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016-10-15郭云
郭云
课堂上激励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而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只有融入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一种知情结合,文资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挖掘教材内涵,让语文教学为情感教育引路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但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们在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体验“爱”的情感因素,并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懂得爱祖国、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如《散步》、《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展示了以“爱”为核心的和睦亲情;《藤野先生》抒写了作者对藤野深厚的师生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表现志愿军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感。而那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小说,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假恶丑;《变色龙》中沙皇爪牙奥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的丑恶嘴脸;《孔乙己》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不仁;《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钱至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撕开了笼罩在家庭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等,这些文章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幸福与痛苦、高尚与卑鄙、光明与黑暗。还有那精美的散文,如《春》、《菜园小记》、《白杨礼赞》等,文中对美好春光的赞美,对劳动的讴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对顽强意志的礼赞无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发其丰富积极的情感。不仅如此,知识丰富的说明文和论述透辟的议论文也是这样。《中国石拱桥》、《活板》、《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等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骨气》、《怀疑与学问》等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更不用说古诗文佳作和其中的名句,使学生心灵受到的净化,情感获得的熏陶。
二、加强课堂情感的过程交流,为语文教学增色
情感教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时,教师如果能从教材出发,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教学《海燕》时,我提出疑问:“通过对故乡燕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作者情感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主旨的理解。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改变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引发情感共鸣。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其审美情趣。教材中的课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领悟,教这些作品时,要引导读者(学生)进入其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因为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当读者运用自己的心理体验走进作品,发挥想象和联想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丰富的心理活动,且它与作品心灵相通时就会达到至真、至纯、至美令人愉悦的审美意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阅读中文章极富感染力与情感性最能引发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实感最易打动学生纯朴稚嫩的心灵。
《成功的秘诀》作者参观罗丹工作场景的感悟,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情,怎能不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改变师生观,寻找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塑造情感和谐。“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学中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其探究的条件,是激活其情感的前提,这样他们才能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已见,进发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独特良好的人格、魅力也会熏陶学生,使其受益匪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蔼的教态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格。当教师满怀热情地教学,势必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此引领他们进入文学作品,穿越历史,邀游太空,了解古今中外的辉煌文明,欣赏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师生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完成对文章学习的基础上拓展自我,重建自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改变教学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引发情感陶醉。传统教学活动往往没有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影响,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当前,许多教师意识到语文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参与学习的个体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体之间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形成自主的、相互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已逐步被赏识并实施。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知识内化并陶冶情操的活动,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体验,个体间势必存在差异。当他们在一起交流时,可使每个学生的体会“更上一层楼”,同时,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各异,如果他们组成以合作探究式为主的学习小组,就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且浓厚、热烈而又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激情。
三、结合大课堂,让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起飞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实践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是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节假日,我让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俗语、谚语、标语及商店招牌,回到课堂互相交流,学生深有感触的说:“社会真是一个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学到很多课本学不到的东西!”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以致用的意识,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常言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情感与道德教育的阵地,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