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纪录片节对纪录片产业格局的影响
2016-10-17曾洁
曾洁
本文通过观察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从产业环境、投融资渠道、传播渠道、人才培养、公众展映五个方面,对国际纪录片节对纪录片产业格局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节;纪录片产业;格局;影响
近些年,随着纪录片交易市场的设立和纪录片节运营模式的成熟,国际纪录片节已成为构建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助力,在传递和交流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商业潜能越来越凸显。从历史长度、行业影响力、专业特色等方面来看,世界上知名的纪录片节有:波兰克拉科夫纪录片节、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动画电影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常常被并称为世界七大纪录片节。除此之外,像威尼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在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中国,首先必须提到的就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经过13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具特色的模式,打造了一个集评奖、展映、培训、论坛、交易于一体的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国际纪录片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每年逾百家中外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播出媒体、制作和发行机构,逾千名中外纪录片国际买家、制作人、导演等汇聚广州纪录片节,进行纪录片交流和交易。
广州纪录片节始于2003年,第一届叫“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设了主题评奖、影片观摩和学术讲座环节,13个国家的147部纪录片参评,让中国的主流纪录片再一次进入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视野,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更名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并首次在现场进行中外纪录片交易,成功创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1年,该活动正式升格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中外纪录片交流平台,与国际纪录片电视机构制作人、发行商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已逐渐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5年,广州纪录片节已经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2部作品参评参展,各类项目意向签约额达到了3.84亿。纵观广州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交易平台渐趋成熟,从最初的现场纪录片成片销售开始,到纪录片方案预售、制作人培训、市场专业论坛等,从现场交易到网上版权交易,交易方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广州纪录片节在向着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国际纪录片产业全面接轨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权威发布产业政策,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发布的产业政策和举措,都会引起国内外纪录片业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开幕式上颁发了“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获奖奖项,包括优秀国产纪录片短片、中篇和长篇,优秀国产纪录片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栏目、优秀国产纪录片导演和编剧,奖金总额高达500万元,这是自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总局首次拿出500万元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和优秀制作人才、制作播出机构,这是扶持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2015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启动仪式的权威发布上提出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中国”概念,即:中国梦、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变化。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并在培育精品、壮大产业、培养人才、扩大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鼓励卫视频道在“920”节目带播出优秀纪录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积极培育纪录片市场主体,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纪录片生产经营,不断开发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计划,扶持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
相比国家直接投入资本到纪录片领域,由国家建立规则,引导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市场显得更加有意义。健康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广州纪录片节已成为被国内外业界认可的发布国家纪录片产业政策的权威平台,发布的政策和举措,不仅让国内纪录片人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和热情,而且让国外的纪录片业界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对纪录片市场未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以方案预售为核心,建立纪录片投融资渠道
方案预售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市场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构建纪录片产业最重要的战略工具。2004年,市场预售的创始人——加拿大福恩斯制作公司总裁方佰德(Pat Ferns)第一次将这一新鲜的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创办了“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纪录片方案”预售培训和交易模式,其目的是让更多有想法的纪录片人得到资金及播出平台的支持。这是一个纪录片非成片展示的平台,纪录片导演可以带着他的构思、用拍摄积累的素材剪辑成的片花向国内外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进行推介,这是中国纪录片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检验的开始。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从中学习到如何为纪录片产品进行融资,如何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讲好故事吸引买家投资。在学习、适应预售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人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国题材的期望,同时了解了国际市场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扩大了市场视野,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州纪录片节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提案征集不受题材、形式、地域和制作阶段的限制。最终将选出30个具有国际销售潜力的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并且邀请有国际联合制作经验的导师对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的导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预售的开场白、亮点、逻辑主线、内容简介、核心、特别策划以及结束语。教授预售者如何寻求并加强个人交流技巧以增加预售的个人风格,如何将故事讲述得明晰、简洁、有见地以增强吸引听众的能力等等。来自全球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根据预售项目内容陈述及片花,来决策是否对该预售方案进行投资合作。同时,还会邀请国际顾问和买家评选出当年“最具潜力销售方案”。
广州纪录片节13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导演,超过90个纪录片预售提案通过广州纪录片节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此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比如2009年《千锤百炼》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第一笔投资资金,影片启动正式拍摄,最终获得了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荣获最佳预售方案的《不完美的精彩》后来作为唯一的亚洲方案入围北美最大纪录片市场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最佳预售方案环节;2013年《中国梵高》提案拿到丹麦电视台联合制作和加拿大电视台预售,并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另外还有《造云的山》《活着》《归途列车》《烈日灼人》《我的诗篇》等方案在广州节上成功获得投融资并启动拍摄。
三、融合国内外传播渠道,凸显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功能
传播渠道的融合是构成纪录片产业链条中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关键。广州纪录片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首先将国内的视频播出渠道引入交易平台,如SMG纪实频道(现在是DocuChina真实传媒)、北京高清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已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后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国际频道纷纷加入到广州纪录片节的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中。其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成为广州纪录片节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每年都会在纪录片节上举办专门的论坛、新闻发布会及首映仪式等。
一个电影节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是否高,可以从参节的国际电视台的数量看出。历年来,日本的NHK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韩国的KBS电视台,澳大利亚的SBS电视台,加拿大的CBC/SRC电视台,美国的PBS电视台、探索频道、A&E电视台,法国的ARTE电视台,德国的NDR电视台以及意大利的RAI电视台都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纪录片行业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找到与他们的需求相匹配的片源,最重要的是还能在广州纪录片节的这个平台上收获到优质的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和空间。同样,中国的播出机构、发行机构、独立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也能通过广州纪录片节找到与国际市场衔接的机会和资源。广州纪录片节通过整合传播渠道,将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优势很好地加以发挥。
以前,国内很多纪录片以及纪实类栏目,也许播出过一次,就被封存和遗忘,而且播出的版权费相当低,以致纪录片成为当时一个耗时间、磨精力、花销大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国际纪录片节通过征集、评选、展映,将优秀的纪录片呈现在播出机构以及大众面前,纪录片的价值慢慢显现出来,不仅被国内电视播出机构争相播放,而且让纪录片走出国门,并提升了版权身价。获得2012年广州纪录片节评审团大奖的《舌尖上的中国》便是最好的实例,它让中国纪录片进入到了公众时代,让政府和资本市场看到了纪录片的能量和潜在的市场力。
2014年,广州纪录片节与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该大会是全球电视纪录片业内最具影响力、专业水准和权威性的行业盛会)就新晋制作人计划、论坛内容、互动参会等进行了深度合作。目前,广州纪录片节已与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英国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节等18个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意大利和德国纪录片协会、波兰电影家协会、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等8家行业机构,在推广、宣传、征片等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6年,欧洲纪录片网及意大利电影委员会网络平台均持续对广州纪录片节活动进行推广:“优秀作品都应参与该项活动”,并称赞节展组织模式日渐成熟。可见,广州纪录片节已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渠道,为中外纪录片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国际化创作人才,为纪录片产业持续注力
多年来,纪录片产业在影视产业中的地位尴尬,行业人才缺乏、新生力量稀少、人才老化逐渐成为制约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对于纪录片行业来说,非常需要社会责任感、具有广阔视野、文化程度高、会思考、有想法的人才。只有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才有可能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广州纪录片节不断吸引和整合优质资源,为培养中国纪录片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平台,开阔其视野和拓展创作思路。2006年,Discovery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联合广州纪录片节举办“新锐导演计划”,旨在为中国导演提供机会,跟随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获奖制片人接受实习培训和专业发展,从而让他们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露才华并赢得认可。通过连续三年的选拔活动,有18名中国新锐导演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资助下,实现了将剧本变为现实的梦想。
2013年,广州纪录片节首次创新开启国际联合培训模式,定向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联合欧洲纪录片联盟共同策划了“DOCROADS纪录之路”国际高端联合培训,旨在解决中国纪录片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培训历时14天,由欧洲7位大师担任导师亲自带领学员拍片和剪辑,培训结束后举行了作品分享会,并对纪录片进行点评。2013年“DOCROADS纪录之路”项目作品《最后的夜班车》获得了2014年巴黎中国银幕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联合培训促进了纪录片的跨国联合制作,深化了广州纪录片节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主题,也为今后的纪录片专才培训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五、孵化观影文化,促进纪录片产业良性循环
近几年,纪录片对于中国受众来说不再是曲高和寡,收视群体在不断扩大。虽然在互联网上收看纪录片越来越普遍,但是到纪录片展映的现场观看纪录片,得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广州纪录片节每个周末都会在广州图书馆展映中外优秀纪录片,有时还会将纪录片导演邀请到现场与观众见面互动,让观众看片后直接了解到创作背景和历程。这是互联网所不能复制的。作为向世界播撒纪录片种子的平台,纪录片节是很好地弘扬优秀影片的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对2015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深度观察,认为中国纪录片正在向“公众时代”的纵深迈进。广州纪录片节这些年在孵化观影文化、推动纪录片走进院线做着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并努力向国外其他纪录片节借鉴优秀经验。比如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每年会向20多万多伦多人展映200多部优秀纪录片,所展映的不少电影都加入到了加拿大最好的电影之列,特别是不少纪录片在纪录片节上首映后,得到了其他纪录片节和电视台的垂青又转战到其他地方继续产生影响。这让广州纪录片节越发意识到纪录片展映对纪录片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关键的。
2012年,广州纪录片节打造了“金红棉纪录片影像馆”展映品牌,并将展映拓展到了全国的高校、艺文空间、社区。2015年节展期间前后,共有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波兰、意大利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部优秀纪录片参与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等9大城市的展播,影片类别涵盖人文历史、社会纪实、自然环保、文化艺术、科学探索等类型,共计展播了328场,观影人数约18万人次。其蕴含的市场潜能在院线放映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从以往免费院线展映却寥寥几人发展到如今实现票房收益。通过培育纪录片院线市场,不但可以了解国内外纪录片市场运营机制,而且还可培养大众的收看习惯,引导其对纪录片的审美和消费,从而营造良性循环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也可提升中国纪录片从业者在市场的竞争力。
结束语
广州纪录片节是一个聚合了政策、平台、渠道、价值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文化影视会展,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格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以政策引导纪录片产业布局,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明晰产业规划,根据投融资渠道确定产业结构,融合传播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纪录片产业走上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通过广州纪录片节,世界各国的观众、纪录片从业者、投资商和销售商、播放媒体等,得以广泛地接触并认识中国制作、中国水准,也实现了中国纪录片的认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