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自然村落植被特点与改造策略探讨
2016-10-15张栩冉张世浩
张栩冉 张世浩
摘要:以河南方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调研、访问,后期文献阅读、县志等资料查询分析,针对现今豫中地区以方顶村为代表的自然村落空间绿化存在的问题(绿化缺乏、植物与植物、人、建筑及道路的关系、植物选型等),提出适宜当地景观规划建设的营建策略,探究其在豫中地区新农村规划改建中的应用与推进方法。
关键词:豫中;自然村落;空间绿化;植被选型;营建策略
新农村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针对现今豫中地区以方顶村为代表的自然村落空间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豫中自然村落的绿化策略,以建成“村在林中、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树相连、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环境。我们以房顶村绿化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豫中自然村落空间绿化问题及策略。
方顶行政村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平原地区,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建筑气候分区属寒冷地区。土壤条件属黄土丘陵地,地势有轻微的起伏不平。
一、豫中自然村落空间绿化现状
目前豫中地区,自然村落绿地利用相对较少,仍有许多荒废的空间,甚至产生垃圾堆放场。目前的植物绿化仅少部分为蔬菜种植,如有高粱等农作物的种植,更多的则是杂草灌木,如蒿子、枸杞等自然生长,缺乏规划。总结问题主要在于:
自然村落空间绿化不成系统。
(2)植物类型单一,多为本地乡土植物。
二、对于方顶村空间绿化植被现状及改造策略
(一)绿化植被现状
通过相关文献信息搜集和对于豫中地区自然村中不同性质的场地进行实地的植物调查后,以房顶村为例,其主要植被的分类及习性如下表:
(二)空间绿化问题及策略
房顶村在绿化改造时要根据房顶村当地植被习性进行选择。目前其植被绿化现状主要可分为庭院绿化,生土窑院屋顶绿化,宅旁绿化,街巷绿化,道路绿化,公共绿化,防护林带绿化,生产性空间绿化这几大类。以下针对这些绿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庭院绿化
根据方顶调研情况发现,多数民居庭院绿化常与生活紧密相关,植物类型虽有蔬果,但并不作为生产性作物,以提供绿化遮阴功能为主。其中多家在门前院内多有小的种植蔬菜园,乔木多为枣树、葡萄树、石榴树等果树,墙壁上或有爬墙虎等藤蔓类植物,院内角落多生杂草、野菊花等野生植物。
问题:
植物选型及位置设计不合理,部分高大常绿乔木会对建筑内部的采光造成不良影响,并且对院落的休憩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及即形成视觉屏障。右图为方顶村某院落的空间绿化,在较为狭长的院落内种植了一棵松树,位置选择既影响室内采光,又不利于植物自身生长。
解决策略:
(1)根据方顶村实际建筑院落情况,对于狭长型庭院,院内不宜种植大型乔木,植物选型及位置应考虑在夏季为建筑和居民提供遮荫防晒功能,而冬季叶落枝枯,不影响室内采光。植物选型应以小型落叶乔木为主。
(2)在庭院空间的绿化选型与设计上除了实用功能更多的要考虑其观赏性及美学价值,所以,植物选型应以观赏类为主,建议可采用部分观赏花卉,最终以创造绿意盎然的庭院空间。
2.生土窑院屋顶绿化
在方顶村,存在部分宅院依丘陵山坡而建,生土窑洞等半穴居方式使得背靠的山坡也成为绿化的一方面,目前在方顶村多为自然生长的一些松柏类植物,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也应“以人为本”,考虑一些树形美观、根系较广的固土植被的选择,为窑洞上的山坡防风固土,减少风沙、山体滑坡等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3.宅旁绿化
宅旁绿地空间是指村落中除道路、农田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是居民间交流最常使用的空间,充分利用民居建筑的附属空间进行宅旁绿化,能够为居民自身乃至整个村子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问题:
现在的方顶村宅旁绿地利用相对较少,仍有许多荒废的空间,甚至产生垃圾堆放场。目前的植物绿化仅少部分为蔬菜种植,而更多的则是杂草灌木,如蒿子、枸杞等,自然生长,缺乏设计规划。
解决策略:
(1)对于点状宅旁空间,这样的狭小空间,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会影响附近民居采光,形成遮蔽。所以在空间绿化上建议以本土低矮灌、草类植物为主,见缝插绿,以增加绿化。
(2)对于线状宅旁空间,实际上多为门前小空间,考虑居民时常坐在自家门前闲聊、晒太阳的行为习惯,建议采用观赏类花卉,以美化村落空间。
(3)对于面状宅旁空间,指相对面积较大,人流量大的区域,可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此类空间仍可保留部分作物的种植或灌木的自然生长,以维护村落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同时,要进行有序规划,可以利用植物的高低搭配进行空间的围合,最终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绿化效果。
4.街巷绿化
村落街巷是联系村落各组成部分的网络,是整个村落的骨架,是串联村落空间的主角,能够形成村落的用地结构和空间格局,其景观具有生产生活功能和美学功能。
问题:
1、街巷景观杂乱
2、街巷道路规划与绿化建设脱节
3、局部街巷道路过于狭长景观单调
4、街巷空间发生交汇、转折、分叉等转化的过渡性街巷空间缺乏绿化设计
解决策略:
(1)注重街巷之间的等级关系与绿化一体化设计
(2)在改造中注意体现村落街巷的场所感和人性空间特征。在街巷的节点处或宽敞处,种植乔木灌木进行绿化设计并设计街头小游园,建一些固定的桌凳,满足了村落居民随时聚集交流,开展活动的需要。
5.道路绿化
按照绿化区域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行道树绿化、和道旁绿化两种:
(1)行道树绿带:通常指人行道上,多种植大型乔木为行道树,以便为行人遮荫,一般设有树池。
(2)道旁绿化:指在道路人行道两侧,通常采用绿色背景墙的栽植方式,一般选用常绿树种较多。
问题:
1、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2、植物选择较为传统单一,缺乏树种的多样化。
3、道路与绿化建设脱节,下雨时土壤流失产生滑坡现象。
解决策略:
道路绿化增加适合树种,注重树种搭配并考虑所选树种的实际效益例如为行人遮阳等。
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一体化设计防止出现部分道路附近缺乏绿化产生水土流失等现象。
6.公共绿化
村落公共绿化是指以栽种植物来保持和改善村镇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活动,包括农村绿地的建设以及原有植被的维护工作。
问题:
1、公共场地中缺乏绿化,对公共活动场地的规划与绿化设计脱节。
2、公共场地是人流活动集中的地区,在绿化规划中与宅旁街巷绿化联系较弱缺乏控制。
3、绿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与行为,舒适性差,绿化设计与选型没有充分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
4、公共活动场地主要面向附近活动的村民,呈现的是一个整体性大空间,空间属性与部分团体的行为需求不匹配。
解决策略:
(1)公共绿化与街巷宅旁绿化整体化设计,设计注重联系(如空间的引导暗示等)
(2)增加适宜树种,绿化设计与人的行为需求相结合(如防暑遮阳等)
(3)绿色植物可以作为限定空间地媒介,按层次可以分为水平层次、垂直层次和立体化设计,公共绿化选型与设计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地处理手法,如绿色植物可以限定出公共性、半公共性与私密性空间,根据人的行为需求进行划分。
(4)公共场地地绿色植物还要考虑其观赏性,乔木种类多样性以及乔木与灌木立体化设计等观赏性强。
7.防护林带绿化
防护林绿化带作为村落生活与生产的缓冲区域,作为为村落抵御风沙、拦截污染的第一道屏障,起到维系生态平衡的作用。
目前,防护林在方顶村仍较为缺乏。方顶村农田分布在村子周围,面积并不算大,但周围植物绿化较少,与村落间基本未形成防护林带,忽略了防护林的建设,使得村落直接矗立在农业景观之中。由于缺乏必要防护,风沙直接从村落外吹入内部,严重影响村落内部的环境质量。
防护林带植物的选择应以易于养护,防风固土的高大常绿乔木为主。一年四季减少村落内部噪音干扰、风沙污染,形成有效的保护屏障。
8.生产性空间绿化
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农村景观是受工业影响比较小,以生产性景观为主要特征的景观类型。
对于方顶村,目前农田较为分散,田间绿化欠佳,要结合当地作物种植情况,加强农田林网的建设。使农田与林地完美结合,注重农田景观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美学性的统一,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实践证明,正常条件下,农田林网能提高小麦产量20%_30%、提高玉米产量10%-20%、提高果品产量10%-20%、每亩棉花增产20-35公斤。”『6』
在植物的选型上,农田林网要选择材质好、树冠小、树形美和侧根不发达的树种,使之不会与农田作物形成竞争,且一般采用行距2-4米效果最好。
三、基于方顶村的改造引发对于豫中自然村落绿化的建议
(一)绿化内容
豫中自然村落的绿化问题具有一定共通性,将房顶村的绿化问题引申用于豫中村落绿化改造。可将其绿化内容分为中观层面绿化和微观层面绿化,主要分类内容可见下图:
(二)绿化策略
在进行绿化改造时要遵循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合理规划;结构优化,注重实效;注重空间绿化的景观层次和整体性这四大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根据豫中自然村落绿化常见问题提出以下需注意的绿化策略:
1.植物选型与其位置的确定要考虑其所处环境的形式以及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如对于方顶村狭长型庭院,院内不宜种植大型乔木,植物选型及位置应考虑在夏季为建筑和居民提供遮荫防晒功能。
2.公共场地地绿色植物还要考虑其观赏性,乔木种类多样性以及乔木与灌木立体化设计等观赏性强。
3.在改造中充分注重使街巷充满人情味,充分体现村落街巷的场所感和人性空间特征。
4.在绿化选型与设计上除了实用功能更多的要考虑其观赏性及美学价值,也要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建议仍要保持与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主绿化,强化空间的领域感与归属感。
四、结语
豫中地区,自然村落绿地利用相对较少,目前的植物绿化仅少部分为蔬菜种植,更多的则是杂草灌木,植被配置缺乏规划与管理。所以以郑州市方顶村为代表研究豫中地区自然村的景观特色,根据这一地区的建筑、地形和气候特点,来找出相适宜的景观改造策略,这对于豫中地区的‘新农村绿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M].华中建筑出版社,1998.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崇恩,朱向东.山西店头村古代石窑洞群营造技术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0(02):43—45.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王崇恩,朱向东,赫宁宁.层楼式石窑洞建筑群聚落调查报告[J].中国名城,2011(07):62—67.
[6]张文辉,刘国彬.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修复策略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03):114—118.
[7]骆世明.农业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魏江苑.生态落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J].西安建筑大学,2003(06).
[9]何中茶.百年沧桑话方顶——创编计划.上街区地方史志办公室,2012.
作者简介:
张栩冉(1993-),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建筑学专业。
张世浩(1993-),男,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建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