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2016-10-18谭力文曹祖毅伊真真
谭力文 赵 瑞 曹祖毅 伊真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谭力文赵瑞曹祖毅伊真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理论与方法均是创造与传播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鉴于现有文献对管理理论的强调有余,但对管理研究方法的系统关注与梳理不足,基于2000~2014年间国内管理学最重要的学术期刊——《管理世界》的样本文献,对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科学与客观的梳理,试图揭示21世纪以来本土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三角验证水平以及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与统计结论效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并针对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冀望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创造性破坏”发展以及科学演进提供分析与思考。
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 研究方法; 三角验证; 效度; 趋势
1 问题提出
组织与管理研究是为了对组织行为的社会过程与结构进行思索、发现和记录;同时,也是为了对其进行整理、解释和预测[1]。对于这样的科学系统,理论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既在一个完整学科的发展、演化和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也同样帮助学者理解、解释与揭示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规律[3,4]。正是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互相补充、互相协同,共同致力于呈现更为真实与系统的现实[4],促进了管理学科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分享。此外,为了实现这些目的,组织与管理研究必须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合理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取是否严谨与适当,会深刻影响管理学科的知识积累[5]。由此,理论与方法共同作用,同时促进管理学科的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虽然理论与方法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1],但在国内现有的文献中,主要强调理论对于学科发展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来系统与科学地探讨与管理理论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研究却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与根本的成长[6~8],也经历了从缺乏科学、扎实的研究方法到遵循西方规范、严谨的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科的知识传播[5]以及理论创新[1]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如文献[6,9~11])对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与总结。这些成果对于促进中国管理研究与学科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成果或侧重于对西方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引进与介绍,或是基于主观认识探讨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均未基于比较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对中国的本土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的梳理与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学者认为,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日益跟随西方组织与管理研究科学严谨的步伐,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中国管理学科的主流[12]。那么自此以来理论研究是否就失去了其“合法”地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发展规律是否一致?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鉴于此,为了从局内人的视角考察与揭示国内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运用水平,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管理学术界具有基本共识的,国内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学期刊——《管理世界》的434篇样本文献,尝试对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与分析,试图揭示其应用现状,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
2 文献回顾
2.1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
如果说组织与管理理论是认识、理解、预测组织与管理现象或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本质的理性结论,那么研究方法则是认识组织与管理现象或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途径和规范的总和[13]。针对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其形成过程中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具体研究问题的制约,构造不同类型的理论又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与之匹配[14]。在管理理论的构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中,理论与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互构的关系[15]。这就好比“钉子”和“榔头”[16],只有二者相互契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推动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促进管理学科知识的创造、积累与传播。
中国关于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方法论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组织与管理研究乃至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管理学科的发展,国内学术期刊与科学共同体逐渐开始对管理研究方法持续重视与反思,一些学者及其成果已经得到认可。例如,李怀祖[6]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提出了有效的研究工作规范;陈晓萍等[9]对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各种实证方法与运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另外有一些学者,则针对组织与管理研究某一领域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开展研究。
伴随着国内学者对于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与应用水平逐渐提高,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是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特色”[17]到“实证研究蔚然成风,在我国管理学界占据舆论主流和研究主流”[10,18]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推动我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朝系统化、严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学术界话语权与合法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诸多弊端,招致学科内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贾旭东等[19]指出,中国管理学研究重视定量研究,忽视定性研究,而定性研究中又缺乏对国际主流学界认同的规范方法论的使用;孙继伟等[11]认为,中国管理学者多在开展“练习式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迷失问题,具体表现在研究外部效度不高,量化实证研究受到过分推崇,生搬硬套美国概念等。
历经百年的发展与演变,管理学面临着科学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双重窘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困境引导学者对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运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管理学自诞生起就存在着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的分歧,这是由管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属性所决定的[20]。这最终导致了管理学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实证论和诠释论的分歧,具体表现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为通过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处理、量化建模、检验假设方式开展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同运用直觉判断和洞察力开展研究的思辨方法的区别[21]。纵观管理学100多年的发展史,关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歧从未停息,虽看似以实证论为基础的科学主义已占据统治地位,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纯主张科学主义范式或人文主义范式没有任何意义且不利于管理学科的发展,而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的特性,选择与之契合、匹配的研究方法,主张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管理学研究方法。EDMONDSON等[15]认为,应根据理论的初生、中间、成熟阶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例如,初生理论阶段适合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成熟理论阶段适合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中间理论阶段则可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陈春花[22]认为,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理念及研究目的,选择多元化的方法。
2.2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三角验证”
在管理理论的构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中,理论与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互构的关系[15],受到不同理论与具体研究问题的制约,研究者们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方法[14]。MCGRATH[23]指出,在研究方法的选择过程之中,研究者通常会面临“三角困境”,即在以下3个方面面临着矛盾与抉择:①普适性,指支持研究的外部效度;②对行为变量的控制和测量的准确性,影响着内部效度和构念效度[24];③背景的现实性。基于调查者介入与不介入研究的差异,以及行为系统的一般化与特殊化的差异,MCGRATH[23]归纳了4种研究策略,这4种策略在满足普适性、准确性、现实性3个指标的程度上存在差异:①实地策略,包括实地实验和实地研究,该策略最大化了背景的现实性,但却因为缺乏实验性控制和样本代表性,而降低了准确性和普适性;②实验策略,包括实验室实验和实验模拟,该策略最大化了行为测量的准确性,但其代价是降低了普适性和背景的现实性;③应答策略,包括判断任务和样本调查,该研究策略有较高的普适性和测量准确性,但其背景现实性却比较低;④理论策略,包括形式理论和计算机模拟,该策略最大化了普适性,但降低了背景现实性和测量的准确性。由此看来,任何一种研究策略都不能兼顾3个指标,这一问题在管理学科中受学科特性的影响更为显著。
MCGRATH[23]认为,每种研究方法都存在其固有缺陷,这种缺陷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使得完美无缺的研究不可能存在。正因如此,针对某一研究问题或在某一研究领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取证据至关重要[5]。这一多种方法的运用策略也被称作“三角验证”。三角验证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军事战略领域,即用多个参数点来对一个目标进行准确测量与定位[25]。在社会科学领域,三角验证则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研究策略、数据收集和统计测量进行问题分析[5]。同单一研究方法和范式相比,采用聚合手段和多元方法的三角验证,能够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22]。在管理研究中,运用三角验证可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程度,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更可信的实践指导[5]。
三角验证实质上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运用。对于组织管理研究领域而言,现有诸多文献都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中国组织管理领域在研究方法运用上如何权衡“三角困境”?是集中地运用了某几种研究方法,还是均衡地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需要对组织管理领域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度即三角验证水平[7]进行考察*本研究对组织管理领域研究方法多元化运用程度的考察参照文献[5]的做法,用“三角验证水平”来反映。,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一个独立领域研究中的三角验证水平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内研究策略的运用情况来反映[5]。本研究结合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本土运用情况,部分修正了MCG-RATH[23]对于研究策略的划分,并参照李怀祖[6]的分类,将国内组织与管理研究策略划分为8种类型*有的教科书中将数据观测方法称之为“研究方法”[6],易与此处“研究策略”混淆,因而本研究中特意区分了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本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研究策略以及测量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维度,而用MCGRATH[23]研究中的措词——“研究策略”专指文中所说的8种具体研究方法。,即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法与事件研究法。本研究对研究策略三角验证及其趋势的揭示,也将主要基于此分类方法。此外,由于三角验证可运用到研究方法的许多维度中[5],且考虑到研究方法涉及研究策略、数据收集、测量、数据分析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将研究方法三角验证水平的考察扩展至研究策略、数据收集的时间设计、构念效度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4个维度上。
2.3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效度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变量测量与统计分析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结的不同步骤[26]。由此,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不仅需要与研究问题契合的研究方法,亦需要在数据、量表以及信效度等测量检验方面建立良好的一致性[15]。COOK等[27]将研究效度分为以下4种:①内部效度,指测量变量因果关系推论的可信程度。由于受自变量之外的各种混淆变量的影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很容易受到干扰,研究者通常采用实验法进行预防和控制。此外,研究者还常采用纵向时间设计的数据收集程序来保证原因先于结果[5]。②外部效度,指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可信程度[24],通常与样本代表性[26]和研究策略[5]有关,样本代表性则受到调查对象的职业、样本企业的性质、行业分布等的影响。③构念效度,指变量测量的准确性,评价的是变量测量内容和理论构念的一致性程度[28]。研究者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聚合效度、判别效度、信度分析来确保研究的构念效度。④统计结论效度,指在对假设关系进行统计推论时,采用的统计检验手段以及所做出的统计决策是否正确,统计分析方法、样本大小、数据来源的数量和因变量的数量是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方法选择过程中面临的“三角困境”,使每一项研究设计都无法同时兼顾上述4种效度指标。为保证研究结论的整体效度水平,研究者必须针对某一研究问题或在某一研究领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5]。
3 研究设计
3.1研究框架设计
本研究在MCGRATH[23]与COOK等[27]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本土运用情况,以期从局内人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国内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科学与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本研究的研究框架(见图1)包括两个部分:①我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三角验证的运用情况。即从研究策略、时间设计、构念效度测量以及统计分析方法4个方面考察,分别反映研究方法中研究策略、数据收集、测量、数据分析的三角验证水平,并对管理研究各领域、各研究层次的研究策略运用情况进行梳理,以反映研究问题与研究策略的匹配。②我国组织与管理研究的效度情况。即主要从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4个方面入手,其中,内部效度从研究的时间设计和研究策略方面考察;外部效度从研究调查对象、企业性质、行业分布、研究策略方面考察;构念效度从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判别效度/聚合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方面考察;统计结论效度从统计分析方法、样本大小、因变量数量方面考证。
图1 管理研究方法趋势分析框架
研究方法、三角验证、效度三者相互关联。由图1可知,对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维度,研究策略的选择影响内外部效度,时间设计影响内部效度,构念效度测量的方法影响着构念效度,统计分析方法又影响着统计结论效度,因而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影响着研究的效度。研究中对于各种效度的权衡需要三角验证的方法解决,而三角验证又可运用在研究方法中的研究策略选择、数据收集、测量及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由此,本研究将对组织管理领域三角验证水平及效度情况进行考察,同时从研究策略、时间设计、构念效度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4个方面揭示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3.2数据收集与筛选
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2000~2014年共15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2000~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3个研究区间。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在2000年前后我国的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与西方管理学术界有较大差距到受中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开拓影响,逐渐实现了向遵循西方规范、严谨的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变。此外,本研究认为,通过实证研究观察这3个时间区间内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应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自21世纪以来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的样本文献来源于《管理世界》。对于研究领域的界定,本研究在参考美国管理学学会(AOM)、国外顶级管理学期刊以及文献[29,30]对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区分基础上,将样本文献界定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五大领域。最终,本研究搜集了《管理世界》在前述3个时间段有关组织管理领域的所有文献,分别得到106篇、152篇和176篇样本文献,样本分析过程中以上述3个时间段作为比较基准。
3.3数据编码过程
本研究在框架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文献方法部分的阅读,从11个代表研究方法的维度对样本文献逐一进行编码,并对样本在各维度上的取值分布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这11个维度包括:①研究策略,包括理论研究、实验法、实地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法、事件研究法8种研究策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存在一个样本文献采用多种研究策略的情况,如诸多案例研究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因此,本研究在统计每种研究策略的使用频数时,对样本进行了叠加计数。②研究领域,为前述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涉及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的5个主要领域。③研究层次,主要分为个人、团队/群体、企业、企业间、跨层次5个层次。④时间设计,包括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2类。⑤调查对象,包括创业者、中高层管理者、员工、多层次、学生、未提及6类。⑥企业性质,包括国有、民营、外资、混合所有制、未提及5类。⑦行业分布,分为单一行业、跨行业、未提及3类。⑧构念效度检验,主要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聚合效度、判别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其他信度、未提及7类。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包括简单、多元、层次、调节、中介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因变量为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和事件分析法8类。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只关注每个样本中检验主假设的统计分析方法。 ⑩样本大小,主要是指观测值的大小。○11 因变量个数,主要分为1、2、3、4或者4个以上。以上11个维度中,前3个编码(即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层次)是基于全部样本开展;剩余其他维度的编码则仅针对实证研究样本开展。参照前文的编码维度,由课题组3位成员对434篇样本文献逐一进行编码。为保证编码的信度,数据编码的过程遵循以下步骤:①编码前商讨。首先,由每位编码人员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编码原则,并对理解中存在的分歧进行重点讨论与分析,直至达成一致的标准。②尝试性编码。3位编码人员按照编码表分别独立地对3个时间段内随机选定的60个样本论文进行编码。然后,逐条进行对比和讨论,发现编码分歧主要存在于“时间设计”、“调查对象”、“构念效度检验”方面。对于存在的分歧,编码人员进行认真讨论,统一认知和判别标准,直到意见达成一致。③预编码。每位编码人员随机抽取另外30个样本再进行编码,经过计算对比,发现预编码结果的一致性较高,有93%的编码是一致的,信度较强。④正式编码。在确定编码信度之后,将剩下的样本文献在3位编码人员之间进行随机平均分配,完成样本文献的编码。
3.4研究方法
(2)假设检验采用两总体比例之差的Z检验,来检验各个维度内各取值所占比例在不同时期是否有显著变化*由于各时期样本数量均大于30,相邻两个时期的编码维度取值比例之差可近似视为正态分布。另外,本研究假定研究方法的运用在3个时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满足Z检验的条件。,以此来反映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在3个时期的变化趋势。检验中设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
4 结果分析
4.1三角验证的运用:研究策略、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
研究策略在各时间段的运用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从具体分布来看,3个时间段内,问卷调查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访谈法、文本分析都是管理研究者经常采用的研究策略;实验法、实地研究、事件研究在管理领域的运用则相对较少。实证检验(p<0.05)的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访谈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呈显著增长的趋势,问卷调查法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理论研究则逐期减少,即从2000~2004年间的51.72%,骤降至5.97%、2.33%,其在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以现有统计数据分析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取代。研究策略在3个时间段内对应的差异化指数分别为0.67、0.75、0.76,差异化指数的逐期增加,这表明我国的管理研究学者比较注意运用多元化的研究策略解决管理研究领域内的问题,管理研究的三角验证程度有微弱的增强趋势。
表1 三角验证:研究策略
注:第一阶段,N=116;第二阶段,N=201;第三阶段,N=258,下同。由于对研究策略的统计采用叠加计数,因而3个时期的N值之和大于样本文献的总数434,下同;+表示相对前一阶段显著增加(p<0.05),-表示相对前一阶段显著减小(p<0.05),下同。
2000~2014年3个时间段中,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各个领域研究策略的运用情况见表2。具体如下:①战略管理领域。采用多样化的研究策略,较多运用理论研究、访谈法、问卷调查、现有统计数据分析等研究策略,也有部分研究运用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法。②公司治理领域。主要运用理论研究、问卷调查和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③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④国际企业管理领域运用了较多的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法。从研究策略的发展趋势来看,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呈下降趋势;实地研究在战略管理领域的运用逐渐增加;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在各领域的运用呈增加趋势;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运用也呈现逐渐增加趋势,问卷调查法在战略管理领域的运用逐渐增加,但在其他领域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
2000~2014年3个时间段中研究策略在各研究层次的分布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企业层面的研究运用多样化的研究策略;企业间层面的研究倾向于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和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团队层面的研究更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个人层面的研究大多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和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跨层次研究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现有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
表2 三角验证:研究策略和研究领域
表3 三角验证:研究策略和研究层次
4.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000~2014年3个时间段中管理研究领域的时间设计情况见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内部效度的发展趋势。由表4可知,时间设计在3个阶段内发生了显著变化,横向设计呈逐期减少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纵向设计逐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管理领域研究的内部效度逐渐增强。这3个时间区间的差异化指数分别为0.08、0.16、0.39,反映出在时间设计上,横向设计一方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横向、纵向设计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也应注意,横向设计仍然占绝大多数,远远高于纵向设计。如何在不影响或对外部效度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更多地运用纵向设计的样本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未来我国组织与管理研究学者应该关注与努力的方向。此外,这个领域对于准确性较高的实验法运用较少,但2010年以后却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组织管理研究的内部效度近几年有所增强。
表4 内部效度:时间设计
注:第一阶段,N=46;第二阶段,N=140;第三阶段,N=170,下同。由于本表反映实证研究的情况,各阶段的N值仅为实证研究数量,表5~表8同理。
2000~2014年3个时间区间内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中样本的外部效度演变与分布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对比前两个阶段,从企业性质来看,2005~2009年对国有企业的研究显著下降,与此相对应,民营企业、跨所有制研究显著增加,这说明在2000~2009年间,该领域研究者更关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情况,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意义;从行业层面来看,2005~2009年间对于提及调查样本行业情况的文献显著增多,单一行业和跨行业研究都有所增加,而跨行业研究的增加要远高于单一行业研究的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对于2000~2004年,2005~2009年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外部效度显著提升;从研究的调查对象来看,2005~2009年间披露调查对象信息的研究显著增加,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中高层管理者处取得样本信息、紧随其后的是对员工的调查取样,运用跨层次调查方法的研究显著增加,但整体上仍然较少。相比于2005~2009年,2010~2014年间组织管理领域混合所有制、跨行业的研究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组织管理研究的外部效度出现了下滑趋势。此外,学者们对量化实证研究的过分推崇,导致普适性最强的理论研究大量减少,这也可能对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外部效度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其外部效度有所降低。
表5 外部效度:企业性质、行业和调查对象
表6 构念效度
4.3构念效度
2000~2014年3个时间段中组织与管理领域中构念效度的分布情况见表6。由表6可知,该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构念效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比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个时间段,未提及构念效度的研究从54.55%下降至11.72%,探索性因子分析、聚合效度、判别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显著增加。而对比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两个时间段,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均有所增加,但却不具有显著性。总体而言,2005年以后,除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其他信度外,其他的构念效度检验方法比例显著提高,构念效度总体增强,但2010年以后增强的幅度有所减小。这3个时间段对应的构念效度的差异化指数分别为0.63、0.81、0.79,尽管第三阶段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较第一阶段有大幅提升,说明2005年以后检验构念效度的方法更加多元化。
4.4统计结论效度
2000~2014年3个时间段内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样本大小、因变量个数和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情况分别见表7和表8,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从表7可知,这3个时间段内,样本的中位数分别为320、308、394.5;样本的均值分别为450、716、2 003,最大样本分别为2 224、6 539、22 000。整体上,研究的样本规模逐渐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研究的精确度与准确度,从而提高了统计结论效度。从各个研究领域的样本规模来看,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对于各种规模大小的样本都有所运用,且公司治理领域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大样本数据;组织行为领域倾向于运用中等大小的样本数据;国际企业管理领域倾向于运用大样本数据;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则倾向于运用小样本数据。因变量个数方面,因变量个数为1的研究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变量个数为2的研究则显著增加,因变量超过3个的研究则较少。
表7 统计结论效度:样本大小和因变量个数
注:将本研究的样本文献按其研究的样本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后,统计各领域的样本大小排在前25%、26%~50%、51%~75%、76%~100%的文献数量,以反映各研究领域的样本规模。
在表8中,对比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两个时间段,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显著降低,结构方程模型显著增加;对比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两个时间段,回归分析、事件分析法显著增加;从整体上看,线性回归分析是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流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回归分析的运用也较多。这3个时期的差异化指数分别为0.78、0.71、0.50,说明在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上,多元化呈现逐期降低的趋势,逐渐集中于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这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日趋科学与严谨,尽管其三角验证程度有所降低,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统计结论效度。然而,考虑到高校对发表研究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研究者在数据分析中一味地追求显著性结果,而未得到支持的假设往往被放弃[32],这对统计结论效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学科声誉[9]。
表8 统计结论效度: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得出一些较有启发性的重要结论。
(1)中国组织与管理领域研究方法的三角验证水平有所提高,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运用首先,具有适度高的“准确性”、“普适性”和“现实背景性”的现有统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得到广泛运用,而单独注重普适性的理论研究、注重现实背景性的实地研究和注重准确性的实验研究的运用较少。这说明中国管理研究学者试图权衡研究策略选择过程中的“三角困境”矛盾,不断寻求管理研究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平衡。其次,时间设计的差异化指数呈现出逐期增加趋势,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时间设计的三角验证水平显著提高。再次,构念效度检验方法的差异化指数呈现出先增后微降趋势,但从整体上,2005年后多元化的构念效度检验方法在组织管理领域得到了运用,因此,构念效度检验方法的三角验证水平有所提高。最后,统计分析方法的差异化指数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多元化程度和三角验证水平逐期降低,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成为最主流的统计分析方法。由此,本研究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量化实证研究方法仍将是中国组织与管理领域被学者广为推崇与运用的研究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是提高中国管理研究科学严谨性的有效途径,但其存在诸多局限,如很难通过变量间关系揭示复杂且动态的管理问题、假设提出往往基于已有理论而很难发现新的理论问题、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难以避免因研究者主观认识导致的偏差等[19]。鉴于此,值得管理学者深思的是,尽管中国管理研究在不断跟随国际化的步伐,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世界话语权,但如果本土化管理研究过度依赖量化实证研究而对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非量化性质的实证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那么很可能导致或对本土化的情境元素探索不够,或错失理论创新,尤其是管理的中国理论的重大机遇,造成中国管理研究长期被西方议题与范式所制掣的被动局面[33]。
(2)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与管理领域研究方法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也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和趋势总体来看,时间设计中的纵向设计逐渐增多,实验法的运用显著增加,内部效度呈增强趋势;由于构念效度被重视的程度日益提高,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等构念效度检验方法得到广泛运用,构念效度显著增强;研究样本的规模逐渐增大,统计分析方法越来越集中于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需要注意的是,组织与管理领域研究的外部效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者权衡内外效度而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所致。例如,实验法的内部效度高而外部效度低,其呈现出的先降后增趋势对外部效度的反方向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再如,问卷调查法由于往往采用大样本且难以控制行为变量,外部效度较高而内部效度相对较低,其呈现出显著的先增后降趋势也对外部效度随之同方向变化的趋势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管理学者对量化实证研究过分推崇,可能导致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减少,也致使外部效度有所降低。不难推测,虽然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经历了缺乏扎实、规范研究方法到科学与严谨研究范式的转变,但是无论是从学者自身还是中国学术的制度层面[33]来看,过分推崇与提倡实证研究,可能会导致实证研究在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方法时,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理论与思辨研究)会逐渐失去其合法地位,而这些非实证性质的方法往往是初生理论探索的重要方法[15]。虽然实证主义在正确的场合应用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当研究的主题更为复杂、涉及的变量更多时,造成理论局限于有限的主题,容易忽视对实践的需要,使得组织与管理研究界面临着实践相关性不足[34]和普适性不足的问题。
(3)研究方法的运用中,依旧存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匹配不足,研究方法运用不规范的问题一些学者完全按照西方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开展中国组织与管理研究,将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当做“锤子”,然后去寻找“钉子”,而忽略了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适用性与匹配性这一最为重要的前提。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也有少量的研究方法运用不够规范。在运用实证方法与统计模型的过程中,学者片面注重统计结果的显著性,或对于假设的提出过于模糊,忽略了假设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使得研究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或对样本信息、假设验证的报告不充分与严谨,使得研究结论很难经得起严格的推敲和考证。
5.2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样本期刊较为单一,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差。尽管如此,本研究的文献样本覆盖了组织管理研究中各个领域的较大数量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且通过对样本的考察,不仅验证了已有学者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观点,同时也反映出了研究方法运用中的一些问题。②虽然本研究以3个时间窗口作为对比区间得出了一些趋势性结论,但以此标准可能也会对结果产生偏差性影响。③参考并改进了文献[5]的研究框架,但以此标准衡量21世纪以来国内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与统计结论效度在严谨性方面仍可能在“本土化”程度方面略显不足。
本研究是对研究方法趋势的一个探索性研究,尽管有所局限,但仍然希望提出的研究框架、数据编码以及分析方法对未来对中国管理研究方法趋势的考察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后续研究可在拓展样本期刊的范围、拓展研究的时间范围、改变样本区间的划分标准,以及尝试从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组织与管理领域研究方法的演进情况来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进一步而言,在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层面,鉴于研究方法在推动管理学科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①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保持必要的张力,提高三角验证水平,不盲目推崇单一的研究方法。要突破量化实证主义的藩篱,应注意运用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普适性高的理论研究、准确性高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相关性强的实地研究的运用;注重发展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扎根理论、文本分析、案例研究法等)的发展与运用,综合与恰当地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从而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势,提高研究方法与策略的多元化程度。建议量化实证研究中应更多地引入本土情境变量;定性研究中要深入到本土管理实践,开展深度的情境化研究,加深对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解与诠释[34]。②注重研究问题、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契合。根据特定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的具体研究问题以及理论成熟程度,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例如,对组织行为领域中个体层面的研究可考虑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成熟理论进行检验,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可能运用量化实证研究比较合适;在中国情境下构建新理论和发展新概念,则可能运用如案例研究这样的定性方法比较合适。③重视研究效度问题,提高结论的有效性及对实践指导的可靠性。这不仅要求管理学者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设计、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策略、运用更加严谨的测量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还要对效度信息(如样本信息、构念效度测量、假设验证等)进行充分而真实的披露,保持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及规范的研究作风,敢于“直面中国管理实践”[34]。④提倡与鼓励中国管理学学术期刊专业分工与系统化发展,体现管理研究方法在学科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既促进管理知识的有效流动,又推动中国管理学科的理论构建与科学发展。
[1] MAANEN J V,SERENSEN J B,MITCHELL T R.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ory and Metho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4):1 145~1 154
[2] ZAHRA S A,NEWEY L R.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Science:Theory Build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and/or Field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6):1 059~1 075
[3] SMITH K G,HITT M A.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 SUDDABY R.Editor’s Comments:Why Theor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4):407~411
[5] SCANDURA T A,WILLIAMS E A.Research Methodology in Management:Current Practices,Trends,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 248~1 264
[6]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 谭力文.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79~86
[8] 黄速建,黄群慧.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9]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韩巍.论“实证研究神塔”的倒掉[J].管理学报,2011,8(7):980~989
[11] 孙继伟,巫景飞.论管理学界的研究方法迷失——实践迷失、客户迷失、价值迷失的继续研究[J].管理学报,2011,8(2):164~172
[12] 本刊特约评论员.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管理学报,2013,10(4):469~487
[13] 黄速建,黄群慧.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5(20):4~22
[14] 韵江.战略过程的研究进路与论争:一个回溯与检视[J].管理世界,2011(11):142~163
[15] EDMONDSON A C,MCMANUS S E.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4):1 155~1 179
[16] 谭劲松.关于管理研究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讨论[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2):145~152
[17] 郭菊娥,席酉民.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展望[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3):51~54
[18] 章凯,张庆红,罗文豪.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J].管理学报,2014,11(10):1 411~1 419
[19] 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20] 罗珉.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6~20
[21] 薛求知,朱吉庆.科学与人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歧与融合[J].学术研究,2006(8):5~11
[22] 陈春花.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4,11(3):321~329
[23] MCGRATH J E.Dilemmatics:The Study of Research Choices and Dilemmas[M]∥MCGRATH J E,MARTIN J,KULKA R A.Judgment Calls in Research.Newhury Park:Sage,1982:69~102
[24] SACKETT P R,LARSON J R.Research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DUNNETTE M D,HOUGH L M.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90:419~489
[25] JICK T D.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9,24(4): 602~611
[26] PEDHAZUR E J,SCHMELKIN L P.Measurement,Design,and Analysis:An Integrated Approach[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91
[27] COOK T D,CAMPBELL D T.The Design and Conduct of Quasi Experiments and True Experiments in Field Setting[M]∥DUNNETTE M 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1976:223~336
[28] SCHWAB D P.Construct Validity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M]∥STAW B M,CUMMINGS L L.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JAI,1980
[29] BIRKINSHAW J,HEALEY M P,SUDDABY R.Debating the Future of Manage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4,51(1) :38~55
[30] JIA L D,YOU S Y,DU Y Z.Chinese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A Three-Decade Review[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2,8(1):173~209
[31] BLAU P M.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A Primitiv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M].New York:Free,1977
[32] LEUNG K.Presenting Post Hoc Hypotheses as a Priori:Ethic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1,7(7):471~479
[33] BARNEY J B,ZHANG S.The Fu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A 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versus a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5(1):15~28
[34] 曹祖毅,伊真真,谭力文.回顾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基于“中国·实践·管理”论坛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5,12(3):322~331
(编辑郭恺)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amples of Management World
TAN LiwenZHAO RuiCAO ZuyiYI Zhenzhen
(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Both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are effective means for creating and disseminating management knowledge.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existing literature have focused on management theory while the empirical concern about the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insuffici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investigation on method utilization on Chines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Based on the sampl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Management World,China’s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management academic journal,during the year 2000 to the year 2014,this research is developed from five aspects,namely,triangulation,internal validity,external validity,construct validity and statistical conclusion validity,trying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Chines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field in the 21st century.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problems discovered,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for Chinese management discipline’s “Creative Destruc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future evolution.
Chines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ology; triangulation; validity; trends
2015-1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资助项目(10&ZD136)
C93
A
1672-884X(2016)09-1263-11
谭力文(1948~),男,四川成都人。武汉大学(武汉市430072)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E-mail:lwtan@whu.edu.cn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