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炳靖唯一健在的中国“飞虎”

2016-10-20洪乐

福建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航空队飞虎战俘

洪乐

陈炳靖唯一健在的中国“飞虎”

洪乐

每位老兵,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烽火岁月里,他们被时代送上战场,作为一名小人物,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获得海、陆、空三校毕业文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年19岁的陈炳靖,刚从厦门海事学校毕业到上海实习,看到日军飞机的肆无忌惮,他毅然放弃了航海实习,投考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第12期。

陈炳靖说:“在上海、在重庆、在昆明,许多老百姓被炸死,那个仇恨是忘不了的。我们年轻人不去死谁去死。”

由于当时中央航校缺少飞机,无法进行教学,所以陈炳靖这批学员先进入黄埔军校第15期步兵科接受陆军的正规训练。直到1939年夏天毕业后,他们才前往云南昆明空军军官学校第12期战斗机科学习,当时的总教官正是美国著名将领陈纳德。

1941年11月,中国空军基本上拼光了,无力再战。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从陈炳靖这批学员开始,全部送到美国受训。

1942年初,云南昆明空军军官学校第12期战斗机科学员第一批49人通过选拔、考核,被秘密送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学校接受飞行训练,陈炳靖就在此列。陈炳靖说,在美国,他们曾多次飞到海上,对海面上的标靶做射击训练,由于飞机控制困难,这批中国学员中有4人殉职,美方也有多人伤亡。

“初级学飞行的时候,大家晚上经常在一起唱歌,就唱《松花江上》,来自东北的同学边唱边哭,最后大家哭成一团。为什么?就为自己的家回不去,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哪里。” 陈炳靖说。

陈炳靖,1918年出生于莆田,同期加入飞虎队的中国飞行员中唯一健在者,南京集中营幸存者。

1943年某次出击前,陈炳靖应美国记者要求拉开舱盖留影。抗战期间,飞行员的阵亡率超过75%,每次飞行前,他都抱着必死的决心。等他最后一次执行飞行任务时,第14航空队只剩下他一位中国飞行员。

1942年12月,获得海、陆、空三校毕业文凭的陈炳靖奉命返国作战。一同回国的战友归属不尽相同,陈炳靖被分配到了第14航空队23大队75中队。

当时,被称为“飞虎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刚于1942年7月解散,第二年3月并入美国正规军编制,改为第14航空队,所以第14航空队也被称为“飞虎队”。

就这样,陈炳靖成了飞虎队的一名P-40准尉飞行员。同他一起调到第14航空队的中国空军共有24人,其中12人进入第23战斗机大队。

越南空战,中弹跳伞

1943年10月1日,陈炳靖奉命赴越南战场抗日。

此次行动的目标是日军的军事重地——越南海防港补给中心。二战期间,中美两国为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国际运输线是从印度到昆明、重庆等地,而越南只有一条通路可直接到昆明,倘若日军补给完成,以强大火力把昆明攻陷的话,将使中国最主要的驼峰空运基地被阻隔,没有了这个空运补给站,中国也就完了。所以,这次是少见的大兵力出动。

起飞命令下达后,美军作战参谋特地返回陈炳靖的飞机前,用英语大声对他说:“切记,不要做傻事。”他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被俘,千万不要去“成仁”,而是要活下来。陈炳靖点了点头。

17架P-40机为21架B-24重型轰炸机护航,外加2架P-38机,他们就这样从昆明出发了。陈炳靖是其中一架P-40战斗机上的一个飞行员。他和同伴们成功绕过了河内日本空军基地,飞抵越南海防港,轰炸补给中心。21架轰炸机依次列队向下投弹,陈炳靖和同伴们在高空盘旋警戒。投弹结束后,队长一声令下,机群返回中国昆明。

再次经过河内东北部时,却没有来时那么顺利了,日本人驾驶30余架零式机挡住回程,开始拦截攻击。陈炳靖和队友马上投入战斗。

敌机自后方慢慢接近,当时空战是谁争取到高度谁就可能最后胜出。遵循这一战术准则,陈炳靖迅速占位,一阵翻腾追逐后,他终于发弹击中了左下方一架零式机。敌机开始冒烟了,陈炳靖的视线一直瞄着那架冒着黑烟的零式机,看它最后是否坠落。

万万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炳靖只顾盯着左下方看,没注意右上方。“哒哒哒”的一阵声响后,他猛然发现自己遭到了两架敌机的围攻。

他迅速调整状态,P-40机速度起来后,他才往后看,两架零式机依然在后面穷追不舍。他只能继续加速,受伤的P-40机吼叫着疾驰而去,追击的零式机才悻悻返回。

此时,陈炳靖方才动作敏捷地检查了座舱中弹情况。敌机子弹射中右舱盖后发生了爆炸,之前就感觉到的背部疼痛感更剧烈了,胸前有血迹。他分析应该是座舱破裂后,碎片击中座椅背后的保护钢板,反射打入右肩。

而后,陈炳靖忍着剧痛,驾驶着受伤的P-40机向中越边境飞去。但下面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根本就分不清国境线在哪儿。又飞了一会儿,P-40机损伤得更加厉害了,高度一直在掉,尾部出现了白烟,并逐渐扩大,冷凝表的指针快速下降,滑油的温度急剧增高。他判断不仅是座舱盖击碎,连引擎的散热系统都被击穿了。发动机即将爆炸,他快速做出决定——必须迅速离机。

出舱后,陈炳靖习惯性地用右手拉伞扣,发现伤得根本不能动,只能费力地改用左手。幸好伞包正常打开了,一阵啪啦声在耳边响起,他就这样降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当场昏迷过去。

这次战斗,中方损失了3架飞机,日方损失了9架飞机,战果算得上不错,可惜这是陈炳靖最后一次空中作战了。

日军审讯,他坚称自己是中国空军

从昏迷中醒来,陈炳靖沿着小溪顺水下行。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他拖着伤痛疲惫的身体,开始了6天的荒野求生。

到了第6天,陈炳靖被法军发现,来到了法军营地。他以为自己已经获救,没有想到,法国人却在几天后将他引渡给了日军。

此时,因伤口化脓感染,他已经连续高烧3天,日军没有提供任何医药。只有一位越南护士看他随时可能会死,每天用冰袋帮他敷前额。

期间,陈炳靖清醒过一次,告诉同病房第14航空队的飞行员自己服役的队伍及姓名。“当时,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出去的人,通知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和我的爸爸妈妈,我死在什么地方。”

被送交日军的第四天,陈炳靖竟然奇迹般地退烧了。于是,日军辗转把他押到上海。在飞机上,另一位第14航空队的飞行员曾和他商量劫机,但陈炳靖右肩中弹了,无能为力,劫机的事只能取消。

上海江湾美军战俘集中营里,有800名左右美军战俘,其中级别最高的是温莱特准将。他对陈炳靖下达指示:“遇日军审讯,切不可说是中国空军,一定要说是美国第14航空队美军飞行员。”

因为美日两国已经宣战,日军对待美国俘虏多少会遵照日内瓦国际公约,而中日两国开战后,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宣战声明,双方不受国际公约的束缚,情况就大大不同。

陈炳靖应诺。

进入审讯室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日本审讯官问他:“说,哪国人?”

陈炳靖答:“中国空军!”

“再说一次!”

“中国空军!”

除了告诉日本审讯官自己是中国军官以外,陈炳靖的嘴巴非常紧实。美军的保密条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求生)可以告诉敌人已知的秘密,但陈炳靖一概推说不知道。

气急败坏的日军审讯官用皮鞭来威胁陈炳靖,见形势不利,陈炳靖口气稍微和缓:“你们所谓日本武士道精神应该用在战场上,而非站在你们面前已经解除武装的敌国之军人……”翻译把陈炳靖的话告诉审讯官,审讯官想了一下,挥手示意把他押回监狱。

陈炳靖夫妇早年合影。

2016年4月22日,98岁的陈炳靖从香港飞抵福州。他说:“我很开心,终于又回家了。”

上图_2015年9月8日,97岁的陈炳靖(左三)时隔30年再次回到家乡莆田,到陈氏宗祠祭祖恳亲。下图_2015年9月9日,陈炳靖回到母校莆田砺青中学,学生们为他戴上红领巾、别上校徽。

日本人这么轻易就放过了陈炳靖?当然不可能。

第二次审问完,陈炳靖瘫倒在地,同是战俘的美国军医为他查看伤口,发现伤口已经发出恶臭。原来日本人之前所谓的治疗,只是开刀,没取弹片,也没有敷药,就是希望他死。

美国军医帮陈炳靖把弹片取出。3天后,陈炳靖突然神志不清,他的伤口全烂掉了,血怎么也止不住。那时,他全身血量只剩28%,而一般人低于32%已接近死亡。由于日军虐待,整个战俘营,从温莱特准将到普通士兵,个个骨瘦如柴,只有在厨房工作的两位上士血型和陈炳靖的血型吻合,为他输了血。就这样,陈炳靖再次死里逃生。

原本,美军军医告诉陈炳靖,3周后会再开刀取另一块弹片。仅仅过了不到一周,日军审讯官又来到监舍,他要最后确认陈炳靖的身份。陈炳靖再次坚称自己是中国空军。于是,两天后,陈炳靖和美军战俘彻底分别,被押解到一个真正的“人间地狱”——南京老虎桥监狱。

“人间地狱”里捡回一条命

老虎桥监狱位于南京市区老虎桥23号,待到陈炳靖进来时,这里已经关押了800名左右的中国战俘,一部分是淞沪抗战中保卫四行仓库的将士,一部分是南京保卫战中被俘的官兵。

一个深夜,陈炳靖被一阵脚步声惊醒。他看到,一队40人左右的小队,步伐踉跄地走来。这一群人里,既有正值壮年的汉子,也有满脸疲惫的少年。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面色苍白,穿着残破,胸前向外渗着血。

陈炳靖打听到:这些人都是战场上的俘虏,被俘后日军要求他们全都趴在地上,然后用刺刀往他们身上刺,每个人两刀,没有被当场刺死的才被送到集中营来。

“日本人对中国战俘的残忍程度难以想象,狱卒会在深夜将我们吊在木柱上施刑,惨叫声长达两小时之久。能在老虎桥活下来的人,必须生命力超强。”陈炳靖说。

日本人的残酷,并没有让战俘丧失人性的温良。

在狱中,只有陈炳靖一人是空军飞行员,剩下的都是陆军官兵。当时空军被看作“天之骄子”,得知陈炳靖是飞虎队队员,又身负重伤,大家都对他关照有加。战俘总代表为他特设书记长一职,这样不仅免去了他每日的劳役,还可住单间。

战俘们平时劳动量非常大,但是他们在田地里抓到田鼠、野猫、青蛙时,都舍不得吃,放在火里烤烤,悄悄带回狱中给陈炳靖。很多时候,他推辞,来者就说,你是空军,你的身体以后对国家更重要。

总代表还安排了一位14岁的少年战俘照顾他。战俘们把饭食省下来,让陈炳靖多吃一点,但他坚持每餐只吃一份饭,把节约出的食物匀给那位还在长身体的战友。后来每过3个月,总代表就更换一次“勤务兵”,让每个在监狱中的孩子都能多吃一点。

尽管得到了狱友多方面的照顾,但由于流血过多、营养不济,陈炳靖的身体还是极度虚弱,只能卧床度日。1944年年底,他再次发起高烧。当时狱内恶病流行,在集中营里发高烧,就等于被宣判死刑了。大部分时间陈炳靖都处于昏迷状态,睡在床上痛苦万分,而日军知道他病了,但就是不给药,由他自生自灭。

几个晚上后,一位被俘的军医进来,要给陈炳靖打针,陈炳靖表示困惑。军医说:“一个台湾卫兵,当过护士的,他偷了药让我来给你打针。你千万不要讲,一讲出去的话日本人就会马上把那个台湾兵枪毙。”陈炳靖一直记着那个偷药救他的卫兵,出狱后一直想找到此人,但始终没找到。

陈炳靖说:“无论是在上海或是南京,我一直抱着躺着出去的想法。人一旦不怕死,视死如归,就什么都不在乎。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俘虏进出日军看守的门岗必须敬礼,我从不!”

“牺牲”的人,“复活”了

按照美军惯例,在战场上失踪时间达6个月以上,就可以宣布牺牲或阵亡。陈炳靖在莆田的家人以为他已经牺牲,按照习俗给他办了丧事。时任砺青初级中学校长的林达周,还给他召开了追悼会。

在一张赴美国受训的中国飞行员集体合照中,陈炳靖被打上白十字架的特殊标志,意思是“殉国”。

1945年8月中旬后,一向刁蛮的日军,从上级到下级,突然对战俘们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8月末的一天,战俘总代表通知陈炳靖:日军定于明天上午8点,将他及另两名上校军官释放出狱。

以前说“释放”,其实都是被押解到南京雨花台枪毙,而且时间都在早上8点。因此,陈炳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死亡,同伴们也一一前来诀别。

第二天早上8点,陈炳靖和另两位上校军官被带至日军少佐面前。日军少佐双手托举陈炳靖入狱时被换去的沾满血迹的飞行夹克,向他90度鞠躬,把夹克送上。一旁的翻译说道:“你出去后,请摆正心态,这一年多时间,对你没有迫害……”

出了监狱大门,一辆黑色小汽车停在一旁等候。离开监狱范围后,司机停下来,回头说:“我是国民政府南京的地下情报员,我叫陶然。”

陈炳靖心想:“这么大胆,敢这么讲。不好了,日本人肯定是要用这招诱骗用刑!”他赶紧摸了下自己藏的一块玻璃还在不在,暗下决心日本人用刑就割手腕自杀。

在一张赴美国受训的中国飞行员集体合照中,陈炳靖(后排左三)被打上白十字架的特殊标志,意思是“殉国”。图中红色十字架标志表示病故。

结果车开到六国饭店门口,很多人出来鼓掌,说:“日本投降了,你们自由了!”陈炳靖处于惊喜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缓过劲来。

陈炳靖不幸成为战俘后,飞虎队和中国军方一直没有得到他的确切消息,1943年悼念抗战英雄时,陈炳靖就被“牺牲”了。此时,集中营里的800多人,只剩下了30多个。陈炳靖正是幸存者之一。

陈炳靖归队心切,原本想直接返回昆明,最终被带到了芷江,这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所在地。抵达芷江的第二天,空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请陈炳靖吃午饭,问了他作战经过后,送他去了空军总医院。那块原本应该在21个月前取出的弹片,此时才离开陈炳靖的身体。但他右手的神经被破坏,再也不能飞行了。

之后,陈炳靖被调入地面部门,先后任职第一空运大队大队部参谋、国民政府驻加拿大使馆见习武官等。1949年后,陈炳靖到台湾,在“国防部”任空军代表,两次受蒋介石单独召见。1959年,他任职到期,谢绝留任,以空军中校军衔退出军界,1963年隐姓埋名随太太到香港定居,从事国际贸易。

2015年9月8日,97岁的陈炳靖,时隔30年再次回到家乡莆田,祭祖恳亲,听十音八乐,数次热泪盈眶。

“我回家了,满足了30年来的愿望,这一生我死而无憾。”陈炳靖说。

猜你喜欢

航空队飞虎战俘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飞虎
“我党第一支航空队”诞生始末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陈飞虎·水彩画《无题》
飞虎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汉口上空的鹰
救救小象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