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恩施州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
2016-10-17毛克盾
毛克盾
(1.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2.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湖北恩施445000)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恩施州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
毛克盾1,2
(1.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2.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湖北恩施44500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应利用自身的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生态优势及少数民族特殊政策的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①朱孔来2007年发表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指在生产方式上的改变,通过建立生态产业结构、重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等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生态化、和谐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整与建构现代生态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自治州跨越式腾飞,实现“仙居恩施”的“美丽恩施梦”。
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式发展;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以下用简称),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恩施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29个民族,近400万人。恩施州资源独特,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美誉,水电、天然气等资源应有尽有,富集珍奇,保留了惊世的自然生态。这里还是文化的厚土,古老神秘的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司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绚烂多姿,与一方保持原生的水土共同构成了仙居之境。
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恩施州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就当今社会而言,工业文明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工业文明不是终点,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的更高形态。人类正是沿着这样的方向与节奏前行。对于恩施州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限制以及历史的积淀,强行推进工业化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将破坏恩施州独特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得不偿失。因此,对于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其路径选择必须非常慎重。2014年,中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战略,这为恩施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维。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它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链条上显示了更高的层次性。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比,它们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4]这就扣合了经济后发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多为穷乡僻壤,因工业文明的滞后而保全了优异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人文历史,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绝不能单向度推进工业文明,而应当尽力维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从文化价值观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善和社会结构调整四个方面来构建,其中在生产方式上要求实现从高消耗、高污染向生态化生产转变,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5],从现实看,这些年来,恩施州在追赶工业文明进程方面,存在激情多于理智,单向度追求多于平衡考量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这也反而造成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放缓甚至倒退。因此,恩施州应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抓手,扬长避短,构建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最终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甚至赶超经济发达地区。
(二)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跨越式发展对于恩施州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恩施州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阻塞,信息不通,生产力落后。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重点扶持,恩施州即获得了两大跨越式发展:一是生产力跨越,国家通过工业扶持和技术引进,改变恩施州的产业结构,使得恩施地区直接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进入工业化初期,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三大产业体系;二是生产关系跨越,过去的恩施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尚存在原始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而新中国成立后,恩施民族地区则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跨越式发展使恩施民族地区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而在迎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到来时,恩施州更有迫切的需要,比发达地区尤甚。在和发达地区同行中,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工业化水平依然滞后,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以2014年整个湖北省地区的经济发展①《2014年湖北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http://www.elivecity.cn/html/jingjifz/2917.html。的有关数据为例。
表1 湖北省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可以看出,恩施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湖北省的其他城市,人均GDP排在湖北的末位。恩施州的特殊历史与特殊资源充分表明,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再重头按部就班走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老路就越是“跟不上趟”,永远落后了。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驱动创新的新思维,恩施州首要的是要转换思维方式,把跨越式发展放在首位,寻找跨越式发展的抓手,促使地区快速发展进步。
跨越式发展②本文所指的跨越式发展是指还处于农业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初期的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跨过工业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阶段,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由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新阶段的跨越。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跨越行为”[5],它是一种超常规、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恩施州要发展,就不能限于常规,而是要走一条独特的、超前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实现从工业文明的初期直接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转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生态工业与无烟工业的发展新路,最终进入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型阶段,实现“美丽恩施”梦①美丽恩施应包含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政治民主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社会和谐之美。。
二、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利好条件
恩施民族地区历史上处在蜀道节点,蜀道屏障使它保留了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与民族文化优势,而当改革春风吹拂民族地区时,又使该地区有了特别的呵护,拥有了政策的优势。这些优势的汇合,给恩施州腾飞插上了翅膀,拓开了跨越式发展之路。
(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天地孕育,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富集,古老的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等资源要素富集,“地利”赫然,活力四射,为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向生态文明新阶段的跨越提供了可能性。
1.自然生态资源优异
恩施州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禀赋独特,物华天宝,资源富集。这里是“鄂西林海”,森林覆盖率达70%;这里是“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物产丰盛,价值珍奇;这里寸土寸金,矿藏丰富,应有尽有,尤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硒矿床,有“世界硒都”②2014恩施州统计年鉴。之称。这里地貌独特,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熔为一炉,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最壮观的长江、最清澈的清江、亚洲第一溶洞腾龙洞,神州第一峡谷恩施大峡谷等名胜皆集于斯。这里又地处北纬30°,气候宜人,上苍眷顾,钟灵毓秀,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
2.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
恩施州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同样优异,古老神秘的巴文化发祥于此,比楚文化早近千年,以土家族、苗族为代表的近30个民族和谐聚居,既有鲜明的独特性,又有开放的相容性,形成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哭嫁、闹婚等形成了系统的民族婚俗文化;“薅草锣鼓”“劳动号子”“茅古斯”等形成了正能量的劳动文化;而撒尔嗬等形成了独特的生死文化,如此等等,应有尽有。恩施州还是红色文化的厚土,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革命军七进七出,在此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据地,叶挺、何功伟、刘惠馨、马识途、王英先等革命家也都在此从事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著名的《清江壮歌》《枫香树》等小说就是对此的表现。而由上述文化创造出的音乐、舞蹈、文学、织锦、建筑、美食等文化结晶品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龙船调》成为世界最优秀十五首民歌之一,《肉连响》《铜铃舞》《茅古斯》《撒尔嗬》等均为民族文化瑰宝。吊脚楼、油茶汤、西兰卡普等生活民俗具有活化石意义。
这些资源要素的资本化,是恩施州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仅就旅游业而言,恩施多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局面得到改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仅就2014年的旅游数据就能看出这种优势。见表2。
大自然与历史伟大的馈赠,让恩施州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风景独好,深远而宽阔。
表2 2014年恩施州旅游情况统计表
(二)欣逢盛世:政策优势
恩施州的得天独厚还表现于得“天时”,集聚了国家和省政府各项优惠政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享受国家各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2000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③“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恩施州作为中部——湖北省唯一的地区有幸列入。2011年,国务院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成立的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恩施州再次被列入。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恩施州成为其间的核心板块。此外,十八大后,李克强总理两度来恩施,将恩施市龙凤镇作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种种政策利好使恩施州尽获政策红利,在省内后发的落后地区一跃争先。“好风凭借力”,为恩施州的前行插上了翅膀,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后来居上:后发优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有“原发式”和“后发式”两种发展方式。“原发式”靠社会内部因素推动,呈现出缓慢、渐进式发展特点;“后发式”则靠社会外部因素推动而迅速发展,其奥秘在于有先例可以借鉴,客观上,落后反转成了优势。发达地区先行一步,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对于落后地区而言,没有任何包袱,无须摸石头过河,可直接跳过先发地区常规阶段和摸索过程的蹒跚徘徊阶段,直接从最成功的前沿学习起步,逆袭而成后发优势。因此,先前的落后不可怕,只要奋进,找准路径,就能逆袭。落后地区反而可以获得更快、更有效的发展。恩施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它也没有工业和历史的包袱,因此它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的经验,利用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政策资源等利好优势,后发先至,直接跨越工业现代化阶段进入生态现代化阶段。
三、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恩施州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后发,亟须扬长避短,找准抓手,精准发力,与时共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坚持前行不动摇,切忌急功近利,走回老路。或许同属武陵山片区,自然人文及历史几与恩施相似的湖南湘西的现状思考会强化这种意识。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去湘西调研时,说湘西“美得让人心痛,但穷得让人揪心”,为了摆脱穷困,往往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追求片面发展,杀鸡取卵。他一针见血指出“青山绿水下面掩盖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为它有小矿啊,有一些小煤矿,还有一些小的废金属矿。它越是这样子走呢,不是叫有水快流吗,老百姓穷啊,他就先开(矿)啊,再加上外地的有一些不法商人也到这儿来乱开(矿)。就越开越穷,而且越开把这个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尤为严重,”[6]这样做的结果是南辕北辙,表面的收入掩盖了对可持续路径的堵塞与对子孙资源的剥夺破坏。
毋庸讳言,恩施州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理念方面的认识还有强化的空间,实际步骤还有细化硬化空间,这就要求州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举州公认的地区发展战略,制定出一系列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甚至赶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等。通过宣传、基层工作等各种切实的方式,传达给每个公民,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将生态文明和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恩施人的共识,将“仙居”作为恩施人福祉所在,自觉跨越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文明现代化阶段,进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现代化阶段。
(二)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整与建构现代生态产业结构
要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型,就必须从生态文明角度调整、构建现代生态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之,这关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历史理性的体现,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恩施州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过去的以机械建材、轻工纺织、粮油食品、电力、烟草等为支柱的传统产业链,逐步转型发展为茶叶、现代烟草、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绿色生态产业链。同时,州委州政府从2014年起将活动主题定为“保护碧水青山,推进绿色发展”,还相继组织开展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恩施州城市规划区山体保护立法调研、“严管森林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等21项活动。①苏启东,谭刚平:《走好绿色发展路——恩施州人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扫描》,http://app.enshi.cn/print.php?contentid=114516。恩施州有关管理部门也对重点企业进行了经济扶持与专业指导,有了可喜的进展。以恩施州主要的35家重点企业为例②此次调研的企业共有35家,其中宣恩县14家、来凤县11家、利川市4家、建始县6家;2014年产值达到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有27家,占77.1%,其中宣恩7家、来凤10家、利川3家、建始6家;中小微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有8家,占22.9%,其中宣恩4家、来凤3家、利川1家;主要涉及产业有农产品加工和化工产业,占比分别为68.6%、22.9%;新建企业3家,占8.6%;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有4家,占11.4%;州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有3家,占3.6%;专利“扫零”企业有21家,占60%;企业自身拥有科研部门的企业有1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科技合作的企业有25家;拥有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有5家,占14.3%;拥有授权实用新型的企业有8家,占22.9%;拥有授权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有4家,占11.4%;已经申报过专利但未获得授权的企业有8家,占22.9%;还未申报过专利的企业有15家,占42.9%。,如恩施州巴风楚韵公司,面对生漆工艺品市场的冲击,该企业在恩施州科技管理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色漆市场,并准备从日本引进相关设备、技术和人才,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科技发展道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湖北联华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蔬菜研发、生产、销售,不仅在生产中培育出了“高营养、无污染”的高山蔬菜,更依靠自己所培养的高科技人才,申请了韭菜、苦瓜、玉米须三大类九个产品绿色化的发明专利。在高科技技术引进与合作方面,来凤腾升香料化工有限公司在神农香菊提取工艺项目上与上海某退休教授正在进行合作,专家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将高科技与地方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共赢。恩施州三丰时代农业公司也积极寻求本地院所合作,与恩施州农科院达成了红薯品种选育、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院企合作协议。恩施州凤雅藤茶公司与湖北民院建立科技合作,合力研发“藤茶下脚料提取物制备饲料”,正拟申报发明专利。由此可见,恩施州的有关企业已经开始从本地特色出发,通过引进高科技技术、联合开发等方式,迈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一步。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等快速成型,呈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开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阶段转变的步伐。未来,要在这条路上快速迈进,行稳致远。
(三)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生态小城镇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富民强国、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小城镇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融合到生态经济系统中,统一谋划和发展,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使小城镇的发展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持和环境的和谐。”[7]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小城镇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恩施州建设生态小城镇具有先天之利,尤其是李克强总理两度视察恩施州龙凤镇,指导打造全国示范性生态扶贫城镇,应抓住时机,科学规划,快速跟进。加快已有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完善其经济功能,同时培育新的特色小城镇,完善恩施州城镇体系。第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政策体系,实现小城镇之间相互带动的局面。更要据其历史与现实特点,寻找恩施州的特色与有效路径。
其一,高扬富硒等绿色生态大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世界硒都”及北纬30度的天然地理区位,恩施州绿色生态大旗可以高高扬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发展以富硒为特色的蔬菜、水果、茶叶、烟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以“农家乐”和园林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和娱乐型生态旅游农业。广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强化高科技生产方式,使之规模化、生产环节规范化、科学化,以保证绿色健康的品质。
其二,提炼生态亮点,发展小城镇生态旅游业。发挥原生态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优势,做足现代生态旅游文章。研究与开发同行,保护与提升并重,将富集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生态文明的不竭财富,使生态旅游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和建设富强文明自治州有机统一,打响“绿色山川,多彩文化民族”名号,将“仙居恩施”名副其实。恩施州山川神奇秀丽,一地一景,特色鲜明,加之民族民俗文化融注、生态农业的植入,小城镇生态旅游业大有可为。恩施市芭蕉侗寨,生态茶园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现代生活与民族民俗文化浑化无间;咸丰县麻柳溪峰峦竞秀,小溪婉曲,而原生态的农业如珍珠镶嵌,尽善尽美,相得益彰;建始花坪镇湖光山色,原生农业,夏季18-24℃最适宜人体的恒温,众优聚集,为夏天无敌好去处;利川市区周边丘陵盆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尽美态,加之林木繁茂,洞穴密布,旅游资源富集,作为卫星城镇,发展生态旅游业,独步天下。恩施州处于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结合带,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共存,山环水绕,沟壑纵横,风调雨顺,物草丰茂,特别适合发展生态小城镇之生态旅游,而将小城镇生态旅游与恩施州的群集的数十处3A级以上旅游资源结合,做成恩施州生态旅游大文章,助恩施跨越式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三,科技创新,建设小城镇生态工业园。与传统工业不同,生态工业园遵循生态工业原理,如自然生态系统般进行物质与能量的利用,依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的“两低一高”的经济运行效果,这就需要突破老式工业路径,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恩施州经济不发达,但保留了很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引进来”,引进高科技的无烟工业,促进恩施州科技经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走出去”,盘活本州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与养殖业以及非遗文化产业,瞄准市场,通江大海,实现恩施州在新兴产业中的优势地位。
此外,要加大技术市场建设,提高科技奖励,盘活科技力量,促进成果转化。恩施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盘活高科技产业,加大其成果转化力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恩施州高科技企业发展仍空间巨大,笔者曾调研35家园区企业,其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一般不足10人,绝大部分在5~6人。科研开发人员更加稀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大多停留在小打小改,企业创新缺乏体系和持续力,核心技术创新难以得到突破,技术、产品创造性和新颖性少,致使发明专利申报难。因此,从实现跨越式发展考量,进入生态文明,扶持科技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任务。首先,要做好健全规范技术市场管理工作。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全州技术市场登记、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的办法,确保校院企技术合作、成果转化达到合同及程序规范化的要求。其次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民营企业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建议参照国家和省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技术中介机构进行扶持,出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激励政策,做好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服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保证学校育人能够“学有所成”、科研能够“有的放矢”、生产能够“有米下锅”。第三是加强科技奖励力度,除了对高科技技术的研发者进行重奖之外,还要对开展中介服务的机构、促使产研对接成功的有关部门、对成果转化引进融资机构等等进行奖励。第四是建议在现有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公共基地,并对其提供资金补贴。第五是出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退休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政策。参考国家、省对三区人才的政策,对聘请退休技术人才的服务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利用后发优势,促推现代生态工业。恩施州工业文明后发,应借鉴先进经验,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通过高新技术园的建设,把后发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1]付水平.于丹神往的“仙居恩施”是啥样[EB/OL].荆楚网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009/t1430552.shtml(2010-09-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118164235.htm(2013-11-15).
[3]祁一平.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6.
[4]侯霞.建设生态文化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西藏发展论坛,2012(6).
[5]刘国胜,余小琴.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以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系列《凤凰卫视专访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0/ 10/31004655_549408728.shtml(2016-04-10).
[7]黄海峰,王庆忠.建设生态小城镇与发展循环经济[J].农村经济,2006(5):116-119.
责任编辑:毕 曼
D616
A
1004-941(2016)03-0059-06
2016-03-10
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农村贫困问题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武陵山片区跨越式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TCX 2015 016);湖北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资助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恩施州跨越式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ssll15jz 141)。
毛克盾(1983-),男,土家族,法学博士,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恩施)基地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民商法、经济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