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来下咽如滑脂 寒沁心脾爽似秋漫话京城奶酪魏

2016-10-18房志雄陈佳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米酒奶酪顾客

●房志雄 陈佳印/本刊记者

一提奶酪,很多人会想到芝士。而本期《美食地理》要介绍的奶酪却和芝士是两码事。这种奶酪与酸奶的质感很像,散发出的奶味儿里还混杂着淡淡的米酒味儿。这奶酪曾是宫廷食品,清朝时期的《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清末,机缘巧合之下这奶酪流出宫廷,民间的老百姓才有机会品尝到。炎炎夏日,如果您想品尝这口儿正宗的宫廷小吃,奶酪魏为首选。

宫廷流出的美食

清光绪初年,在前门外大栅栏附近的三庆、庆乐、广德楼、中和等戏院旁,经常能看到一名男子挑着两个大木桶,摆地摊吆喝奶酪。过往的行人、听戏的顾客、梨园的艺人都来捧场,生意很红火。

这名男子叫做魏鸿臣,别号魏龙,是奶酪魏的创始人。早年,魏家非常贫穷,魏鸿臣也没有什么手艺养家糊口。然而,魏鸿臣善于交际,结交了许多三教九流的朋友。好交朋友的性格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当时,一位在宫廷御膳房做事的人与魏鸿臣交好,看到魏家的生活状况,出于一种侠义,某天突然对魏鸿臣说:“龙儿,告诉你几样东西,学会以后可以养家糊口。”随即教会魏鸿臣几样宫廷小吃,其中便有奶酪、酪干和奶卷。

学来的小吃虽然只有几样,但每样都是个精细活儿,在没有现代烹饪工具的帮助下,程序非常繁琐。就拿奶酪来说,首先要把牛奶熬煮后加糖晾凉,再点入米酒,然后迅速倒入放好果料的小碗里,再把小碗放入大木桶,围着桶壁一圈圈、一层层码放,中间用木板相隔。木桶一般的直径约80厘米,高约60厘米,底部有铁板,每层可码10碗,6层就是60碗。码放整齐后,将木桶中间放入一个装有煤火的铁丝篮子,盖好桶盖,用煤火烤一段时间,再将煤火取出,放入一条冰块,再加盖,等冰块基本融化,奶酪才算做好。

魏鸿臣学会做酪后,便有了前文提到的在前门挑挑一幕。为什么来前门摆摊?除了前门人流量大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北京有句老话叫“饿唱饱吹”,就是说唱戏的人讲究气发丹田,得给腹腔腾出地儿来,不能把饭吃得顶住嗓子。梨园的艺人为了演出的效果好,出场前不能吃太多东西。所以,既能充饥,又不用吃太多的奶酪便成为艺人们的首选食物。等散了戏,艺人们口干舌燥,来碗奶酪润润嗓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据说,马连良唱戏之前总喝一碗,唱完戏,口干舌燥腹中空,就再来两碗奶酪。

光绪十四年(1888),卖了几年奶酪的魏鸿臣终于有了些积蓄,在门框胡同租了一间门脸房,取名为“麟记酪铺”。为了保证能做出口味鲜美的奶酪,魏家自己养了一头奶牛,产奶量不高,一次只能产十几斤奶,但奶的浓度非常高,保证了奶酪的质量。除了贩售奶酪,魏鸿臣又陆续添加了奶卷、酪干、冰激凌,四季都有奶酪卖,夏天最好时一天卖过24桶奶酪,此外还卖冰激凌。到了冬天,随着气候变化,以经营牛骨髓油茶和奶卷为主。一年四季仅这几样,但生意依旧红火。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牛奶、白糖等物资都属于紧俏商品,须由国家统一分配,缺少原材料的麟记酪铺停止了营业。直到1988年,奶酪魏的第三代传人魏广禄先生重操旧业,在北京市白广路开了家小店,恢复了奶酪生意。当时,由于缺乏烹饪设备,魏广禄先生自己动手买了两个装茶叶的木箱,里边用自己编的铁丝网放煤火,制作了两个简陋烤箱。经营了几年后,凭借着奶酪品质,这家小店逐渐有了名气。当时,魏广禄先生把做好的奶酪放在一个大保温桶里,每天只有40碗,下午3点钟出去,5点来钟便售罄。到了1992年,魏家便把“奶酪魏”的招牌挂了起来。

奶酪魏的“定海神针”

奶酪、奶卷、酪干,是魏鸿臣传下来的老三样,一直被奶酪魏当做镇店的“定海神针”。

什么叫奶酪?牛奶里边点上米酒就称之为酪。如果没有点米酒,它就是一碗奶。奶酪魏的米酒是其独有的秘方,在适当的温度下,把米酒和奶融合,用独特的手法搅拌后,经烤制、冷却,奶酪便做成了。奶酪魏奶酪的特点是奶香与淡雅的米酒香相互缭绕,香甜醇厚,洁白如脂、莹润如玉,细腻滑嫩的酪儿入口甘沁而醇厚。奶酪魏的奶酪是合碗酪,它并不是奶酪的品种,而是判断奶酪品质好坏的一个标准——做出来的奶酪把容器倒过来都不洒。

“合碗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过去,一位顾客在奶酪魏品尝奶酪的时候,不小心碰翻了盛奶酪的碗。这个碗围着这个桌子叽里咕噜转了好几圈,一点儿也没洒出来。这个顾客感到特别神奇,就想再试试。这位顾客为了保险起见,于是,跟柜上又要了一个空碗,他想看一看这碗扣过来奶酪掉不掉。他拿起两个碗,一合,就扣过来了。然后将上边的碗拿下来,发现奶酪一点儿也没洒。于是,他对柜上说:“您这奶酪太棒了,火候掌握得太好了,这奶酪应该叫做合碗酪。”合碗酪由此得名,许多人也都慕名而来。

吃奶酪也有讲究。过去奶酪算是奢侈品,达官贵人和梨园界的名角吃酪很讲究。奶酪不能搅和着吃,要一层层、顺着边一点点刮着吃。行家喝酪先托起碗来端详形状、色泽,再闻一下,最后把一勺酪放在舌根下这么一咂摸,奶香溢满唇齿之间。最初的几勺品的是表层的奶香;几勺之后,和着渗出的米酒,另有一股清醇的味道;最后再刮下挂在碗沿儿上的部分。早年间说是用勺,实际上形如小铁片,又薄又浅,方便把碗底的酪吃干净。

奶卷的原材料是奶皮子和馅料。将奶热开了以后,撇出上边的奶皮子,然后将奶皮子搁到屉布里边,摊开、捋顺,再裹上馅。一个奶卷里裹两种馅,一种是芝麻,一种是山楂。芝麻是甜的,山楂有点儿酸,吃在嘴里酸酸甜甜,口感不一样。这也叫做鸳鸯奶卷。鸳鸯就是用来比喻这两种馅:一边是白的,一边是红的。

酪干是用鲜奶制作而成的。把新鲜的牛奶放在火上熬,六七个小时后,将奶熬得奶、水分离,然后将水撇掉。牛奶熬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地结块。然后放在锅里翻炒,所以也叫炒酪干。酪干倒进锅里,必须不停地翻炒,否则容易糊,影响口感。做好的酪干可以存放半个月,吃起来味道醇而浓。外国人都喜欢吃甜食,所以也对酪干很感兴趣。在北洋政府时期,驻在北平东交民巷的西班牙公使葛得利夫人,就最喜欢宫廷的酪干,她说:“面包配奶酪干,比荷兰任何高贵的cheese(乳酪)都够味道,是中国高贵的不黏牙的太妃糖。”后来,公使卸任回国,夫人每年都要委托寄送不少酪干到西班牙。

奶酪魏的这三样绝活儿的确好吃,但也特别的费事、费工夫。每一碗奶酪、每一根奶卷,都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才能送到顾客面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了迎合顾客的口味和对健康的需求,奶酪魏又开发出了草莓、蓝莓等适合年轻人的新口味奶酪。同时,在制作酪干时,减少糖的使用,用葡萄干、金糕等果料代替糖。

奶酪里的温情

奶酪魏自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百年间,凭借奶酪的名气,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梨园艺人和普通百姓来此品尝,如鲁迅、梁实秋、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等,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奇闻趣事。

梁实秋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魏家的酪铺:“我个人就很怕喝奶……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欢喝。酪有酪铺……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北头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经其地,或是散戏出来,必定喝他两碗。”

1992年的一天下午,魏广禄先生曾接待了一个顾客,说他刚刚去医院探望了病中的溥杰先生,溥杰说想吃奶酪。魏先生说:“今天的酪已经卖完了,明天您来我一定准备好。”第二天,这位先生还真来了,取走了奶酪。后来这位先生还邀请魏广禄到美国去开店,魏先生谢绝后,他回到美国在报纸上刊发了半个版的文章来介绍奶酪魏。

猜你喜欢

米酒奶酪顾客
八宝米酒过三八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谁动了中医的奶酪
小老鼠吃奶酪
白露米酒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是我们的上帝品质是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