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理论的探讨
2016-10-19董健
董健
0 引言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指按照以最少维修资源消耗保持装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行的原则,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备性维修要求的过程。
1 以可靠性为中心理论的形成
1.1 传统的维修理念,需要有维修人员在工作现场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故障和由此引起的事故,对机器设备采用“不坏不修,坏了才修”的事后维修。
1.2 1925年美国首先实行了预防性的定时维修,事先采取适当的维修活动,防患于未然,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这种定时维修,在减少事故损失上明显优于“不坏不修,坏了才修”的事后维修,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在设备维修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定时维修观念认为,机件工作会磨损,磨损出故障,就会影响装备安全,各类装备应当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期的检修,时间间隔越短,检修的次数越多,所维护的装备就越安全。
2 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理论的发展
1959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针对维修维护问题成立的专门维修指导小组对定期检修维修效果提出质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并指出人们在以往的维修过程中通过控制定期的维修周期来提高装备完好率并没有科学的依据,装备的可靠性和定期的检修并无必然的直接联系,他们对机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机件在早期出现故障后,接着会出现均衡的故障率,但并没有出现耗损,大多数定期检修翻修对于装备的可靠性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科学依据来确定一个准确的检修时限,对于装备机件的频繁的检修可能造成故障的增加。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民航业创立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以来,经历了怀疑、试验、肯定、推广的过程。
3 以可靠性为中心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维修理念认为,装备故障的发生与其使用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装备使用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后,设备故障就会随之增多,每个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个可以找到但不可以超过的拆修时限,到达这个时限就必须停止使用,对装备拆修的越频繁,越彻底,装备故障发生的几率也就越低,故障率曲线反映的是故障率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统计规律,曾普遍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故障宏观统计规律是浴盆故障曲线的规律如图1所示。
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理论认为,故障的发生是随机的,与装备的使用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复杂系统的故障是由多种多样故障模式造成的,每种故障模式都会在不同时刻随机发生,不存在损耗故障期,除非有一种故障模式在其中起支配性作用,否则,定时拆修对复杂设备的故障检测起不到作用。
事实上,简单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与其使用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和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比如具有金属疲劳或物理磨损的机件以及有消耗性的元器件,对于这类设备故障的预防,传统的定时检修是有用的,特别是对设备进行安全寿命的规定对于装备的安全是有重要意义的。
传统的维修理念认为复杂装备故障的发生、发展和使用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认为复杂设备如果不在恰当时间内拆修,故障就会发生,如果是在拆修后不久就不会发生故障,即使发生了故障也与拆修没有关系,认为对装备进行频繁的维修工作对于装备的安全总会是有益的,忽视了复杂故障的发生是随机的,定时拆修不仅控制不了故障的发生,而且还会对本来稳定的设备带来早期故障和造成人为的差错故障,从而增大了装备发生故障概率。
4 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理论的作用
(1)减少维护工作量,提高装备维护的针对性。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或起副作用的维护修理,增加了被维护人员忽视的但又必须做的维护工作,同时克服了传统维护中“维修过度”和“维修不足”的缺点,真正做到“适度维修”,提高了装备检查修理的效率,减少了过度修理对装备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2)延长了使用寿命。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减少了维修工作量的同时又确保了装备的质量完好,从而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有效的保证装备的质量安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不同于以往通过传统的通过“多做工作,多检查”来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而是根据故障后果确定预防性维修,科学的制订维修计划,有效的监控装备的使用状态。
(4)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成本。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大幅减少了对于装备的维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节省了人工费用和器材备件费用,提高了经济性。
与传统的维修方式相比较,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并不认为预防性维修工作做的越多,越频繁,可靠性就越高,而是只做必须做和有必要做的工作,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维修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减少了预防性维修的工作量和费用,有效克服了传统维修方式的过度维修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