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硝系统运行异常的分析及处理实例
2016-10-19余祖伟汪前成
余祖伟,汪前成,程 雁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马鞍山 243051)
脱硝系统运行异常的分析及处理实例
余祖伟,汪前成,程 雁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马鞍山 243051)
2015年8月至12月,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技术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设计单位,在未发生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对现场参数异常分析,通过现场调整,在脱硝催化剂未增加,机组未采取进一步改造的情况下,使#1、2、3、4机组脱硝NOx出口排放大幅下降,运行状况稳定,脱硫出口NOx <50mg/Nm3,达到了近零排放的环保要求。
分析;调整;NOx;近零排放
1 引言
2013年,国家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要求,非重点地区2003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运或通过审批的机组NOx排放浓度不大于200 mg/Nm3,之后的现役或新建机组NOx排放浓度不大于100 mg/Nm3。此外,所有重点地区燃煤电站锅炉的NOx排放限值为100 mg/Nm3。
2014年,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1、2、3、4炉脱硝改造,设计脱硝出口NOx<100mg/Nm3,实际NOx排放由650 mg/Nm3降至70mg/Nm3,达到了改造要求。
2015年,根据神华集团《高品质绿色发电计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烟气污染物实现“近零排放”,要求NOx排放<50mg/Nm3的排放限值。
在脱硝催化剂未增加,机组未采取进一步改造的情况下,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2、3、4机组NOx排放有时达不到“近零排放”要求,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经了解,一些电厂为降低NOx排放,委托专业厂家对燃烧器、脱硝进行定期试验调整,以求达到近零排放。
2 存在问题
2.1 #1、2炉脱硝运行存在问题
脱硝喷氨量偏大,SCR区出口NOx排放<50mg/Nm3,但脱硫出口NOx数据不稳定,时常出现超50mg/Nm3现象。
2.2 #3、4炉脱硝运行存在问题
脱硝喷氨量较设计偏小30kg/h,SCR区出口ΑB侧NOX偏差大,脱硫出口NOx比SCR区出口偏大3~4mg/Nm3,造成脱硫出口NOx有时会出现大于50mg/Nm3现象。
3 原因分析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技术人员确定了《提高脱硝效率,满足超低排放要求》技术攻关项目,查阅资料,咨询设计单位,对现场参数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原因如下:
(1)每台机组脱硝Α、B侧各有5只手动阀调整喷氨量,因设计脱硝出口NOx<100mg/Nm3,脱硝投运时,设计厂家按此标准进行调整,满足脱硝效率>82%,NOx<70mg/Nm3,Α、B侧喷氨各调整门开度基本一致,不能满足现运行需要,需进行重新调整。
(2)各喷氨调整门对各控制参数影响不同,脱硝效率检测点布置在两侧,#1、2阀对脱硝效率数值影响大,#4、5阀影响脱硫出口NOx数值较大。
(3)只要合理调整#1、2、3、4、5阀的开度,避免脱硝喷氨量过大或过小,使脱硝喷氨均匀,既能保证脱硝效率合格,又能确保机组脱硫出口NOx排放<50mg/Nm3。
4 调整措施
2015年8月至12月,先后对#1、2、3、4机组脱硝喷氨调整门进行调整,使各阀门喷氨量匹配。
(1)先适当关小外侧喷氨调整门,观察脱硝效率、SCR区的NOx、脱硫出口NOx及喷氨量变化情况;
(2)再开大内侧喷氨调整门,观察5至10分钟内脱硝效率、SCR区的NOx、脱硫出口NOx及喷氨量变化情况;
(3)多次调整,使脱硝喷氨均匀,脱硝出口NOx排放变化平稳,脱硫出口NOx排放<50mg/Nm3为合格。
5 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上述调整后,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2、3、4机组脱硝出口NOx排放大幅下降,运行状况较稳定,满足了脱硫出口NOx <50mg/Nm3的排放要求,技术攻关获得了圆满成功。
6 结束语
本技术攻关由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技术人员自主进行,未委托专业厂家对脱硝进行喷氨内部流场状况检测,查阅资料,咨询设计单位,对现场脱硝喷氨调整门进行调整,在脱硝催化剂未增加,机组未采取进一步改造的情况下,将原设计脱硝出口NOx<100mg/Nm3降低到NOx<50mg/Nm3,达到了近零排放标准。不仅消除了环保压力,而且节约了一笔可观的外委费用。
本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了技术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了现场存在的技术难题,为神华系统下属电力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在系统内进行推广。
[1]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运行规程[S].2014.
[2]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脱硝设计说明书[S].(北京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3]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脱硝改造后性能试验报告[J].(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