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夏豆10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2016-10-17但松柏李霖超向仕华杨华伟
但松柏,李霖超,向仕华,杨华伟
(1.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四川自贡 643000;2.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自贡 643000)
贡夏豆10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但松柏1,李霖超2,向仕华2,杨华伟2
(1.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四川自贡 643000;2.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自贡 643000)
贡夏豆10号是自贡市农科所利用贡选1号作母本,贡秋豆3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1~2012年,该品种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1 511.25 kg/hm2,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4.39%;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 569.45 kg/hm2,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4.81%。该品种具有蛋白含量较高、产量较稳、耐荫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推广。
高蛋白 夏大豆 选育 栽培技术
大豆蛋白是四川省食用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富顺豆花”等传统特色小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1-2],大豆的食用总量也不断上升。近些年,四川省重点推广的夏大豆品种,也是以高蛋白大豆品种为主[3],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作为自贡农科所大豆育种的重点研究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根据优质、高产为主要目标,继高蛋白大豆品种贡秋豆4号、贡秋豆5号后[4],又育成了贡夏豆10号。
1 选育过程
贡夏豆10号是自贡市农科所利用贡选1号作母本,贡秋豆3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南繁加代,F3代后在玉米地套种,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夏大豆新品种,原品种名称贡秋豆702。该品种于2007年稳定;2009~2010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2011~2012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试;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届第三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15005。
2 产量表现
如表1所示,贡夏豆10号于2011年在自贡、邻水、南充、茂县、仁寿、乐山等6个试验点,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因气候等因素影响,自贡、乐山和南充试验点数据,不纳入汇总。该品种在其余3点的区试平均产量为1 542.90 kg/hm2,比对照贡选1号,减产0.06%,位列试验第5位。根据单年产量比对照减产不低于3.00%的续试标准,贡夏豆10号得以继续试验。
贡夏豆10号在2012年进入续试,由于乐山试验点发生洪涝灾害,以及仁寿试验点在大豆鼓粒期,发生较为严重的蜗牛危害,2个试验点的数据,均不纳入汇总。该品种在2012年的区试平均产量为1 478.85 kg/hm2,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8.83%,位列试验第4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1 511.25 kg/hm2,比对照,增产4.39%;2年7个试验点中,5点增产,增产点率达71.40%。
表1 贡夏豆10号在参试中的产量表现
贡夏豆10号于2014年在自贡、邻水、南充、南江和乐山5个试验点参加生产试验。因南江试验点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气候因素影响,造成参试品种落花落荚、产量极低,该点试验数据报废,其余4点的平均产量为1 569.45 kg/hm2,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4.81%,位列试验第3位。
3 特征特性
贡夏豆10号属优质型夏大豆晚熟品种。区试夏播全生育期平均142 d,比对照贡选1号晚熟2.0 d。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叶形椭圆,白花,棕毛;平均株高89.7 cm,主茎节数18.6个,有效分枝3.2个,单株荚数46.4个,单株粒数69.6粒,单株粒重17.2 g;成熟荚呈黄褐色,弯镰型,不裂荚,落叶性好。籽粒椭圆形,种皮绿色,种脐黑色,百粒重25.5 g。完全粒率94.6%,感病性0.2级,均优于对照。较耐荫,适宜玉米、高粱等作物套作。经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干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8.5%,粗脂肪含量17.8%。
4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期。夏播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种植密度:净作667 m2植0.8万株左右。(2)田间管理。重施底肥,看苗酌施提苗肥,增施花荚肥。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叶面害虫;花荚期注意防治豆荚螟及鼠害。(3)收获和贮藏。根据天气情况,熟期适时收获、晾晒和脱粒,晒干或烘干后,在冷库或低温条件下保存[5]。
[1] 杨晓英,程欣.自贡特色农业的“6架马车”.新城乡,2014,(12)
[2] 周思.“借脑”,促“豆花之乡”腾飞——四川省“金富源”县域经济研讨会侧记.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02,(4)
[3] 吴海英.“耐荫高产高蛋白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推动南方套作大豆快速发展.大豆科技,2015,(3):46
[4] 向仕华,刘然方,王海鑫,等.大豆新品种贡秋豆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大豆科技,2013,(5):55~56
[5] 盛立保.大豆种子的贮藏方法.现代畜牧科技,2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