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
2016-10-15刘莎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焦虑的现状,及其性别、城乡、年级、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大学生焦虑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为调查工具,进行随机整群抽样。结果:1.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2.不同年级间的焦虑水平不同。3.其在性别、城乡、学科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调查;焦虑原因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重视,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焦虑问题也不可避免。焦虑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虑就会给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带来伤害[2],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调查研究大学生焦虑状况,可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800名大学生为样本,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90份,男生236人,女生454人;文科的学生355人,理科的有335人;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25人,来自乡镇的有131人,来自农村的有434人;大一学生有223人,大二有150人,大三209人,大四108人。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
(二)方法
采用国际上较有权威的由Zung在 1971 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SAS自评表共含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以4级评分制记分。其中5、9、13、17、19是反向计分。将20个项目各个得分相加即为粗分,用粗分x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数。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0.931,效度系数为0.810,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4]。
(三)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Foxpor.6o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
(一)大学生焦虑状况
根据SAS量表进行分析,根据焦虑量表的诊断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显示,共75名大学生存在焦虑问题,占调查大学生总数的10.86%。其中70名大学生存在轻度和中度焦虑,占10.14%;5名大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占到0.72%。
(二)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显示,大学生焦虑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三)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学科差异分析
表3显示,不同学科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城乡差异
表4显示,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五)大学生焦虑水平年级差异研究
表5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大一年级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并且大一年级学生的焦虑总分要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
四、讨论
(一)分析大学生焦虑原因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样本中焦虑人数占总数的10.86%,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社会方面。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更是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的压力,这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公众形象在不断下降。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强,在这方面容易偏向自我估价过高的极端,认为公众有误解、要求过高,忽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内心愤愤不平[5]。这两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自负但又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使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产生焦虑。
2.学校方面。在校学习阶段,大学生还要面对评优、竞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争取奖学金等等各种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中,会遇到挫折、失败,诱发焦虑情绪。在学校生活期间,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不能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如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大学生还有其不成熟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周围环境的反应;当自我与环境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是大学生人格不能健全发展,产生焦虑。
3.家庭方面。由于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受到家庭的高度期望。父母的期望越高,学生就越加害怕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从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由于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不同,教育方式各异。如果父母采取的是冷漠型、专制型、溺爱型和保护型等不良教育方式,难以向子女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不知所措,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6]。
(二)分析焦虑水平在不同年级存在差异的原因
本次调查恰逢9月开学季,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离开紧张的高中步入大学这个向往又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人和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重现过去的辉煌、无法快速适应环境的挫折感和挫败感,容易因为不满自身的表现和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产生心理障碍[7]。相对而言,大二、大三年级焦虑较少一些,因为他们摆脱了对新环境适应作出的努力,就业的压力也较少。大四的同学才进入新的学年,压力期也没到来。此结果与王红艳等人的调查一致[8]。
五、结论
1.大学生整体水平较高。
2.不同年级焦虑水平水平不同,大一学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3.大学生焦虑水平在性别、城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J].人民论坛,2013(09):16-19.
[2]郑小明.谈谈焦虑症的表现及其治疗[J].高等教育研究,2000,16(04):53-60.
[3]Zung.WWK-Rating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 Psychosornat-ics,1971(12):371-379.
[4]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0一313.
[5]杨玉森.大学生焦虑问题成因分析[A].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51-53.
[6]李路荣,范兴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A].精神医学杂志,2008(01):29-31.
[7]张晓燕,罗璐瑶.177名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A].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01):119-121.
[8]王红艳,曾成义.大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01):57-59.
作者简介:刘莎(1981-10),女,河南省南阳市,硕士,新乡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