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戮力助推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6-10-17王俊杰
王俊杰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以及经济增长“新引擎”三个方面,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我们务必要抢抓机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增加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助推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在“三大引擎”的助推下,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关键词:改革;经济;新常态;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38年来改革开放形成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升级和深化,是党在新时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阶段,面临一些新情况,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前人均GDP世界排序靠后,是全球贫穷的国家或地区之一,2010年底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底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沿海和京津沪地区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成就。
根据经济学的经济“赶超效应”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比较相对落后的时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落后的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会实现较高速度的发展。因为落后的经济体可以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随着两者经济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发展赶超速度就会放缓变小,如果缺少发展动力,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日本,40年前,有长达十四年平均9.7%的高速经济增长,资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增速平均降至0.8%。日本经济在上世纪的这种现象,就是经济学上的赶超变小效应。
我国08年奥运会后,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2012年以来,一直降到7%左右,从经济增速最快的14.2%到去年的6.7%,这种下行走势是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虽然这样,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在2014年5月,“经济新常态”首次出现在新闻媒体报道之中,积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表明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规律有更加深刻认识。在发展经济上,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人口红利不再时,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来,迎接发展新挑战。
新常态重点在“新”和“常”,“新”就是不走老路;“常”就是稳中求进谋发展,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速度适中、社会稳定;走进新常态,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支撑下,许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度,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将被摒弃。
新常态不是以GDP论英雄,新常态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阶段,绝不是一、两年的时间。只有充分把握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新特点、新力量,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在社会发展的潮头,把握经济发展的引领权。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增速变缓。我国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之前的平均增速9.8%,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到十八大召开以前,这近十年的GDP平均增速达到10.6%,从2012年开始,增速放缓至7%左右,说明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过去。
第二是产业升级。从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46.1%,超过了一直占优势的第二产业,中国元素、中国声音、中国文化等软实力逐渐增强。“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渐破解,比较区域结构,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正在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近几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比例高于东部沿海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上明显的赶超效应。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长期形成较大的收入差距也逐步缩小。我国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了峰值,接近0.491%,2009年之后就开始下降了。根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9.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倒U形曲线”经济学规律现象已初步显现。
第三是驱动转换。经济发展由原来依赖资金、机会等要素驱动,进而发展为更多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我国经济中产业升级、稳定增长、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深化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市场配置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不在,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越来越小,“改革的红利”、“制度红利”和“科技的红利”的作用显得越发突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区,改革没有完成时,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扫除机制体制的弊端,谋求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
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李克强总理讲话指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现。同时我国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建设、公共服务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双引擎”之外,我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助推引擎,可以说总共三个引擎。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有13亿多人,劳动力资源超过了9亿,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同时蕴含着发现创新的巨大力量,在数量、机会、新配方上会有明显优势。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促进生产力的提升。首先,鼓励创新。其次,优化资源配置。把过去没有充分优化利用的资源配置好,从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再次,创业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打造积极活泼的商业文化,促进市场经济有新生的活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创业创新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增加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首先,公共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不仅带来了就业,刺激消费,而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其次,经济效率提高。再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组合。从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可以看出,分工可以带来技术的进步,人可以更加专注把精力放在某个项劳动上。在古代有水域的附近,由于交通便利,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富庶之地,表面看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文明是依水生的,实际分工是国民富裕的根源。按照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分析,不是因为河流具有什么神秘性的作用,而是水陆交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规模,形成有效分工,才有了该地区繁荣发展。如西欧的两河流域,我国的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农耕文明时代,古老的中华民族经济规模曾经占整个世界的70%。如果我国计划打造的几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能够顺利实现,将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拉动产生巨大效应。当前正在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环渤海经济带是国内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引擎。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将会使国内与国际经济发展连成一片,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世界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各国领导人共同把脉世界经济。“三个支撑”协同发展,为世界提中国智慧,必将引领全国乃至推动世界的经济发展。在“三大增长引擎”助推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落实胜任担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