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字学与篆书创作

2016-10-19王锐

文化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篆书关系应用

王锐

摘 要:对于一个专门从事文字书写的人来说,对于繁体字乃至古文字学的了解和掌握是必须的。了解古文字学与篆书创作的关系;古文字学在篆书创作中的合理应用,掌握新生的汉字的古篆化的方法:通假、混用、偏旁组合。

关键词:古文字学;篆书;关系;应用

利用古文字进行篆书创作,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谨的过程。在当代社会里,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简化字的教育,不要说对于文字的来源和演变以及不同字体的关系有认知,即使是对新中国建立之前最常用的楷书繁体字系统都有了不小的隔阂。经过简化和汉语的拼音化,我们的现代文字系统离古文字系统也已经越来越远了。最近网络上流传有这么一个段子:“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云无雨”虽然仅仅是一个并不专业的网络段子,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却非常能体现文字系统简化后的异化。但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文字书写的书法者来说,对于繁体字乃至古文字学的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乃至是必须的。

一、古文字学与篆书创作的关系

古文字进行篆书创作狭义上的古文字指先秦時代的汉字,广义上的则包括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篆书的不少特点﹐跟后來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別﹐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按照这种意见﹐古文字可以说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

对于传统性书法创作,书有五体,正草隶篆行,各有各的规矩和法则,从书体的角度来看,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所谓“行有行法,草有草法,篆有篆法”。五体之中,正行草隶相对于篆来说,都还属于今文字系统,释读和书写都比较容易,故而应用也比较广。

但是一个专业的书法者,对于字体和文字演变的掌握却不能废一,文字是任何汉字书法性书写的载体,今文字是从古文字演化而来,所以对篆书和古文字学的学习,更是一个关系到贯穿整个文字书写的重要的基础。

古文字学研究涵盖的面很广,它包括文字的起源和发展、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很多方面,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书法家能通晓全部,但对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却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理解。汉字以象形表意为其基本特征,文字的最初创造因素是图象。文字的发展因素其次是抽象。文字的构成因素,是相对简单的字母符号。汉字的基本要素就是偏旁,即字源学,因此对于古文字偏旁的强制记忆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一个字从研究的角度讲,首先看这个是什么形,通过研究这个字表达什么音,然后分析什么义,班固《汉书 艺文志》谓:“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汉字造字方法的一种归纳,是指导我们理解汉字构造和使用的重要方法,但是,“六书”并不能揭示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遇到古代没有的,或者已经失传的篆书,我们还要从反向来进行创作,而创作这个字的篆书更要知道这个字来龙去脉,要根据这个字的形音义来进行合乎规律的造篆。因此,我们学习古文字还要尽可能的收集与古文字相关的资料,包括释读著作和文字图片;尽量充实自己的文史知识,包括历史学、古代文学、人类学、考古学、金石学、训诂学、书法与手稿学,解释学等。

二、古文字学在篆书创作中的应用

古文字因为时代的局限,所使用的文字极其有限。再加上年代的久远和文字使用习惯的改变,很多古文字已消亡或已不解。而新生的汉字的古篆化,又是篆书创作所必须的。对于新生的汉字的古篆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借用的字称为通假字,被代替的字称为本字或正字。“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如:“景”同“影”、 “见”同“现“、”疆“通“强”等,其形成原因各异,亦无规律可表,故多以硬背或检索字典为准。

(二)混用

指篆书创作时不同书体文字的混合使用。古文字系统中有甲骨、大篆(金文)之类,更因为秦以前的文字尚未统一化,故而各个地区所使用的文字更是有着不小的区别,有的文字在此类文字系统中没有,在彼文字系统中却有,把两个不同文字系统的古文字进行字形上的统一,也是篆书创作的一个方法。如吴让之《与朱元思书》用了籀文的流、树,古文的自、绝,石鼓文的鱼等。该书体中所无的字,在别的古文字字体中有,将所有字补足所无字。

(三)偏旁组合

在篆书创作中遇到篆文既古文字系统中没有的字,这时可利用古文字中已有的偏旁进行组合。这种方法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宋初文字学家徐铉,根据后起俗字的楷书结构合成了一批篆书,并在《上书〈说文解字〉表》中说“复有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以廣篆籀之路,亦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说文》大徐本中四百余“新附字”就是徐铉所增益。

自古以来,每一个拥有自己篆书风格的书法家无一不通晓古文字学,无一不知晓造字的规律。不按规律臆造古文字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了一定量的古文字知识和演变规律以后,我们书写者才可能熟练地进行各体篆书的同化、才有可能对篆书进行规范的变形和统一,才能有自己风格的创造,才能让我们的篆书创作成为有源之水,长流不息。

猜你喜欢

篆书关系应用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