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博问政”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6-10-17申毛毛
申毛毛
摘 要:“互联网+”在2015年突然蹿红,一跃成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互联网+”的提出旨在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近年来,网络微博问政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的新途径登上历史舞台,与传统问政渠道相比,微博问政以其公开性、便捷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迅速得到民众的认同,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微博问政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在“双微”时代,如何正视微博问政的现状及其问题,并且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促进微博问政环境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新课题。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
一、微博问政的现状总结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腾讯微博联合发布的《2014上半年度腾讯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6月15日,经过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81524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111728个,公务人员微博69796个。腾讯政务微博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为49.91%,其中政府机构增长率33.81%,公务人员增长率为85.34%。政务微信认证数超过5000个,其中,有58个中央部委开通官方微博,29个中央部委开通政务微信,有22家中央机构同时开通微博、微信,实现“双微”联动。①
图1 政务微博个人与机构组成情况
在政务微博个人与机构组成情况看,从增长速度来看,个人微博仍高于机构账户,不过从整体来看,机构账户的绝对数量却占据优势地位,尽总数的三分之二,如图2。
图2 公务人员微博部门分布情况
纵观我国微博问政整体发展情况,从2010年发展至今,微博问政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成长后,正逐渐进入常态运营阶段,就腾讯微博数据来看,政务微博规模总体呈现持续扩大趋势,但是发展速度呈放缓趋。可见,政务微博已经过了爆发式增长时期。腾讯政务微博增长比率放缓,但在一方面也将政务微信推上了话题桌面,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性质。无论从政府通过微博问政于民,还是民众利用微博问政于政府来说,都很好地诠释了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平台的良好媒介作用。
二、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信息不对称
微博问政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民内部信息分布不均。我们在承认微博扩大信息传播量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对于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不了解网络,不了解微博,无法通过微博途径来表达意见、参与政治,他们的诉求往往得不到表达。在微博问政日益发展的同时,这些弱势群体往往处在民主参与的边缘。
另一方面,这种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有二,其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往往具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他们可以利用高精尖的技术掌控微博内容。其二,普通网民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其中,群体又较为分散,很难对微博中传播的信息造成重要影响。
(二)微博信息失真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语言环境,其信息发布主体及发布渠道广泛且繁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可以自由获取其他网民的意见。在现实生活中,微博在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给了我们很多假大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力,还会给政府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微博问政效果不理想
如果从结果导向来评价微博问政的效果,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公开信息来看,公民获取的信息往往带有滞后性,公民不能及时全面地把握所有政务信息。其次,公民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往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很难达到影响政府政策的效果。因此,微博问政虽然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与我们预期的微博问政中政府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尚有差距,因此问政效果并不理想。
三、我国微博问政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方面
第一,微博问政的运行机制与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我国目前微博问政运行情况来看,问政过程、回应过程、监督评议过程都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各级部门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微博问政方式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另外,加之微博内容受理机制、信息处理机制及公众信息发布等都缺乏规范,这就造成微博问政的信息发布杂乱无章,质量参差不齐,有效信息难以及时反映到政府部门当中,政府工作人员也不能在民众的预期时间之内做出合理回应。
第二,政府回应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政府对网民的微博认证回应主要分为积极回应、被动回应及无回应以三种方式。现阶段,我国政府对网民的回应方式还大部分停留在被动回应以或无回应阶段,这无疑会打击网民参与问政的积极性,因而必须在规章制度方面加强政府对微博问政的回应机制,这样才能充实我国微博问政的内容,促成官民之间的有效互动。
第三,微博反馈机制不完善。在微博问政反馈过程中,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双向沟通仍然缺乏配套的反馈制度。没有健全有效的网络问反馈机制,就会使政府人员对网民的问政敷衍搪塞,不主动认真回应。稍加观察,我们会发现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政府论坛、微博在线等网民问题留言板块中,政府对网民的回应往往呈现出机械式、通用性等特点,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政府对网民不负责任地回复,不但没有解决掉普通民政关系的问题,反而更加加剧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问政管理监督反馈机制。
(二)主体方面
第一,政府及其官员。在当前我国微博问政过程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甚至有些行政官员的微博失范行为,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政府公信力。还有一些政府官员,虽知道微博的存在,但是对微博问政优势和特点并不十分了解解。而开通微博的公务人员,则因为不了解微博的使用方法,导致微博问政形同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民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广大网民是微博问政的重要力量。但是从当前我国微博问政现状来看,网民问政也出现了失范现象,首先,网民通过微博参政的意识淡薄。在微博问政中,我国网民的微博问政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来说都处于较低水平。其次,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目前我国网民政体素质较低,在对待网络上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群体事件时往往表现出不理性,加之自身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滋生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第三,媒体。在微博问政过程中,媒体也发挥着传递和扩散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其传播内容宽泛、庞杂,真正属于问政内容较少。作为商业性的传播媒介,其主要目的则是谋取利益,吸引网民眼球,那么为了迎合一些网民的低层次需求,不免会不择手段、不分时宜地报道一些明星以及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因此对于微博等自媒体来讲,其要么很少程度地报道发布涉及民、公众等公共利益的信息,要么对某些公众事件进行夸大宣传、报道,断章取义。
四、我国微博问政规范化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主导:规范微博问政制度
第一,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微博问政的法治建设仍相差甚远,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善微博微法律环境,规定微博问政各主体权益,明确微博问政内容和形式的法律界限,保障微博问政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对恶意散播谣言,危害国家稳定的相关微博主体进行必要的惩罚,确保微博问政健康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和完善微博问政问责及绩效考核制度。近年来,虽然官员问责制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实际上,问责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问责数量少,高调问责,低调复出等情况。与问责制配套的则是政府微博问政的绩效考核制。在微博问政的绩效考核中,我们可以将微博问政的参与和回应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政府人员的回应态度、办事效率、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对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收集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规范官员行为。
第三,推行微博实名制。微博的匿名性确实吸引了许多网民参与到微博问政中,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微博匿名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权衡利弊,微博更应该采取实名制。一方面,实名认证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网络谣言及诈骗,还原微博一个真实可靠的环境。另一方面,微博实名制目的在于保障微博运行环境,并不会引发额外不良用户体验。因此,我们在不降低用户感受的情况下,采取微博实名制对规范微博问政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多元主体参与:完善微博问政运行环境
第一,广大网民。公民作为微博问政的重要主体之一,必然也是微博问政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提高公民的微博参政意识。总体而言,我国公民的参政意识还是较为薄弱。此外,由于微博语言的随意性,网民有意无意的会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使微博问政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微博用户应该提高自己的参政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另外,提高公民的议政能力。就目前来讲,公民的议政能力还比较薄弱,除了少数意见领袖以外,网民往往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要想微博问政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提高公民的议政能力,使微博问政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二,微博运营商。政府与网民的有效互动离不开微博运营商所提供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微博问政之所以问题不断,与微博运营技术不完备有很大关系,政府不能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舆情监控,公众也因无技术支撑而不能广泛参与政治。因此,只有微博运营商配合政府部门,加强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实现微博问政的治理。因此,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是微博问政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更好地实现微博问政,必须进一步推进微博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对于此,微博运营商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民间社会组织。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组织已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参与到政府治理中,比如政府购买服务、合作治理等当时,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通过微博问政,社会组织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社会组织可以代替公民履行监督职责,对各种政务信息进行监督审查,促使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谋利,进一步改善微博环境。(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注释:
① 2014 上半年度腾讯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陈敏.微博问政的特点、效应、问题及策略研究[J].政治文明,2013(2):39-41.
[3] 辛庆香.微博问政的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3.
[4] 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人民网舆情检测室,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