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路径研究
2016-10-17陈爱雪
陈爱雪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 02800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路径研究
陈爱雪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028000)
〔摘要〕本文在回顾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背景基础上,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与之相关的政策,采用新供给理论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当前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文章说明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并从理论与实践上重点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最后,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提出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以及实施供给侧改革相应的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路径
前 言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减速,物价居高不下,滞胀趋势已形成,原有的依靠凯恩斯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调控经济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在新常态下实施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已实属必然。当前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产品结构多属于低端低附加值产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已难以满足居民的高层次需求。家电、造船用的特殊钢,仍然需要采取大量进口的方式满足国内消费者有效需求。因此,产能过剩仅是结构性相对过剩,对大量未满足的实际有效需求仍然需要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等方式加以弥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这也是当前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深入分析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基础条件及趋势,并以典型传统行业——钢铁行业为例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推进——政策背景与理论基础
1.1政策背景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李克强总理随后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要从供需两端发力,针对当前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的矛盾,尤其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然成为政府工作重心,将率先从煤炭和钢铁着手去产能,要以“壮士断腕”态度化解过剩产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过剩、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钢铁行业转型和升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行业洗牌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供给侧改革将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出发:(1)从数量上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清除钢铁行业过剩产能;(2)注重“提质”,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低端过剩产能加速出清、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是未来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供给侧改革,将钢铁行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两个重点行业之一。
1.2理论基础
对中国而言,供给侧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它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具有较为深刻的创新性。供给侧改革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支撑,更有国外多年的实践基础。萨伊首先提出传统供给理论,认为需求会主动配合供给,供给会创造需求。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使需求侧管理的凯恩斯理论登上舞台,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涨”后,以拉哈弗、万尼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又开始大行其道,直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供给学派再次被人们所关注[1]。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经济结构调整“三期”叠加的状态。从2013年开始,贾康、滕泰等学者对新供给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滕泰(2013)提出了新供给主义宣言,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长期持续经济增长动力均来自于供给端的革命性突破,一个完整的供给周期包括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供给失效[2]。他还从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等角度提出了新供给理论的策略与政策主张[3]。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2014)提出了新供给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4]。贾康等(2014)认为新供给经济学理念建立在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及行为经济学所构成的 “五维一体化”理论框架基础上。基于这点,他建立了新供给经济学自身理论框架与包容性边界[5]。贾康等(2015)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缺失为切入点,分析了经济学创新成果的“新框架”与“新供给”的技术进步,指出“新框架”对“新供给”的包容拓展并形成新的贡献,补充了传统理论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的供给思想[6]。滕泰等(2016)认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又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救助机制,实现产能过剩行业形成新的有效供给[7]。上述学者在新供给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与政策主张,为实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过去10多年由房地产带动的钢铁行业产能不断攀升,供给能力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需求侧则由于房地产行业增速显著减缓,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老龄化,导致供需显著失衡。2013~2015年期间,粗钢消费见顶已无法通过消费增长来改变供需结构,虽然产能增长也于2014年前后见顶,但是庞大的过剩产能和衰减的消费迫使钢材价格和企业盈利不断走低,并且于2015年呈现出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因此,在消费见顶情况下供给侧改革将成为产业恢复常态的必要途径。
2.1从供给端看,钢铁行业去产能任重道远
在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钢铁产能迅速扩张,但是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炼钢产能已达12亿吨。随着产能扩张,我国粗钢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年底我国粗钢产量达到8.03亿吨,占全球的比例为50.26%,但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2015年全年炼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6.99%,2015年比2010年下滑15.0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产能利用率79%时为产能过剩,75%为严重过剩,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根据新供给理论,产能过剩的部分属于供给失效部分,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形成新的有效供给。因此,根据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则成为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图1)。
此外,在供给结构方面,我国还存在粗钢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特殊钢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特钢行业生产中低端优特钢的企业居多,低端输送过快,导致高端停滞不前,高铁和汽车行业用钢缺乏,中高端特钢相对供给不足,众多高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
2.2从需求端看,钢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
根据招商证券公司《钢铁行业2016年年度策略: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重点关注国企改革与转型、特钢、钢管、金刚石和电商五条线》的研究数据显示,整体上普钢和特钢的主要需求终端是第二产业,其中普钢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行业,其钢材消耗占比高达74%,特钢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和工业制造,两者合计占比达60%。从我国目前已有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我国经济深化转型逐渐落地,我国或已于2013年钢材需求达到峰值,预期在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钢材总需求及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明显下降。在经济发展引擎由传统转为新兴、经济增长动能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转为扩大内需拉动、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阶段,钢需或已达到阶段性顶部,后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逐步深化,钢需将持续下降、单位GDP钢材消费量将持续走低。此外,随着欧美国家对我国钢铁出口反倾销力度的增加,钢铁的外需增速也随之减少。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达到6.68亿吨,比上年同比下降4.8%,为1996年来首次下降(见图2)。
图1 2010~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与产能利用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图2 2010~201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3基于供需格局,钢铁行业负债率不断攀升,持续盈利压力较大
综合考虑供需格局及未来预期,中长期钢铁行业的盈利下行压力仍存,钢铁行业债台高筑、违约风险增加将会使钢铁企业现金流和流动性日趋紧张,钢铁行业债务的期限结构偏向短期,因此短期偿债压力较大。有数据显示,2015年钢铁行业负债攀升至历史最高。随着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下跌,2015年末行业负债增至10184亿元,同比增长3.28%。但负债增速呈放缓趋势,2015年行业负债同比增速跌至上一轮产能扩张周期(2001~2015)以来最低。除此之外,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升,2015年行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7.43%,同比2014年上升1.44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资产负债率的上升意味着融资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这与行业供给侧改革以及行业盈利能力薄弱的现状是相符的。
3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途径
国外钢铁行业达到峰值过后,通常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在政策上,多以补贴、法律行政手段为主,配合系列支持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发达国家企业并购重组进程总体较慢,大规模的并购往往出现在钢铁行业峰值的10~20年之后。我国钢铁行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差,普钢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行业发展速度的逐步减缓,这些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也逐渐减少。此外,我国钢铁中高端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与钢铁强国存在一定的差距,钢铁企业大力发展钢铁产品创新并逐步更新品种,以差异化经营争取产品在市场中的独特优势是现行钢铁企业走出寒冬的必然趋势。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可充分利用大部分钢铁企业是国企的天然优势基础,将化解过剩产能、兼并重组与产能升级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在供给侧改革中,多用减量重组方式,少用破产清算的办法才是明智之举。因此,应注重“提质减量增效”,掌握转型和升级两大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减量增效、债务共担、建立人员安置基金等途径提供有效供给,迎合市场需求。
3.1提质增效以化解过剩产能
根据新供给理论,过剩产能的退出与结构性改革,以提升钢铁行业发展的整体绩效,形成钢铁行业新的有效供给,是钢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践行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中去产能、补短板的需要。根据国务院《意见》,钢铁行业过剩产能退出与结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强制退出产能。在去产能方面,针对存量,化解过剩产能,通过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全面出击方式依法依规退出,彻底拆除钢铁生产高炉,防止退出产能死灰复燃;针对增量,严禁新增产能,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增产能,退出产能不能置换。(2)引导退出过剩产能。采用行业并购重组等方式增强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来引导主动退出。如最新的宝钢与武钢的合并,便是通过兼并重组主动退出产能的典型事件。(3)扩大高端特殊钢供给补短板。优化钢铁行业供给结构,提升钢铁行业发展质量。解决钢铁行业总量过剩的同时,需要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出台相应政策,对钢铁行业在高端特殊钢的研发予以鼓励,通过“补短板、优结构”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以提供有效供给,增强当前供给不足的高端特殊钢的供给能力。
3.2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银行四方钢铁行业债务共同分担机制
根据新供给理论,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相应的成本,其中最核心的是债务的处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月底钢铁行业负债总计4.41万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101家重点钢厂2015年10月底资产负债率达69.42%,负债规模为3.37万亿元,其中银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达到9820.76亿元和3602.10亿元。在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持续亏损的情况下,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入相较巨额短期借款缺口较大,整个行业均存在较大短期债务偿付风险。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假如钢企无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到期债务和利息,银行将面临出现大额坏账风险。此前新疆等地政府已表态不再向落后产能输血,在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市场竞争规则将促进过剩落后产能的出清及钢铁行业的转型和升级。现阶段政府已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清除障碍,设立专项财政基金以帮助企业度过行业去产能阵痛期,在供给侧改革配套措施逐步落地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出清有望加速推进。
钢铁是重要基础性行业,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形成新的有效供给。在市场环境下,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首当其冲”,将会率先成为去产能的领头军。往往这些被淘汰企业的银行借款无力偿还,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额的银行坏账。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债务分担机制,有效解决过剩产能的钢铁企业的债务,才能更有效地建立钢铁产能过剩企业退出通道,减少产能退出的阻力。假如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均无力偿还银行借款,产能如若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少10%,则可能产生的银行坏账为1342.29亿元,这样大的债务量很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和银行四方共同分担。
3.3专项资金落地为人员安置提供资金保障
截止到2015年10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0.80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为11.6亿吨,粗略估计1万吨钢铁的产能将解决31个人的就业;2015年前10月份我国粗钢产量达67510.34万吨,粗略估计1万吨钢铁产量将解决53个人的就业。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合法裁员的,则用人单位应该按职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为: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制造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014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为41245元/年,假定工作人员工作年限为15年,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算,假设我国粗钢产能若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少10%、20%、30%,则需要的配套资金金额分别为186.01亿元、372.03亿元、558.04亿元,用于钢铁行业去产能。
人员的有效安置是钢铁过剩产能退出需要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要有效实施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除需要通过多方努力解决好钢铁企业的债务问题外,因减少过剩产能而形成的富余人员,则需要通过资金支持进行有效的安置。国务院已决定为钢铁和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的人员安置提供1000亿元的配套资金,用以鼓励钢铁行业加速去产能。随着配套资金的落地,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出清有望加速进行。
参考文献
[1]戴险峰.供给学派的起源与美国实践[J].中国金融,2016,(1):31~33
[2]滕泰.新供给主义宣言[J].中国经济报告,2013,(1):88~92
[3]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2):3~8
[4]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以新供给经济掌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1):55~73
[5]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3~10
[6]贾康,苏京春.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J].财政研究,2015,(1):8~14
[7]滕泰,刘哲.化解产能过剩的新供给主义“药方”[J].中国中小企业,2016,(3):58~61
(责任编辑:史琳)
The Study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Overcapacity Problem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Chen Aixu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combining with China’s stee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rse and relating policies in the Each period,using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supply side reform in the steel industry.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At last,based on the foregoing basis,it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supply-side reform path in the China’s steel industry.
〔Key words〕supply-side reform;steel industry;overcapacity;path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10.017
作者简介:陈爱雪,内蒙古民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区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JSC14198);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内蒙古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S322)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