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卡机到人工智能
2016-10-18匡济
匡济
二战时,一台名为“ENIAC”的神秘机器引起了IBM的注意。虽然在初次见面时,IBM的高层对这个占据几层楼空间的庞然大物,最大的疑问是“有没有空调散热”,但几周之后,这家公司就开始意识到: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在流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但有一家公司,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 就已经开始在运用这些技术,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对它来说,这些看似时髦的名词其实都只是早已存在的历史而已。
这家公司叫做IBM,别号:“蓝色巨人”。
数据狂潮
IBM 的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中文直译过来就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什么叫商用机器?
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商业中的机器,小到巴掌大的计算器、大到占用几间房的企业服务器, 都算商用机器,收银机、打印机等等也在其列, 至于无可替代的电脑更是最主流的商用机器了。
虽然上述这些商用机器几乎都出自于20 世纪中后期,但商用机器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 世纪, 那也是IBM 最早的踪迹所在。
IBM 的前身是一家名为CTR 的联合公司, 由四家公司组合而成,其中有一家名为制表机器的公司,早在19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给后来的IBM 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这家公司由一位美国统计局的公务员创立, 其名为赫勒瑞思。此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矿业系,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过书,后来进了政府, 干起统计的活,而且一去就赶上了高峰期—— 1880 年全美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于海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如何处理,恐怕大家并不清楚。在当年, 全美人口普查的海量数据都是靠人工收集、人工整理,工作量十分惊人,以至于1880 年开始的这项工作,到了1887 年都还没完成。根据普查结果,当年美国人口已经突破5000 万,单单是要整理这5000 万人的婚姻状况,就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单靠手抄手填,累到崩溃都难以完成。
严酷的大数据工作呼唤机器的到来。
这种机器的发明者正是赫勒瑞思,他是在这项工作展开后几年才参与其中,也是被弄得苦不堪言。当时他手边的计算工具,不是算盘,而是一种用手来摇动的机器,叫做机械式计算机。此物为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传说灵感来源为中国宋朝易学大师邵雍的“八卦图”,用来应付一些小数据还可以,遇到这几千万人的普查统计, 就力不从心了。整天摇得满头大汗的赫勒瑞思, 迫于工作压力,便有了发明一种便捷机器的念头。
他从一些数据处理领域的前辈那里广泛吸收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启发来自于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在1834 年发明的分析机,那台机器因为采用卡片输入数据而被视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赫勒瑞思将这种卡片加以改进,在其上钻出位置不同的孔,来代表一个人的各项数据,然后塞入他的机器中,机器装有机电设备,能将一个个孔自动转化成数据,形成表格。其中原理类似于现在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时填的机读卡,只不过由于读取设备的进化,当年打孔,现在用铅笔涂。
赫勒瑞思将自己的发明唤作制表机,四处推销,最先得到军方青睐,随后在1890 年的全美人口普查中大显身手。
上一次全美人口普查花了七年多,都还没有搞完,这一次呢?两月不到!
赫勒瑞思的制表机名声大噪。他立即辞去公职,创办公司,意图靠着自己的“大数据装备” 大赚特赚。但做生意与搞发明有着很大不同,除了一小部分人兼有这两方面之才外,许多人都只是偏才。赫勒瑞思的公司经营惨淡,后来卖给了一位来自华尔街的金融商和投机客弗林特。
这位弗林特不懂技术,但却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意识到“大数据”可能产生的价值,出手买下了包括制表机器公司在内的四家公司,在1911 年组建起来一个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 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 缩写为CTR。从公司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杂烩, 是将四家公司拼接起来的结果,没有实现真正的整合与统一。事实上,这四家公司也依旧是在各干各的,既生产打卡机、机械式计算机一类的“高科技” 产品,也制造诸如土豆去皮机、切火腿机那样的家庭厨房用品。长期搞“风险投资”的弗林特,首次经营实业时便暴露出了他不懂管理的弱点,CTR 公司的状况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无奈之下,弗林特只得另请高人。这位高人就是IBM 之父——托马斯·约翰·沃森。沃森先生也不懂技术,但却是出色的推销员。他出身贫寒, 数度失业,长期从事极为辛苦的推销工作,缝纫机、钢琴、股票、杂货、五金什么的都卖过。后来进入一家卖收款机的NCR 公司,凭借汗水和才干步步高升,做到了副总级别。在1914 年受邀进入CTR 之后,沃森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他的整合之下,原来的四家公司实现了真正的合并,放弃了一些产品的生产,集中力量专注于“大数据”业务。他特别重视推销队伍的建设, 将其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力量存在:强调客户至上,让推销员统一穿西服,给他们灌输狂热和激情, 提高他们的推销奖励等等。这种文化后来影响了许多美国企业,如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将沃森先生视为推销界的前辈与权威。
四年之后,CTR 盈利额翻了一番,超过200 万美元,还走出国门,业务拓展到了南美、亚洲、澳洲。
但CTR 那蹩脚的名字构成方式却始终让沃森先生看不顺眼,已从弗林特那里接过总裁位置的他,早就拟定出来一个替代版本:IBM,并陆续在分公司和一些广告上使用。大约是鉴于对老东家弗林特的尊重,直到1924 年,IBM 才正式取代CTR,成为这家公司的名号。
在初生的IBM 前方,则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
逆势而起
沃森先生于1915 年接任总裁一职。
当时欧洲陷入一战战火,美国则利用所谓的“中立”态度大发战争财,从马铃薯到军火,大量出口欧洲,赚取暴利,国势由此大幅度提升。沃森先生掌舵的公司虽然还没有赶上这个发财机会,但也因为国内局势稳定,得以稳步发展。
待到一战结束,积聚了大量资本的美国,开始出现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 沃森先生在关注推销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研发,以开拓一些潜在的“大数据市场”。比如学校,在1920 年沃森先生麾下的技术人员开发出了一套学校时间管理系统。而在更名为IBM 之后,沃森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改进赫勒瑞思的制表机上,先后给其开发出打印系统、电动装置等等。1928 年,IBM 公司推出一种专用打孔卡片,成为业界标准,一直沿用到了上世纪70 年代。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沃森先生还构建起了一套IBM 独有的企业文化。他很早就将“THINK” 作为公司的口号和文化标语,这句话出现在每一个办公室、厂房的墙上,以及办公文具、火柴盒、茶杯上,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笔记本,封面烫着“THINK”字样,用来记录他们的灵感。沃森先生的办公室大门则是永远打开,欢迎任何一个员工带着他的“灵感笔记本”来畅所欲言,或是来投诉。
其他企业文化的内容包括组建公司体育运动队、乐队;成立员工继续教育部门,这个部门后来发展成了IBM 的“军校”;建立起一些内部俱乐部,开放给那些为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员工……
IBM 在沃森先生的引领下,顺着美国战后的繁荣浪潮,逐步扩大规模。在沃森先生1914 年进入公司时,其雇员规模在1300 人左右,每年盈利额不到100 万美元,十年之后,雇员规模超过3600 人,每年盈利额则在1300 万美元以上。
可好景不长,1929 年,“大萧条”开始了。
这场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股市,波及全球,是促成二战的因素之一。其所到之处,许多老牌公司纷纷裁员,乃至瓦解消失。但IBM 却不仅没有裁员,还在增员,给员工提高福利待遇,建设新的厂房与实验室,扩大投资。
原来沃森先生与当时一些企业家一样,深信“大萧条”不过是金融界的混乱,很快就会过去。但持续不退的“大萧条”表明,在市场极度虚脱, 甚至有老百姓要卖儿卖女的情况下,工商业确实寸步难行。
罗斯福出现了。
这位伟大人物坦然面对“大萧条”的态度, 提出的“新政”概念和一系列方案,得到了包括沃森先生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之认同。而沃森先生本人,则在一次与罗斯福总统的面谈中,被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句:“我正在试着拯救这个伟大的国家”所感动,决心成为支持他的一股力量, 去为他分担那万钧重任。此后,IBM 就成为了罗斯福政府的强力支持者,沃森先生与罗斯福的私交也愈加密切。
既然支持总统,那么IBM 当为企业界的表率, 自然不可搞裁员那一套。沃森先生深信罗斯福的能力,全力开工六年,几乎没有任何市场销售, 生产出来的制表机堆满了仓库,公司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已经开始将一些次要业务部门出售。就在这个存亡关头,罗斯福政府出台了《社会保障法》,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服务,这意味着有数千万人的详细数据需要采集、处理,是不亚于当年全美人口普查的“大数据”工程。
除了IBM 能接下这个合同外,还有谁呢?
事实上,IBM 是当时唯一前来投标的公司, 这其中没有任何私人关系的影子,也不需要。憋了六年之后,公司的大批制表机大显神威。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持续推进,出现了更多的“大数据”工程,其承包商无一例外的都是IBM。
挺过“大萧条”之后,IBM 成长为一家雇员接近万人,年盈利额超过两千万美元的大型公司, 处于行业前列。
但二战的阴影又开始密布。
虽然纳粹德国也在大量进口IBM 出产的制表机,用于别有目的的人口普查统计,但沃森先生却认为,通过商界的努力,可以阻止希特勒的战争倾向。他当时已被外界戏称为罗斯福总统派驻纽约的非官方大使,经常出面接待外宾,影响力很大。在1937 年,他当选为国际商会主席,并主持了在柏林的年会,年会的主题就是“通过全球贸易促进全球和平”,这句话随后成了IBM 的又一句口号。
希特勒也假惺惺地授予沃森先生一枚勋章, 表示自己对其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很赞赏。战争爆发之后,沃森先生将其退还,希特勒又转而威胁称不会让此人在有生之年再踏上纳粹控制的土地一步。
沃森先生没工夫理会希特勒的叫嚣,他的全副精力,已经转移到协助罗斯福政府打赢二战的工作之上,除了继续大量生产制表机等设备,供军队使用之外,IBM 还增加了许多生产线,用于生产武器弹药。在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中,IBM 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研发制造多部用于计算大量数据的机器。
为了支持国家,沃森先生确定了一个“1% 利润”法则,也就是IBM 所产军品,利润都不得超过1%。而他本人虽然长期以高额年薪位居美国收入第一名,却在战争期间拿出了七成收入,以税收形式交给国家。
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双双参军入伍,与万千美国子弟一道,踏上了战场。
其中名为小托马斯·约翰·沃森的长子,将在苏联、中国等地经受战争考验,接触诸多二战名人,并在战后执掌IBM 公司,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蓝色巨人
小托马斯是一位性格相当叛逆,成长过程极其复杂的人物,他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但实际上他又深受父亲影响。他是少年时代“远近闻名”的恶少年,高中和大学时代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初入IBM 的纨绔子弟,但二战时期, 加入军队的他,受到了一番严酷磨练,并由此洗心革面。
小托马斯原本视力上有些问题,但却在摸透了视力检测仪器的原理之后,成功通过美国陆军航空兵测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其办法和背视力表有些类似。当时他新婚不久,与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急着要上战场,并如愿被分到了轰炸机部队。后来因为飞行技术卓越,被布莱德利将军看中,成了其私人飞行员。这位将军在二战中长期负责对盟国的物资援助工作,带着小托马斯常年飞行于苏联、中国等地。他对于小托马斯的人生有着深刻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则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认为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应该回到IBM,而不是去干其他工作。
小托马斯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得出结论, 将军肯定说的是真心话。我参军后的变化令我吃惊。我的态度大大改善了,我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已意识到,我有个性力量使别人听取我的意见, 只要我事前考虑清楚。我肯定我有能力公开演讲和书写清楚。这些是我在将军领导下开发出来的能力。他是我通往自信的桥梁。”
他听从将军建议,如同曾经听从将军的命令一样,脱下军装,返回IBM。父亲对此自然是大喜过望,但此时的IBM 高层早有能力极为出众的人在那儿,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得从助手干起。
也就在此时,一台名为“ENIAC”的神秘机器引起了IBM 的注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用电子器件组成的计算机,大大有别于包括IBM 制表机在内的机械式和机电式计算机,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脑。虽然在初次见面时,包括小托马斯、沃森在内的IBM 高层,对这个占据几层楼空间的庞然大物,最大的疑问是“有没有空调散热”, 但几周之后,这家公司就开始意识到: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此有特别强烈感触的人,正是小托马斯, 在军中的服役经历,让他得以知晓一些前沿技术, 而那台“ENIAC”就是军方用来计算炮弹弹道之用。而包括沃森先生在内的其他人则对电子计算机的威力认识不足,承认其强大但认为那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事物,对IBM 的整体业务影响不大。小托马斯则看出IBM 的核心业务就是“数据处理”,电子计算机将毫无悬念的把制表机扫地出门: “我们的生意是数据处理,而不仅仅是制表机。”
要在当时的IBM 中研制电子计算机并非一件易事,以小托马斯的身份,也只能招来一群工程师, 在乡间民宅中搞研究,每当遇到要增加经费时, 就会受到公司许多人的掣肘。直到1956 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总裁职位,掌握公司大权后,这一局面才得到大幅度的改变。
小托马斯自知缺乏父亲一样的人格力量,尚不足以服众,但他是从过军,跟过将军的人,知道如何快速建立权威——制度化。
小托马斯强化了IBM 公司的制度,将父亲掌舵时的许多个人行事风范,制订成了需要员工明文遵守执行的条条款款。比如父亲一向认为人人平等,很早就开始雇佣黑人员工,但从未将其制度化,小托马斯则制订了一个公司内部的人权平等章程,远远超越于时代,16 年后,美国最高法院才通过一个《民权法案》,宣称消除对黑人的一切歧视。
他还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上任伊始, 就召集百余名高管,开了三天的封闭会议,会后宣布“摧毁”原有部门结构,由一个六人委员会负责企业管理,重点发展研发部门。
之所以重视研发,不仅在于小托马斯比他的父亲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更在于当时处于电子计算机革命浪潮之中,容不得你不重视。在小托马斯接位之前,这一领域的王者是“ENIAC”设计者开发的UNIVAC 电脑,因为成功预测1952 年艾森豪威尔能在竞选总统中获胜而出名。但短短四年之后,也就是小托马斯接任总裁那一年, IBM 开发的701 电脑就取代了UNIVAC 电脑的位置,并在快速占领市场。
而凭借与军方的关系,IBM 获得了许多电子计算机大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当属为北美防空司令部开发的SAGE 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当时美苏冷战已起,苏联不仅拥有原子弹、氢弹, 还有射程超过8000 公里,可打击北美地区的洲际导弹。美国与加拿大为此共同组建了一个北美防空司令部,负责监控、防卫来自空中的威胁, 主要手段则是通过大量雷达来跟踪所有进入北美上空的飞机、导弹、卫星等等,这意味着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数据要处理,也就是需要一部性能强大的电脑。
赢得合同的IBM,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进行合作,开发这款电脑,在此过程中,还诞生了互联网的雏形。IBM 调动了超过七千名员工和大量经费投入该项目,最终成功完成开发, 并获得丰厚回报,在上世纪50 年代,公司超过八成收入来自于这个系统的维护和运营,而这个系统一直被军方使用到了1984 年。而更加宝贵的是,IBM 通过这个项目获取了许多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经验教训,为接下来的商业化市场竞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上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小托马斯领导IBM,开发出一系列商用电脑,并大获成功。以1960 年为例,当时全美有电脑6000 来部,其中超过4000 部都是IBM 的。而在小托马斯接位时,IBM 年盈利额不到7000 万美元,在他接位五年之后,年盈利额突破1.8 亿美元,雇员人数也翻了一番,超过十万人。在重视研发的政策之下, IBM 开设了多个实验室,其中一个位于加州圣塔克拉拉谷,那里后来被称作“硅谷”。
进入上世纪60 年代后,小托马斯继续领导IBM 突飞猛进,成为当时美国八大电脑公司之首。而当时电脑市场超过七成的份额都是属于IBM, 其余七家公司加起来才占有不到三成,所以媒体谈论它们时,经常是用“IBM 和那一堆公司”的说法,而在IBM 内部,则有“IBM 和七个小矮人” 的笑话。值得一提的是,那“七个小矮人”中, 有一个正是当年沃森先生供职的NCR。
至此,IBM 已经成长为“蓝色巨人”(Big Blue),那是媒体给它的一个雅号,因为蓝色, 是这个公司的主打色系,从公司名称到员工制服, 都是蓝色,更是电脑的主打色系,要不怎么有“蓝屏”呢?
但会对人类未来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科技, 还没有引起当时媒体足够的重视,那是1956 年IBM 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一种能够“学习”的电脑程序,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同年,在IBM 资助之下,十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个研讨会, 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此后数十年中,他们和IBM 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
50 余年后,IBM 开发出一款强大的人工智能程序,不仅能在棋类比赛中击败人类,还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它的名字,叫“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