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
2016-10-17谢岚清
谢岚清
摘 要:为了考察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情况,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闽东南地区、福建山区以及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地区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从而判断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如何。在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加以分析之后,为福建省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经济增长;地域差异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同时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区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仍有问题不断出现。近十年来,福建省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福建省GDP为4983.67亿元,2015年增长到25979.82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了9.0%,是2003年的5倍左右。然而,全省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差甚远,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福建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福建山区。2014年,福建省沿海地区,厦门,福州,泉州,漳州和莆田,5个地区的GDP总额占全省GDP的75.59%,而其余地区GDP总额占全省GDP不足30%。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不一,由此假设这种经济增长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东南沿海和福建山区两大地带及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分析福建省产业的地域差异状况,并为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少研究的。有些学者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传统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高更和(2006)、汤进华(2013)分别以河南省和湖南省为例,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另外,有些学者则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比如,马慧强(2009)[8]则同样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1-2007年间山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剖析,发现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经济增长起的贡献作用不大;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且规模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发展速度有待于提高。同时也有不少关于福建省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郭鹏辉(2004)认为福建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且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结构中,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相比沿海发达水平仍显落后。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和数据处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有美国学者Dunn,Perloff等人于60年代提出,广泛运用于国内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研究和分析中。80年代初,Dunn总结各学者的研究,将其总结成一般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地区的增长(本文主要指福建省各市)与上一级区域(本案例为福建省整体)的增长进行比较,测算研究地区(各市)如果按全省GDP总增长率水平增长可能达到的份额,然后将可能份额同地区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分析所研究地区(各市)经济增长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偏离水平。
这种偏离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如果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称“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而如果该地区产业结构基本与全省整体产业结构相同,则说明主要是因为竞争力因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全省增长率存在差异。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解为三个分量:地区增长分量(N)、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公式表示为:
本文选取2003-2012年福建省以及9个地级市的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采用以上计算方法,进而计算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山区及各市州的偏离-份额分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两大地区及各市不同产业结构(竞争力)增长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公式为:贡献率=产业结构(竞争力)偏离分量/GDP实际增长额,从而可以得到福建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地域差异,并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结果分析
(一)从两大地区来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和福建山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5市和福建山区的4市中,都没有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都为正值的城市。但在东部沿海地区的5市中,仅产业结构贡献率为正值的城市有3个,分别为厦门、福州和泉州,仅竞争力贡献率为正值的城市有2个,分别为莆田市和漳州市。而福建山区4市的产业结构贡献率均为负值,仅竞争力贡献率为正值的城市有3市,南平市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的贡献率都为负值。由此可见,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福建山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较弱,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明显优于福建山区,产业结构因素制约着福建山区各市的经济增长。
1、东部沿海地区
研究结果发现,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增长偏离份额,总偏离为-333.44亿元。其中,产业结构因素优势所贡献的增长量有237.3569亿元,贡献率为2.1%,而竞争力因素劣势导致经济增长损失了-570.797亿元,贡献率为-5.2%。这说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竞争力因素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东部沿海地区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从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较大的优势,分别增长789.1845、21.6229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全省增长的速度更快,但其产业结构的正向推动效用并没有设想中的显著,因此,闽东部沿海地区还需加大对第三产业投入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长额最大,在三次产业中,其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正向结构推动作用,达到789.1845亿元,说明闽东南沿海地区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而第一产业处于劣势,损失-573.451亿元,第一产业结构损失较大,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7%,但仅比全省同比低2个百分点。竞争力因素的推动效应方面,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处于劣势,其增长量均为负值,且损失较大,分别为-77.0744、-797.323亿元;而第三产业增长量为303.6003亿元,可见产业竞争力因素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优势并未能抵消第一、第二产业在竞争力因素的劣势,导致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的整体结构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福建山区
福建山区的GDP实际增长额比假定的地区增长额大,总偏离为248.194亿元,说明与全省水平相比,福建山区GDP增长率略高。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来看,第一产业处于劣势地位,造成-390.202的损失,这主要由于福建山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12年为17%,明显高于全省的同比水平。相比第一产业,福建山区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势并不明显,分别带来的增长量为174.2977、6.305704亿元,从而使得福建山区的结构偏离份额为-209.599亿元。由竞争力因素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457.792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的增长额较大,可看出,竞争力因素推动了福建山区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
(二)从行政区域来分析
1、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3市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因素处于明显的优势。厦门是重要的经济特区,而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2市一直以来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十年来,3市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因而产业结构效益较大提高,并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3市的竞争力因素则处于劣势,且带来的损失均较大,分别为-344.24亿元、-409.61亿元、-262.41亿元。由竞争力因素劣势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产业结构因素带来的增长额:156.14亿元、26.32亿元、165.41亿元,从而使得这3市的增长并未能高于全省水平。以厦门市为例,GDP实际增长额2055.48亿元,小于假定的2243.58亿元,主要由于竞争力因素劣势造成损失-344.24亿元,贡献率为-16.7%,而这种劣势主要是厦门市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效应很不明显,造成-570.80亿元的损失。
2、龙岩市、莆田市、漳州市、宁德市、三明市5市的结构因素为负而竞争力因素为正,这说明该5个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不显著,但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作用。这5市第一产业结构因素均处于劣势,而且造成的损失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比如漳州市,观察该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第一产业造成了-175.80亿元的损失,说明该市第一产业不是优势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量只有66.84亿元、2.61亿元。从竞争力优势来看,尽管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负值,但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量分别为232.11亿元和24.69亿元,而第一产业的增长量为负值。
3、南平市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均为负值,这说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南平市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各个产业的竞争力。南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12年为24%;另外,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结构比48:5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仅34%,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制约这南平市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全省第二产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推动效应并不明显,第一产业不但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产生了负向作用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各地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扩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末的1287.5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217.13亿元,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已是必然趋势,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引导,把旅游业等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同时,福建省第二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联动,利用不断发展的第三产业服务制造业的优化转型升级。另外,加大全省各地的人才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尽管闽东南沿海地区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增长偏离份额,但其产业结构因素的推动效应还是比较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随着包括福州、厦门在内的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以及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闽东南沿海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强各地之间尤其是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反,福建山区产业结构因素的推动效应并不明显,其经济增长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这说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福建山区4市(三明、龙岩、南平、宁德)未来发展的重点。这要求各地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省市乃至全球各地区的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呈现三种不同情况,分别为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显著,竞争力因素却不显著;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不显著,但竞争力因素起明显作用;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均不具有优势
第一,通过研究发现,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3市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推动效应明显,但竞争力因素处于劣势,这3个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大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在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重新开拓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以泉州市为例,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等产业是其优势产业,要加强本地区优势产业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出口,同时利用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另外,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泉州市服务业体系,将服务业培育成泉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重点行业。
第二,研究发现,龙岩市、莆田市、漳州市、宁德市、三明市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推动效应不显著,但竞争力因素起明显作用。相对于厦门,福州等较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占据比较优势,因此要继续发挥农业优势,引进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漳州市为例,以厦漳泉为契机,借助厦门和泉州的优势企业,厦门的服务业,泉州的制造业,加强合作,不断推进漳州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另外,转变农村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推进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第三,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均不具有优势的南平市,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加大对东南亚地区农副产品的出口;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的食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旅游业,围绕打造武夷山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利用互联网建立新的旅游业态模式,加大对南平市的“绿”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效应,同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和中介服务业等。(作者单位:福建省国立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更和.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3):270-273.
[2] 汤进华.湖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36.
[3] 田红.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9(1):49-53.
[4] 方赐德.漳州市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0):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