水系发达、水流清澈的城市环境。在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沟通河道,使园区河道联网成片、互联互通,提高河网调洪蓄涝的能力,改善河道水体水动力条件,保障水质。

开发区南北狭长,利用现状纵向河道作为雨水排水主要出路,同时新建或改造贯通开发区东西的河道,沟通迎丰渠,减小运东排干的压力。运东排干作为现状开发区的主要排水出路,同时承载静海新城片区的雨水排放,河道水位较高,暴雨时易造成倒灌。本次设计将生产河,迎丰渠及运东排干作为开发区排沥出路,通过泵、闸调节开发区雨水排放,实现雨水排放调度有序。通过水系梳理,使开发区内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系格局,“四横”即四号路边沟、金海道河、南环河及互助渠。“三纵”即津沧高速边沟、景观河及东环河。汛期时河道作为防洪排涝的通道,非汛期的河道兼具景观美化功能,提升开发区城市形象。

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需疏浚和拓宽改造河道有3条,分别为四号路边沟、津沧高速辅道边沟、东环河(七号路—八号路);需新建河道3条,分别为金海道河、东环河、景观河(十里长街—金海道河);南环河与互助渠维持现状并进行护砌。新建双排DN2 000 mm雨水管道沟通景观河与南环河,保障雨季排水畅通。本次规划新建河道约7.2 km,拓宽整理河道约10.8 km,护砌河道约4.2 km,疏浚河道约8.8 km。

新建3座扬水站,规模均为10 m3/s,满足一昼夜(24 h)内完成排涝准备工作。规划1#扬水站位于四号路边沟与迎丰渠交汇处;规划2#扬水站位于金海道河与生产河交汇处;规划3#扬水站位于互助渠和生产河交汇处,见图2。

图2 水系规划

同时,运营管理单位应做到密切监视雨水情信息,雨前提前腾空管道及河道,起到雨水调蓄的作用。雨中泵站满负荷运行,雨停车不停[1]。

3.4河道断面选择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河道整治将不再局限于河道水利功能,同时还要根据地区规划的功能性、多样性,具备景观、旅游、生态等功能。整治河道、改善水环境,现已成为社会观众的焦点,在河道治理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断面形式,使人类充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河道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设计不同的河道断面形式。一般河道断面形式分为3类,复合式断面、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矩形断面和梯形断面占地面积少,可用于城镇中的河道。复合式断面占地面积大,适用于河滩开阔的山溪性河道,不需修筑防洪堤。对于违规占用河道、改变河道断面及河道形式的问题,在占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可以将占用或改变河道部分向外侧拓展至原断面形式,只有在此情况下,河道才与原河道断面过水能力保持一致。若占地条件不允许,采用矩形断面更节省占地。

津沧高速边沟及东环河位于开发区外围,用地充裕且无较高景观要求,采用不护砌的梯形断面结构。四号路边沟、南环河及互助渠均为现状河道,位于开发区内部,河道断面较宽,维持原梯形断面,考虑到景观要求需进行护砌。新建金海道河及景观河位于开发区内部,河道沿线用地有限制,采用矩形断面。

4 结语

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区域排沥的强度,使得区域排沥难度大大提高,现有的排沥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排沥要求。本文结合静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工作,从雨水管网系统优化、河道梳理两个方面对区域排沥能力进行提升,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提出河网水系蓄排方案,实现雨水资源化,为河道水系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王国良,张望来.天津2012年城乡排沥问题反思与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6):4-5.

TU992

C

1008-3197(2016)03-67-03

2015-12-18

张慧芬/女,1982年出生,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8-3197.2016.03.024

猜你喜欢

静海技术开发区水系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强化四种能力 奋力争创五好园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印记-静海老工业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雾是怎么来的?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好一片至美至纯的“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