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考验生鲜电商实力
2016-10-18董鹏
●董鹏/文
中益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胡培新/文
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
2016年3月3日,天猫生鲜行业商家大会在杭州举行,会上天猫与全国鲜果、水产、肉类、蔬菜等各大生鲜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及权威检测机构共同宣布,中国首个行业生鲜标准联盟成立,该联盟将通过全流程的标准化来整体提升生鲜商品品质与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国家强制性冷链标准正在制定中,最快或将于年底颁布。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中,国家亦表示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这标志着“生鲜2.0时代已经开启,告别低价、补贴的1.0时代”。这也是对生鲜电商实力的一种考验。
网售生鲜基本处于非标和无序状态
生鲜产品的标准化包括生产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但在O2O和电商的光环下,网络零售的生鲜产品销售却基本处于非标和无序的状态。例如,在网络销售的生鲜产品描述中,不同销售商对生鲜商品的介绍内容差异过大,一些常规内容如规格、外观、口味、保质期、产地、品牌等常常不全,销售商选择性地缺失部分内容。而计量单位也过分随机化,既有按重量计算,也有按数量计算。
标准化建设投入高、利润回报慢
目前对于生鲜产品的标准、包装、存储、运输、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健全,这些都导致生鲜产品的标准化难以进行。一方面,由于分散的农户群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意识,因此,使得生鲜产品中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在生鲜产品加工领域,加工企业“多、小、散、乱”,造成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要解决生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问题可以依托农业企业或农村合作社。其中,农业企业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租种当地农户的大片田地进行生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二是农户+基地模式,即通过与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让农户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导,在基地用公司提供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生产出符合合同明确规定质量要求的生鲜产品。这两种方式可以促进生鲜产品的标准化从而提高生鲜产品的质量。
生鲜产品本身易受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影响,其生长环境、生长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会造成生鲜产品形状、色泽、口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受资本和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而分散的形态为主,生产环节推行标准化难度较大。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者和经营者缺少实现产品标准化的动力,生产、经营更高标准的产品,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却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回报。生鲜产品的传统渠道源头参与者众多,产品质量难以把控。
包装和物流流程标准化基础薄弱
生鲜品质的标准化是生鲜电商成功的一个核心。从整个供应链的标准化来看,农产品本身的标准和物流系统是标准建设的两大系统。产地的标准化包括预冷、分级、包装。生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尤为重要,不仅要精美,还要能保障生鲜产品的品质。目前,销售生鲜产品的行业中对生鲜产品的包装没有做出相关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加上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生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损耗巨大,这些都给生鲜产品的质量保证带来了隐患。例如,许多生鲜产品在分级包装时多用人工完成,分拣工作粗糙,达不到商品标准化的要求。
实际上,物流环节是联接农业、零售业、消费者间的枢纽,但无论是在仓库还是在运输途中,物流环节往往都是政府监管的盲区。与常温产品不一样的是,生鲜物流标准化还需要有一套时间控制标准,合理的时间控制不但可以减少损耗,也可以保障品质。生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需要以严格控制冷链运输和建立标准化冷库为基础。同时,物流流程标准化也是促进生鲜产品标准化的措施,物流流程的标准化需要对物流每个环节的温度、湿度、操作方法、操作时间、设备设立可量化的指标。使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中。
标准化水平低制约品牌化建设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农民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加之农产品并非像工业产品一样有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因此我国生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还较低。同时,生鲜食品属于非标准产品,国内没有统一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是说生鲜电商们无法在网页上具体说明其产品的等级状况,这极可能造成商家与顾客的理解误差。
在品牌建设方面,笔者认为,生鲜电商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进行生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其为核心进行生鲜产品的品牌塑造和建设;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各类产品进行相关检测,保证生产符合国家食品的安全标准;三是实现生鲜的标准化生产,如土壤、采摘、制作以及包装方面与农场签订更为细化的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鲜生产电子档案系统;四是采取适当的营销措施扩大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冷链标准的完善提高了行业门槛
2015年,从国标委、发改委等标准主管负责部门,到以冷链委、冷标委为代表的行业标准制定协会,再到冷链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专家,都在加快冷链空白领域的标准制定,以及整个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完善。从冷链物流的基本分类与要求,到水产、肉类、餐饮、乳制品、海产品、药品,再到冷藏车、冷库、冷藏箱,冷链物流的标准门槛已初步建立。
此外,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已于2009年成立,一直在推进冷链物流领域内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就厂家的准入标准、资质和技术规范等问题正在进行系统的标准制定。目前该委员会已制定发布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标准委的冷链物流领域标准有《餐饮业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正在制定《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资质》等规范标准。
由于农产品品种太多,且随时间发展亦会有变化,因此还需要更多支持加大该项基础标准研究的工作力度。同时,产品标准需要企业、消费者与监管部门的认可与执行,该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时间和各界力量一起推行。
互联网倒逼冷藏物流标准落地
据进行可视化管理。
制冷、食品速冻、冷库自动化、包装等技术发展助力冷链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互联网的应用倒逼冷藏物流标准落地,生鲜电商的竞争使得冷链服务标准越来越透明化、标准化,移动二维码、RFID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标准动态监控成为可能。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产供销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建设,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质量追溯信息系统、风险预警评估信息系统以及亚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信息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农产品产供销标准化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广泛应用,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构建高速传输和互联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采集网络,对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相关数
标准化是生鲜电商的根基
消费者的选择是促使生产和经营者最终做出选择的主要推动力。对生鲜电商经营者来说,无论是果蔬还是水产,都必须注重从生产端的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更容易进行深加工和品级分类,然后才是品质和品牌的久远流传。生鲜电子商务的竞争,实质是对上游货源和供应链能力的竞争。电商归根结底还是商业活动,良好的售卖是一切的前提,无论对于预售类模式,还是现售类模式,电商同传统渠道一样,产品永远是核心,标准永远是根基,打好基础才能成就百年品牌。无论是产品的标准化、作业体系的标准化、工具的标准化、作业人员行为标准化和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化,都需要互联网企业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对于现阶段正受到资本青睐的互联网生鲜企业来说,也许有一定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