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研究》六十年大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16-10-18李金满邱国景
李金满,邱国景
(1.上海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 学术期刊编辑部,上海 200434)
《财经研究》六十年大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李金满1,邱国景2
(1.上海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 学术期刊编辑部,上海 200434)
《财经研究》60年的命运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高等教育、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基于1956-2015年《财经研究》和其他经济学核心期刊的历史数据,从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发文学科、发文栏目、发文区域、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和发文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在发文学科、栏目选择和研究主题偏好上存在趋同现象,但各个期刊又都有自身的特色,形成了错位互补的发展态势,《财经研究》的强项是财务与会计、综合和金融等三个栏目,特色是财政分权、制度变迁、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小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学期刊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命题和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众多重大社会经济变革问题都能在期刊中找到理论阐述和政策建议。总之,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不仅见证了中国60年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做出了贡献。
经济学期刊;财经研究;期刊历史;大数据
一、引 言
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财经研究》创刊于1956年9月,是新中国早期创办的经济学期刊,至今已经历了60个春秋,期间虽几经周折,但薪火相传,始终坚持“探究中国经济、繁荣中国经济学”的使命。在过去的60年里,《财经研究》及其他经济学期刊的命运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高等教育、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因此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反过来,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也一直担负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见证了中国60年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众多重大社会经济变革问题,都能在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中找到理论阐述和政策建议。同时,中国经济学发展的60年嬗变,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研究主题的变化、学科的兴衰更替、研究机构的实力与特色、学者的学术生命力和活跃度等关乎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中都有充分体现。过去的60年中,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篮子”,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学科发展平台和观察窗口,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交流平台和学术前沿阵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和践行者。
《财经研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关注世界,其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已成长为在国内外有很高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学权威期刊。《财经研究》入选了国内三大主要核心期刊检索,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在上述三项索引中都名列前茅。《财经研究》曾获得多项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年)、“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2年)和“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2010年)等。2012年以来,《财经研究》更是获得了众多突破。2012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并在年度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2014年《财经研究》的“公共经济与管理”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同年还入选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经济学’核心期刊”(全国排名第七,高校类排名第一);2015年,在中国知网《2015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跃升“综合性经济科学”全国第一,同年还与《经济研究》共同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此外,《财经研究》还多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09-2015年在上海市报刊编校质量检查中连续七年获得“优秀”。
《财经研究》作为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动态的载体,其重要任务是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中国在发展实践中需要不断汲取来自历史及外部的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中国的经济实践经验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炼,而《财经研究》正是以此为己任,以问题为导向,引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朝着“顶天立地”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学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些理论判断和经验总结,可以用来提示和指导中国新的发展实践,可以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财经研究》6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学期刊一头连着中国经济,一头连着中国的经济学科发展,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
本文以《财经研究》创刊年(1956年)为起始年份,将经济学期刊发展历程大致分为8个时间段,*分别为195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并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OS数据库的期刊文献和引文大数据,*以中国知网CNKI《知识资源总库》为统计数据源,包括11种较为权威的经济学期刊和73种被收入CSSCI的经济学期刊的刊文信息,分析中采用了8 000多种学术期刊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引文数据,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和其他数据(如Web of Science,WOS)。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发文学科、发文栏目、发文区域、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和发文关键词等方面横向比较了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异同和办刊特点,以梳理主要经济类期刊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特点;并进一步对《财经研究》的发文、选题及引用等具体情况(包括学科布局、机构、作者、地区、关键词等)进行纵向分析,以发现过去60年中《财经研究》发文和被引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的办刊优势和特色,把脉潜在问题和不足;而且有助于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经济领域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了解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的概貌、规律和热点,以便未来更好地开展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更好地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二、中国经济学期刊60年的比较分析:趋势与特点
在过去的60年中,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了解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的全貌,本文先从期刊要素的角度对中国权威经济学期刊60年的趋势进行梳理,并总结高质量经济学期刊的办刊特点。
(一)发文数量及被引数量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在过去的60年间,发文数量在逐渐增加。发文量指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刊载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是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在11种同类的主要经济学期刊中,*在CSSCI(2014-2015年)来源期刊收录目录排名靠前的期刊中,我们按被引数量、发文专业涵盖性和主办单位涵盖性选择了11种期刊进行比较分析。发文量最多的为《经济学动态》,近4个阶段的平均发文量在1 400篇左右;其次是《财贸经济》和《金融研究》,平均发表文献的数量在1 000篇左右,但最近一个阶段的发文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而2001年之后《经济研究》的发文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每个阶段发表文献的数量都有100多篇的增幅,到2011-2015年这一阶段超过了1 000篇。
图1 各时间段同类期刊发文的比较情况
与其他同类期刊相比,《财经研究》各时段的发文量处于中等水平。《财经研究》自创刊以来,1980年以前发文接近400篇,1980年以后逐渐增多;1986-1990年发表的文献超过1 000篇,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从1996年开始,各时间段发表论文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750篇文献左右。如图2所示,《财经研究》近20年每个阶段发文数量都低于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和73种经济学期刊的刊均发文量。
图2 各时间段《财经研究》与其他经济学期刊发文分布的对比情况
在被引方面,中国主要的经济学期刊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层次。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内被引的统计数据可知,《经济研究》各阶段发文的被引频次始终居于首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这3本期刊的被引频次也较高,形成了第二梯队;而《财经研究》等其他7本期刊的被引频次则相对较少,但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大,形成了第三梯队,且各时间段的表现有些交叉。《财经研究》各阶段文章的被引频次基本上处于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中间位置,在高校的经济学期刊中居于前列。详情参见图3。
图3 各时间段同类期刊论文累计被引频次的比较情况
从国际引证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关注点与国内学者有所不同,因此各主要经济学期刊在国际引证方面的表现也有异于其在国内的表现。根据WOS数据库中国际引用频次的统计,近20年《经济研究》的被引频次依然最高,两个时间段都超过1 000次;《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几本期刊的被引频次也较高,但其排序与国内被引方面有所不同。《中国工业经济》虽在中国知网中的被引表现稍逊于《会计研究》和《金融研究》,但在WOS中的表现则要好于它们。这似乎意味着国际经济学界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在工业和数量经济方面的表现,而国内经济学界则有更多的学者关注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研究。《财经研究》与其他几本期刊在国际被引方面的差距不大,每个时间段被引均少于200次。详情参见图4。
图4 各时间段同类期刊被WOS引用频次的比较情况
(二)发文的学科比较分析
中国经济学期刊发文学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存在趋同现象,发文较多的学科高度重合。对比考察11种主要经济学科期刊在1956-2015年和2011-2015年期间发文排名前10的学科交叉重合程度,由图5和表1可以看出: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发文学科重合度很高,11种期刊都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经济”“投资”等4个学科;还有多个学科在六七种以上的期刊中重合,如“经济体制改革”“贸易经济”“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数学”“证券”等。其中,《财经研究》与《经济研究》的前10个学科中重合了8个,除了4个所有期刊共有的学科之外,另4个学科分别是“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经济体制改革”“贸易经济”“数学”,只是各个学科的发文数量在排序上略有不同。
图5 各时间段同类期刊发表论文的学科数统计
此外,《财经研究》接受稿件的学科范围在逐步扩大。《财经研究》主要的发文学科从1980年以前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贸易经济”“企业经济”转变为2011-2015年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发表文章的学科数量从1980年以前的16个学科增加到2011-2015年的54个学科。所有发文共涵盖72个学科,略多于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平均学科数量。
表1 11种主要经济学科期刊发文学科前10名重合程度统计
注:表中列(1)是1956-2015年的数据,列(2)是2011-2015年的数据。
(三)发文及被引的栏目比较分析
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中大多数期刊发文最多的栏目是“综合”栏目,但每个期刊都有自身的特色栏目,形成了错位互补的发展态势。*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期刊和所有时间段都有栏目设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中国知网的专题分类归类到《财经研究》的现有栏目设置上,具体的对照情况参见附表。根据表2的数据统计可知,大多数经济学期刊发文量最大的栏目为“综合”栏目,这些期刊的“综合”栏目发文占总发文的比重大约为33.31%(平均值),且近几年大部分期刊的综合栏目发文的比重还在增加。因此,从发文栏目的角度来看,综合性较强的期刊包括《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经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专业性相对较强的期刊包括《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当然,各个期刊的特色栏目也是比较鲜明的,如《财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的特色栏目是“金融”和“财务与会计”,《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的特色栏目是“金融”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贸经济》的特色栏目是“公共经济与管理”和“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的特色栏目是“国际经济”和“金融”。
在被引方面,被引较多的栏目与发文栏目大致吻合。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累计被引排名前5的栏目依次为“综合”“金融”“区域经济”“财务与会计”“产业经济”,篇均被引排名靠前(超过75次)的依次为“财务与会计”“区域经济”“金融”“国际经济”。《财经研究》的主要被引栏目与其他同类期刊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综合”“财务与会计”“金融”“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栏目,只是在排序和频次方面存在差异。《财经研究》被引频次高的栏目与《经济研究》大体相同,但《经济研究》的被引频次更高;《经济研究》在“产业经济”“国际经济”两个栏目上的发文比《财经研究》更多。
表2 11种主要经济学科期刊各栏目发文统计(1956-2015年)
注:表中列(1)是1956-2015年的数据,列(2)是2011-2015年的数据。
(四)发文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都不高,国外机构或作者的发文较少。根据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国外机构与国内机构的历年发文情况,可以发现: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作者机构均集中在国内,占发文量的97%以上;只有极少部分论文为国外机构所发表。这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
从发展趋势来看,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大多数经济学期刊的国外机构发表论文呈上升趋势,这也反映出各期刊越来越重视来自国外机构的稿源。图6显示,国外机构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为《经济研究》(270篇),其次是《经济学(季刊)》(138篇),再次是《金融研究》《世界经济》(100多篇)。
进一步对比《财经研究》与《经济研究》在近期(2007-2014年)的发文区域分布及相关情况,可以发现:(1)就国内的发文地区而言,两者区别不大。两者都是上海、北京两地的发文最多,且分别覆盖了全国27和30个省份。(2)就国际的发文地区而言,两者差别明显。《经济研究》的稿源来自12个国家,共发文99篇(其中,排名前3的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总被引5 000余次;而《财经研究》的稿源涵盖了9个国家,但发文数量则明显偏少(只有17篇,其中,美国7篇,日本3篇),总被引仅为143次。
表3显示,从发文被引的角度来看,国外机构发表的文献占总量的比重为2.8%,但其被引占WOS总被引的比重为6.7%,可见国外稿源具有相对较强的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当然,国外机构发文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引用频次的必然提高,因此要在确保稿源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国际稿源,不宜盲目追求国外稿源。
表3 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国外机构发文及被引情况统计
(五)发文的机构比较分析
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发文机构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图7显示,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发文机构数在各时间段内基本上处于150-400家,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一般都在200-300家。《财经研究》的发文机构数略低于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发文机构数的均值,但1996年以来机构覆盖数呈大幅提升的趋势,2011-2015年这一时间段的发文机构数达到239家。
图7 11种主要期刊各时间段发文机构数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从机构类型来看,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发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至少在9种期刊上发文,每种期刊上的发文基本上在40篇以上。2011-2015年主要发文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至少在9家期刊上都有发文,且在每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在10篇以上。
另外,统计数据还表明,发文机构数量多的机构也是高被引的机构,这符合发文量越高,被引量越大的倾向。其中,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在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上发文的被引较高,同时,这些机构在上述期刊上的发文也是最多的。
(六)发文的作者比较分析
图8显示,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的作者数量都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期刊在1980-1985年这一阶段的作者数量为600人左右(平均值),而到了2011-2015年则基本上都上升到了1 000人以上;特别是2000年之后,大多数期刊的作者数量都发生了爆发式的增长,平均增幅为27.5%,最高增幅达到了70%。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个别期刊的作者数量是下降的,如《世界经济》的作者数量下降了22.31%。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这些明显的作者数量变化可能都与当时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密切相关。2011-2015年,《财经研究》的作者数量达到1 282位,略高于11种主要经济类期刊的作者数均值(1 249位)。一方面,作者是期刊的核心资源,期刊编辑部拥有的作者数量越多,覆盖面越广,获得优秀稿源的概率也就越高,对于期刊组稿选题的支撑也就越大;同时,期刊成果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发挥的影响也会更大。另一方面,作者的数量与发文、被引情况并不是高度相关的,各期刊在各个阶段的作者数量并不稳定,《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世界经济》等期刊的作者数量在11种期刊中不算突出,有的阶段甚至排名靠后,但这并没有显著影响其发文的被引量,这说明这些期刊可能拥有稳定的高引用作者群。
图8 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各时间段发文作者数统计
(七)发文的关键词比较分析
表4显示,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主要经济学期刊重点关注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公司治理等研究主题;与其他同类期刊相比,除了这些共同主题外,《财经研究》还特别关注了制度变迁、财政分权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主题。将《财经研究》与其他10种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同类刊物发表文献较多集中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公司治理、通货膨胀、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等方面。上述每个关键词发文至少涉及8种期刊,发文总量在150篇以上。换言之,绝大多数主要经济学期刊刊发的论文都关注一些相同的研究领域和主题,彼此之间发文关键词重叠较多,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各个期刊的主要关键词又有所区别,除了那些共同主题外,各个期刊还有自身的特色。例如,《财经研究》的特色在于对交易成本与制度变迁等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财政分权与财政政策等公共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内容、服务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中小企业与产业结构等中国经济转型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多;《会计研究》对内部控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关注较多;《世界经济》对全球化、汇率制度和跨国公司等关注较多;《金融研究》则对风险、股票市场等关注较多;《经济研究》则对方法论、经济学、市场经济、改革等重大问题关注较多;《中国工业经济》对模块化、企业绩效、全球价值链等关注较多。
表4 11种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关键词交叉统计(1996-2015年)
三、《财经研究》60年:历史与变迁
《财经研究》作为新中国创办较早的经济学期刊之一,在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将以《财经研究》的历史为例,更加细致地考察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发展历史。
(一)《财经研究》60年发文与被引情况概览
过去60年里,《财经研究》共刊发文章6 000多篇。*截至2015年底,《财经研究》共刊发文章5 951篇,加上2016年刊发的文章,总数则超过了6 000篇。总体而言,发文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数量和篇幅上,1990年之后发文篇数趋于稳定,维持在年均150篇(每期12篇)左右;每篇文章的篇幅在逐渐增加,并保持阶段性稳定,2004年之前每篇文章的篇幅维持在5页左右,2004-2012年保持在篇均10页左右,2013年以来则保持在篇均12页左右。(2)在学科变化上,*这里所指的学科是根据中国知网在划分论文的学科属性时所采用的标准而得到的。发文相对集中,排名前10位的学科占了总发文的大部分;“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两个学科的发文量在逐渐增加,“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文量在逐渐减少,而“经济体制改革”学科的发文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近5年比较多,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变迁和经济学的嬗变。(3)在栏目设置上,《财经研究》的栏目设置及各栏目发文数量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早期发文较多的栏目是“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而“财务与会计”“金融”“公共经济与管理”等栏目则逐渐演变成《财经研究》的三个优势栏目。(4)在发文机构上,在《财经研究》上发表过文章的机构共有568家,其中发表过10篇以上的机构有52家,且这些发文机构几乎囊括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镇,这说明《财经研究》获得了众多研究机构的认可。(5)在作者队伍上,在《财经研究》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共有4 964名,其中发表文章超过10篇的作者共有62名。按时间段统计的结果显示,《财经研究》的作者队伍在逐渐扩大,且阶段性更替特征比较明显,这说明《财经研究》对作者的吸引力在逐渐加大。(6)在关键词上,1996-2015年在《财经研究》发文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本等,*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这些期刊所刊载论文自1996年才标有关键词。且每一个时间段的主要关键词都会有所差异,它们一般与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相吻合。
综上所述,从发文的角度来看,《财经研究》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栏目设置的动态调整、研究主题的筛选与引导、作者队伍的维护与建设,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研究机构和作者,使得《财经研究》发文的数量与篇幅更稳定、学科与关键词更加贴近中国的经济实践,体现了中国经济的60年巨变和中国经济学的60年嬗变。
过去60年里,《财经研究》上刊发的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75 785次。总体来看,这些被引文章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被引学科上,1980年以前,“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贸易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学科的被引量比较多;1996年以后,“企业经济”“金融”“投资”等几个学科的被引量始终处于前列;而近5年被引较多的学科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金融”“经济体制改革”“投资”等。这说明主要被引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并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变迁和经济学的嬗变。(2)在被引栏目上,1990年之前,“综合”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两个栏目的被引频次比较多;1990年之后,累计被引频次前5名的栏目依次是“财务与会计”“综合”“金融”“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篇均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栏目依次为“财务与会计”“金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3)在被引机构上,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往往被引频次也较高,各个阶段被引频次较多的机构比较稳定,如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但篇均被引频次居前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4)在被引作者上,各个阶段的高被引作者几乎没有重复,被引更多的作者并非来自发文较多的作者,作者之间的被引频次差距在逐步缩小。(5)在被引关键词上,总体而言,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几位的依次为经济增长、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代理成本和货币政策等主题;1996-2000年被引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是盈余管理、人力资本、上市公司和货币政策;2001-2005年被引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是上市公司、经济增长、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和信用风险;2006-2010年被引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是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公司治理、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2011-2015年被引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是公司治理、经济增长、代理成本、中小企业和金融发展。关键词的变化同样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和《财经研究》的特色。
综上所述,从论文被引的角度来看,《财经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在稳步提升,被引学科、被引栏目和被引关键词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总体特征和经济学的转型要求,被引机构和被引作者的分布更为广泛,且差距在逐步缩小。
(二)《财经研究》60年发文的特点与趋势
1.发文篇数趋于稳定,文章的篇幅有所增加并保持阶段性稳定
在过去的60年中,《财经研究》的发文篇数逐步趋于稳定。截至2015年底,《财经研究》共刊发文章5 951篇。图9显示了《财经研究》历年的发文分布情况。自1980年复刊始,《财经研究》的发文篇数先从每年50余篇快速增长至每年逾200篇,并于1986年达到峰值(246篇);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文的篇数基本上维持在120-150篇(每期10-13篇)。
图9 《财经研究》历年发文数量情况(1956-2015)
图10显示了《财经研究》各年度发表文献的篇幅。自创刊到2003年,每篇文章的平均篇幅只有5页左右,而从2004年开始,文章篇幅跳跃增长到10页以上。很明显,2004年以来,《财经研究》上刊发的文章越来越趋向于长文,且近期(2013-2015年)的平均篇幅突破了11页,并于2015年达到了12.5页。
图10 《财经研究》历年发文篇幅情况(1956-2015年)
2.发文学科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变迁
《财经研究》上发文的学科既覆盖面广,又相对集中。发文排名前10位的学科占了总发文的大部分。而且,《财经研究》的学科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而变化。自创刊以来,累计发文排名前10位的学科依次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财政与税收”“投资”“数学”“贸易经济”“会计”(详见表5)。
表5 《财经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学科各阶段统计
从纵向来看,不同学科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文量趋势有所差异:(1)有的学科保持相对稳定,比如,“企业经济”在各个时间段都稳居前列,而自1980年以来“金融”也一直是发文的重要学科;(2)有的学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比如,发文总排名第一的学科“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近10年的发文量出现了飙升的趋势,从而造成该学科发文排名第一,“投资”则在1996年以后稳居各阶段的前五;(3)还有的学科则呈减弱趋势,比如,前几个时间段发文量居首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1996年以后的发文量大幅减少,逐渐淡出了前5位(详见图11)。
图11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发文数量较多的学科统计
3.栏目设置及各栏目发文数量随着现实经济的变化进行调整
《财经研究》的栏目发文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经济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些栏目既凝练了自身的特色,也体现了自身的优势。《财经研究》栏目的累计发文排名依次是“综合”“财务与会计”“金融”“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产业经济”(详见表6)。《财经研究》创刊早期及1980年复刊之时,着重刊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金融、会计、统计和其他财经专业方面的论文,还有经济学学术动态与国外经济理论介绍等,具体栏目主要是 “综合”“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区域经济”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财经研究》进一步凝练特色和优势,既提倡学术原创性又注重现实性,现主要开设“中国经济论坛”“公共经济与管理”“财务与会计”“金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栏目。
表6 《财经研究》各栏目各时间段发文统计
纵观《财经研究》的发展历程,“综合”栏目除了2001-2005年之外,各阶段均排名首位,近10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幅领先于其他栏目,这体现了经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金融”“区域经济”“财务与会计”三个栏目自1980年以来,一直是排名前5位的重要栏目;“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栏目仍然是常设栏目,但自1991年之后发文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公共经济与管理”栏目自1991年进入前5名后,持续稳定发展,近两个时间段更是从第4位进入到第3位,成为新的亮点栏目,并且该栏目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详情参见图12。
图12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发文数量较多的栏目统计
4.发文机构分布范围广,且囊括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镇
在《财经研究》上发文的学术机构囊括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镇,体现了其在学界的地位。总体而言,迄今在《财经研究》上发表过文章的机构共有568家,*1996年以前《财经研究》发文作者的机构信息不全,未计入统计,因而实际的机构数目更高。其中,52家机构发表文献数量超过了10篇,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发文都在27篇以上。
作为《财经研究》的主办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的发文数量最多,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近20年的发文数量在逐渐减少。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是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均为163篇。发文总数超过50篇的机构依次是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厦门大学的发文数量在逐渐减少,2011-2015年这一阶段跌出了前5位,到了第9位;对外经贸大学异军突起,近几年(2011-2015年)的发文数量进入到了并列第3位;中山大学也有较大提升,进入到了前5位。
5.作者队伍在逐渐扩大,且阶段性更替特征比较明显
《财经研究》上发文的作者队伍在逐渐扩大,这既反映了《财经研究》的用稿规范性在增强,又体现了《财经研究》对作者的吸引力在加大。表7统计了《财经研究》各时间段发文作者的情况,从中可以发现:作者数量在1990年之前呈上升趋势,然后在1990-2000年间呈下降趋势;从21世纪开始,作者数量又急剧上扬,近期(2011-2015年)达到了1 282位。这说明《财经研究》的作者队伍在逐渐扩大。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财经研究》上共有4 964位作者发表过文章,其中,62名作者的发文数量超过10篇,累计被引100次以上的作者共有323位,被引300次以上的作者共有56位,而被引500次以上的作者共有7位。
表7 各阶段发文作者数量统计
图13显示了《财经研究》各时间段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从中可以发现:作者之间发文数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特别是2000年以后,每个时间段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大多发文4篇,彼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没有出现单一作者发文数量过多的现象,并且各时间段发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基本上也没有重复。这说明《财经研究》的用稿在逐渐规范,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作者群体认可。
图13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统计
6.发文关键词的变化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刊物的特色
《财经研究》上发文的关键词在稳定中保持了变化,且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由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财经研究》自1996年才有关键词数据,以下我们对1996-2015年间4个时间段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总体而言,《财经研究》的关键词紧紧围绕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与国家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密切相关,无论是宏观经济方面还是微观经济方面都能在《财经研究》中找到理论阐述和政策建议。1996-2015年文章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公司治理、人力资本等;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始终位居关键词排名的第一位;货币政策、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等关键词在2001-2005年以及2006-2010年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则在2006-2010年以及2011-2015年的发文数量上升。图14显示了各时间段的核心关键词变化趋势:1996-2000年主要涉及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博弈、对策等;2001-2005年主要关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等;2006-2010年主要涉及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跨国公司、面板数据、金融发展等;2011-2015年则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公司治理、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财政分权等。
图14 《财经研究》关键词词频分析(1996-2015年)
进一步提取2001-2015年《财经研究》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摘要、关键词等内容,我们着重对其进行词语共现聚类分析。21世纪以来,《财经研究》发文中的热门关注领域及其内部结构的具体关系如图15所示。比如,“经济增长”类主要探讨金融发展、面板数据、基尼系数、技术进步等话题;“公司治理”类主要探讨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审计质量、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影响因素等话题;而“会计信息”类主要研究交易成本、制度变迁、信息不对称、市场化进程、交易费用等话题。
图15 《财经研究》发文共词分析(2001-2015年)
(三)《财经研究》60年影响力变化:基于被引和转载数据的分析*由于能够得到的转载信息检索报告(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供)开始于2004年,因此基于转载数据的影响力分析也始于2004年。
1.学科影响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嬗变
《财经研究》主要被引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图16显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的被引频次急剧上升;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学科由1980年以前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贸易经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演变为2011-2015年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金融”“经济体制改革”“投资”等;1996年以后,“企业经济”“金融”“投资”等几个学科的被引频次较高,并始终处于排名前5的位置。
图16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高被引学科统计
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统计,表8显示了《财经研究》累计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个学科依次是“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投资”“数学”“证券”“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与税收”“会计”“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根据WOS的被引统计数据,表9显示了排名前10的学科,除了“工业经济”替代了“会计”,其他9个学科则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区别。这意味着WOS反映的国际引用似乎更关注中国的工业经济研究,而中国知网反映的国内引用则关注财会类研究多一些。
表8 《财经研究》各阶段发文被引量前10位学科
表9 《财经研究》各阶段发文被WOS引用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被引频次只是反映其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并不一定的代表文章的内容优劣和贡献大小。文章的转载与获奖等因素同样是评价其研究内容的重要指标。从论文被国内外重要的二次文献转载情况来看,《财经研究》被广泛关注的几个学科是“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工业经济”“企业经济”。
2.各阶段高被引的栏目也是发文量较大的栏目
《财经研究》高被引的栏目主要集中在各阶段发文量较多的栏目, “财务与会计”“综合”“金融”三个栏目比较突出。图17显示,《财经研究》累计被引频次前5位的依次是“财务与会计”“综合”“金融”“区域经济”“公共经济与管理”,且这些栏目的被引在1990年以后各阶段更加突出。篇均被引排名靠前(超过15次)的栏目依次为“财务与会计”“金融”“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不过,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发文与被引并非完全契合。表10显示,发文量一直居前的“综合”栏目并没有成为被引总频次最多的栏目,1996-2000年排在第5位,2001-2005年排在第4位,而该栏目的篇均被引也只名列第5位(12.4次);“公共经济与管理”栏目的发文量近两个时间段的排名在显著提升,但篇均被引量并未进入前5位。另外,总被引和篇均被引均列第一的“财务与会计”栏目在2011-2015年期间发文量有所减少,仅位列第5位;篇均被引较多的“产业经济”栏目的发文量在各阶段都未进入过前5位,尽管近10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图17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高被引栏目统计
表10 《财经研究》各栏目各时间段发表文献被引统计
3.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其发文被引频次也较多
《财经研究》高被引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各阶段发文量较多的机构,篇均被引频次居前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我们从《财经研究》上的文章被引频次的角度来考察各机构发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图18显示,累计被引100次以上的机构共有110家,300次以上的机构共有43家,500次以上的机构共有31家。按照被引总频次的排序,各机构分布情况总体上与发文量排序相似,发文较多的机构,其发文的被引频次也较多。2000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发文被引频次均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发文被引频次也表现不俗,不过,厦门大学近期(2011-2015年)的发文量有所减少,被引也因此减少了。
图18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高被引机构统计
4.作者之间的被引频次差距在逐步缩小
《财经研究》被引频次更多的作者并非一定来自发文较多的作者。作者之间的被引频次差距在逐步缩小,这说明作者的整体水平在提高。由于早期的文献信息不全,高被引作者数据有限,因此无法分析。1996-2000年,《财经研究》两位高被引作者王跃堂、孙铮表现尤其突出,他们的文献被引频次分别达到了1 422次和1 038次,被引频次排名第3位的作者是陆虹,其文章被引约为400次;2001年以后,各阶段被引频次排名前5位的作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1-2005年,发文被引频次靠前的作者分别是原红旗(751次)、张鸣(568次)和陈冬华(499次);2006-2010年,排名前5位的被引频次都在400次上下;2011-2015年,排名前5位的被引频次也都非常接近。此外,各阶段高被引排名前5位的作者各不相同,没有重复出现(详见图19)。
图19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高被引作者统计
对比分析《财经研究》的作者累计发文和被引排名前20名情况,从中可以发现:被引排名前20位的作者中只有3位来自发文排名前20位的作者。换言之,发文多的作者并不一定是被引更多的作者。不过,累计发文较多的作者在近期(2011-2015年)的发文已经大大减少。
5.关键词的变化同样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和《财经研究》的特色
《财经研究》高被引的关键词稳中有变,较为突出的关键词是经济增长和公司治理,这种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图20显示了与关键词相关的发文在中国知网上的国内被引情况,从中可以发现: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几位的依次为经济增长、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代理成本、货币政策等主题;发文10篇以上的关键词在篇均被引方面表现突出的依次为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影响因素、代理成本、信用风险等主题;发文虽然不多但被引较高的是代理理论、股利政策、主成分分析等主题。
图20 《财经研究》各时间段高被引主题统计
另外,与关键词相关的发文和被引情况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表11显示,“上市公司”主题的文章篇均被引表现出色,但发文和被引基本上集中在2001-2005年,其他几个时间段则没有那么突出;“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在2006-2010年受到了较多关注,而在1996-2000年和2011-2015年两个时间段受到的关注则很少。“经济增长”和“公司治理”两个关键词并没出现在2000年以前的前5位中,但之后的三个时间段则成为关注热点。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财经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并且会带有较为明显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烙印。
表11 各时间段关键词发文国内被引统计
文章在WOS国际被引的关键词情况与其在中国知网中的情况有所不同。表12显示,虽然“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国际引用,但受到较多关注的是与“中国”“能源”相关的文献(包括“中国”“消耗强度”“强度变化”“碳排放”“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等)以及与“模型”相关的文献(包括“分解模型”“STIRPAT模型”“区域因素分解”等)。我们对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如AmericanEconomicReview和Econometrica)近十多年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后也发现,“模型”(model)高居首位,可见国际经济学界对各类分析模型也是相当重视的。
表12 各时间段关键词发文WOS被引统计
四、结论与启示
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中国的经济学期刊正是这些进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学期刊的历史分析中能够窥得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线索和规律。文章将《财经研究》的60年变迁与发展置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期刊的60年发展大背景下来考察,从横向维度比较了《财经研究》与其他主要经济学期刊的异同和办刊特点,从纵向维度回顾了以《财经研究》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学期刊60年的发展历史。研究表明:(1)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文主题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而变化,很好地诠释了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为:发文数量在逐渐增加,发文机构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发文作者的数量在上升;各个期刊在发文学科和发文关键词上存在趋同现象,但各个期刊又都有自身的特色,形成了错位互补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化程度不高,期刊之间的层次比较固定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2)与其他主要经济学期刊相比,《财经研究》的特点是发文数量、作者数量和被引频次稳步提升,特色栏目是“金融”和“财务与会计”,有比较优势的研究主题是制度变迁、财政分权和对外直接投资等。(3)从发文的角度来看,《财经研究》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栏目设置的动态调整、研究主题的筛选与引导、作者队伍的维护与建设,吸引了更多优秀的研究机构和作者,使得《财经研究》发文的数量与篇幅更稳定、学科与关键词更加贴近中国的经济实践,体现了中国经济的60年巨变和中国经济学的60年嬗变。(4)从论文被引的角度来看,《财经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在稳步提升,被引学科、被引栏目和被引关键词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总体特征和经济学的转型要求,被引机构和被引作者的分布更为广泛。
因此,以《财经研究》为代表的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不仅扎根于中国经济的“土壤”,紧随时代的步伐,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脉搏”;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不仅为我们观察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窗口”,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沿的知识准备;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不仅描绘了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地图”,也成为构建良好的中国经济学“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
从以上关于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认识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中国的经济学期刊的发展充分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线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度的提炼,因此从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发展中能够发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各种事实、条件和规律。未来要更加注意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引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朝着“顶天立地”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与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第二,作为学术性期刊,这些经济学期刊在理论导向上对中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具有引领作用,而且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对中国的思想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经济学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走向和融入世界的内容,不仅包括中国的经济,而且也包括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在中国的经济学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才迈出了第一步,即大量地引进和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成果和理论,但这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和重新崛起的民族使命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将中国的理论建构放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去,需要我们将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推广出去。因此,这就需要中国的经济学期刊走向国际:一是努力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把中国的经济学期刊推广到全世界;二是把世界上优秀的成果引进到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推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期刊改革。为此,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在作者队伍、审稿人队伍、审稿流程、学术规范、选题等各方面都要在国际化上多下功夫。第四,中国现有的经济学期刊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因此要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打破经济学期刊之间的固化层级,在经济学期刊之间形成有效竞争,从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期刊走向繁荣。第五,新媒体变革给中国的经济学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中国的经济学期刊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创新机制,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编辑全流程管理,以实现流程再造,从而构建更加开放、便捷、高效和互动的经济学期刊平台;可以通过试点,争取个别期刊先建立系统性的机制创新经验,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学期刊质量的跃升,在世界经济学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陆蓉教授、《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施祖辉、副主任康健和《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编辑王孜提出的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景行)
附表1 《财经研究》栏目分类与中国知网专题分类对照表
注:栏目编号中,0=综合、1+7=金融、2=财务与会计、3=公共经济与管理、4=经济史·经济思想史、5=产业经济、6=国际经济、8=区域经济。
Big Data Analysis of Sixty Years of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s Journals
Li Jinman1, Qiu Guojing2
(1.SchoolofForeignStudie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2.EditorialDepartmentofAcademicJournals,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4,China)
The destiny and development of sixty years of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economics journals in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other core economics journals from 1956 to 2015, this paper makes a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citation frequency, disciplines papers issued belong to, columns, areas papers issued belong to, institutions paper issued belong to, authors and key words. It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ly, domestic main economics journals experience the convergence phenomenon in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s papers issued belong to, column selection and research topic preference, but each journa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a trend of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strengths of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re three columns, namely finance & accounting, integration and finance, and it is featured by the research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mall &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nd so on; thirdly,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s journals lie in lower internationalization; fourthly, China’s economics journals fully embody big historical proposition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many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have been theoretically elaborated and have been provided for policy suggestions in the journal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short, China’s economics journals not only witness the social 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sixty years, but als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nomics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s 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ournal history; big data
2016-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QKB00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高水平高校学术期刊支持计划项目(2016年度)
李金满(1975- ),男,湖北钟祥人,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邱国景(1977- )(通讯作者),男,江西赣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编辑。
F011;G237.5
A
1001-9952(2016)10-0008-27
10.16538/j.cnki.jfe.201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