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名义
2016-10-17唐必芬
唐必芬
你们,我亲爱的孩子,还记得那节课吗?纵然时光沧海,我记得。
那是一节语文课,我照例快步走进教室,你却站在讲台上对我说:“老师,我想替你上《变色龙》这节课,以此感谢你如妈妈一样爱我们,也让你检验我们三年来所学到的知识。”
数十秒钟我大脑一片空白,时间仿佛静止了,愕然、惊讶、欢喜、害怕……涌动在每一寸血液里。只听所有学生说:“老师,请你坐后排听我们自己上课。”我被迫机械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座位上,听你上课——短发、白色T恤、长裤、干练的你,目光扫射全班后在我身上停留了数秒,然后打开书大声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小说,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语言要简洁,请用老师教过的‘谁+怎么样的形式。”
天哪,孩子,你记住了我教的概括文本内容的模式,而且还记住了用语要简洁。你这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三年来一直坚持分析文本的第一步骤---整体感知啊。
我继续倾听你讲课:“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中第一要素是人物,所以请大家找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奥楚蔑洛夫,有的说是赫留金,有的说是文本中出现的人物都是。
只见你拍拍讲桌说:“老师说过读课文一定要确定文体,再依据文体知识读文本,到底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呢,我们还得弄清楚本文的主题,因为主要人物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本文的作者要批判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亲爱的,我的孩子,我完全折服了,你居然记住了我日常上课时的一些思路和用语,此刻竟然活用到你的这节课中,而教育不就是教会你们学以致用吗?
亲爱的,我的孩子,你是我们班语文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孩子啊。记得你入校时羞涩、腼腆,我上课时你的目光总一直紧紧地跟着我、贴着我。你在一次作文中向我表白说:“老师,我多想成为一个像你一样会写文章的人,多想像你一样能读那么多文学名著,多想有一个你一样的妈妈啊!”那以后我开始特别注意你,我们关系变得密切,交往变得频繁,可是我们的交流方式很特别,不是面对面的说教,只借作文、作业的批语、借qq邮箱交流,更多的是我拍拍你的头,摸摸你的脸,拉拉你的小手来拉近我们的距离。
孩子,你记得那个夜晚吗?你那既当妈又当爹的老爸又喝醉了,又罚你站在墙角不让你睡觉,深夜了你打电话向我求救,电话的那一端依然能听到你爸爸粗暴的训斥声,我在电话里和你爸爸交流无果后只能把你接到我家。深夜里,你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双臂绕在我腰间,身体紧紧贴住我的后背,路灯把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那情景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啊!
三年了,你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大姑娘,你学会和你爸爸相处,并和他成了朋友;你不再羞涩,语言表达流畅自然;你不再腼腆,表情灵动丰富。在你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教学不只是刻板的上课、讲题,而是时时刻刻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性独特的个体。谢谢你,孩子,让我懂得教育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在春风细雨中教会孩子接受爱和爱别人!
教室的吵闹声此起彼伏,只见一个男同学跑到讲台上大声说:“这篇小说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可小瞧,厨师的出现让‘狗咬人的案子不再有变,众人的哈哈哈大笑、赫留金的无赖相,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折射。因此,都是主要人物。”
“对,对,就是这样的,老师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多角度,不能只看一个点,所以我赞同都是主要人物。”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道。
这些分析多清楚、透彻,用词多准确,“哈哈大笑”“无赖相”一语中的,“环境的折射”击中要害,“多角度分析”相当精彩。我被这群学生震慑了,几乎要喊出声来叫好。三年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在一起,我从教他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开始,教他们读明白事件,读懂文体,读透感情,教他们抓人物一举手一投足,捕捉人物一笑一颦,教他们找叙述事件的起承转合、开始和结尾,教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教他们读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学会了,可以灵活运用,还用这样特别的方式来做汇报。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幸福的教书人,见证着我的学生的成长、变化,感受每一个孩子的爱和爱的能力。
有人说世上有两件事最有趣:一是读书,一个面对人。那么,我们教育者做的就是最最有趣的事,我们教会孩子读书,又天天面对的是人,纯真的孩子。
下课铃声响了,所有的孩子们一起对我说:“老师,谢谢你三年给我们的爱,教会我们读书、写作,我们爱你!”
我唯有鞠躬致谢,以爱的名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泾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