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神11”今日发射
2016-10-17刘扬
●本报赴酒泉特派记者 刘扬 ●本报驻外记者 青木 王伟 蓝雅歌 陶短房 ●本报记者 邢晓婧 ●陈一 柳直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6日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西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几天前公布了更宏伟的载人火星登陆探测计划,然而世界许多分析认为,中国航天计划显得更“踏实”。从2003年成功发射了搭载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后,中国相继成功进行了多人多天载人航天、航天员太空漫步、航天员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航天任务,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我行我素”地稳步向前迈进。在这次载人航天任务中,中国航天员将创造在轨时间33天的最长纪录,为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好准备。“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德国之声”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的话称,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航天员将定期往返(太空)。”
神舟十一号为空间站铺路
“为空间站铺路,神舟十一号将发射并同天宫对接”,法新社16日称,中国宣布将于周一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目前在轨的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两名航天员将在太空生活工作1个月后返回地面。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称,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中,两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轨道航天器工作33天时间。这将是中国载人飞行史上创纪录的太空工作时间。这样,中国就更加接近于2022年前建成航天员常驻空间站的目标。报道称,此次发射将搭载由俄欧专家共同研发的世界上最大的高灵敏度伽马射线检测仪,在实验舱中将有14种不同的科学仪器。
“成功是硬道理,圆满是硬指标”“出手必成,万无一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主干道的路灯灯杆上都悬挂着这些标语,让人对中国航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环球时报》记者3年前曾到这里采访神舟十号发射,现在记者再次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航天的进步,这种进步绝不是十号到十一号的一个数字的跨越。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之后,将与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而对接的轨道不在之前载人航天任务运行的343公里轨道,而是在393公里处的近圆轨道,这个轨道高度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所在的高度。
“神舟十一号将飞得更高,实验更多,时间更长。”美国《侨报》称,由于神舟十一号是为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因此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飞得更高是因为未来的载人空间站轨道位置比较高。实验更多,是因为这次飞行要进一步考核神舟飞船作为人员物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性能。时间更长是因为此次任务中,航天员需完成30多天在轨飞行任务,比神舟十号的15天翻了一倍。这意味着飞船动力系统、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天地通信保障系统、测控系统等等一系列航天技术的综合性进步。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次发射将载有两名航天员:即将50岁的景海鹏和37岁的陈冬。这是景海鹏第3次太空之旅,这次他将在太空度过50岁生日。神舟十一号官方微博称,“以50岁‘高龄上天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纪录。”
“神舟十一号升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将由探索试验转入空间站常态化运行阶段”。“德国之声”16日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的话称,从神舟五号到现在,中国人刚走出地球,还只是在近地轨道400公里以内空间活动。“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远、更大,肯定要远远超过400公里。”在空间站建成阶段,不仅有现在以航天器驾驶操作为主要任务的航天员,还要有在轨工程师甚至游客进入太空,以满足社会公众探索太空的渴望。张育林说,“载人航天工程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德国之声”近来刊登了多篇有关中国航天的报道,将中国航天称为“宇宙中的独行侠”,认为中国在航天发展计划方面“我行我素”,有长远的计划,每次发射都有巨大进步。而与中国相比,美国人却无法确定他们在太空的未来方向。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王兆魁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十一号最大的看点在于“中期驻留”,航天员要在天宫二号上住满30天,将突破历史。王兆魁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部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后,还将进行人货与天宫的对接,从而完成完整的“天宫实验”。
中国2016年航天发射将首超20次
“新的太空超级大国”“中国的太空雄心”,国际媒体16日纷纷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中国的这次发射。“中国的航天崛起”,韩联社16日称,一旦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中国的航天崛起将更加提速。中国制定了2022年完成太空站建设计划。上月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已经显示了能够单独完成太空站建设的实力。美俄等共同管理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结束使用,如果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顺利,2024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太空站的国家。
英国《卫报》引用欧洲空间局科学计划办公室主任法瓦塔的话称,中国每年在太空计划上的投入仅相当于美国的1/7。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射规模直追美俄。美国2013年进行了19次成功的太空发射,而中国是14次。显然,中国注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实际上,有航天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年度数量将首次突破20次。目前这是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名专家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于1958年,是我国目前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建成以来共发射了十艘神舟飞船、104颗卫星、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这些航天发射成就是在近60年的时间跨度内完成的,而中国今年一年的发射量就占到将近1/5,而且今年的发射包括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首发、世界首枚量子科学卫星的发射以及即将首次发射的大火箭长征五号等重要项目。不过,中国航天发射进入密集期是一个稳步前进后的客观效果,并不是为了与人竞争故意加快发射密度。中国航天工程,尤其在载人航天方面,每一步走得都很坚实。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称,近年来,中国航天发射的可靠指数已经高于俄罗斯和美国。至今为止,中国已经成功地实行了自己的计划,整体上遵循着最初确立的时间表,而且没有发生过未遇见的突发事件。
“独霸太空”还是国际合作
“如果说美苏太空竞赛是20世纪下半叶航天领域的主旋律,那么中国成为太空超级大国的不断努力,可能将成为21世纪上半叶这一领域的主旋律”。美国NBC电视台称,世界各地的科学家17日将前往位于沙漠中酒泉基地,目睹中美激烈太空竞争最新的一幕。报道引述曾四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美国航天员焦立中的话称,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进步,这令美国面临“在未来落后的非常真实的危险”。
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日前把中国航天发展称为“中国统治太空的征程”,报道称,中国卫星可以为其飞机、导弹导航,还可监控外国军事基地。今年9月,在题为“我们失去与中国的太空竞争了吗”的听证会上,美国众议院科学、太空与技术委员会主席史密斯称,“美国是时候在太空领域重申领导权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对太空的关注降低了,现在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了。我们不能承担忽视中国的代价。”
“中国真的想控制太空吗?”英国《卫报》引述《中国进入太空:大跃进》一书的作者哈维的话称,中国只是想被视作是太空领域里平起平坐的一员。6月,中国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签署了一份协议,将向其他国家的航天员提供天宫空间站,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飞行器和驾照拥有者协会副理事长金干生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单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各国之间的太空探索和技术竞赛肯定会有,就和体育比赛一样正常。但现在不是冷战时期,外太空可以和平利用的空间是无限的,不可能一国独霸。比如各国可以通力合作,铺开太空通信网络,连接地球的角角落落。这样不仅对中国人民有好处,对整个人类都是福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6日称,中国直到1970年才首次将卫星送入太空,而那时美国已实现载人登陆月球。但从那时起的数十年来,中国一直稳步推进航天计划。出于国家安全担忧,美国国会自2011年起禁止NASA与中国接触。报道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太空安全学者弗里泽的话称:“中国一直想与美国在太空领域合作,但是随着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即将建立,除了美国之外的国际伙伴排着队加入进去,中国的这种意愿已经下降了。”现在欧洲航天员已开始学习中文了,如果美国政策不发生改变,那么美国宇航员很可能被排除出去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