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文化下乡的重要性
2016-10-15韩强
解决新疆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是漫长的“世纪工程”。只有以文化包容、利益兼顾、协调发展为原则,全社会参与、综合施策、刚柔并济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访惠聚工作开展以来,其中一项就是突出现代文化引领、促进宗教和谐。要大力开展送节目、送科技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好群众性文体活动,真正把农村文化活跃起来。
文化维稳模式是以凝聚人心为中心的维稳,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维稳的基本措施是引导、浸润,主要依靠全社会力量把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靠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地使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在潜移默化中自愿主动地形成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的向心力,这是高度坚固而长久的稳定。推行文化维稳模式,才是实现长治久安应当坚持的原则、方向和战略。
克服形式主义,激发农牧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工程,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激发农牧民群众的内在动力。作为向农村输入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下乡活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外部力量,但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农牧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把载体等同于农村文化建设本身,把形式等同于内容,让农村跟着城市的步子走,让农牧民被动地接受可能并不适应其需要的文化,即使出发点是好的,文化下乡活动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开展访惠聚文化下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和维护农牧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但如果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送”的层面上,既不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也不顾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那么,文化下乡就会演变成为想“送”就“送”、想“送”什么就“送”什么的“施舍”行为,很难取得实效。只有转变“送”的观念,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正视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访惠聚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文化下乡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收到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农村面广、线长,文化下乡无法覆盖所有村落。每年能够承接到文化下乡的村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文艺团体下乡的经费难以保证。如果把文化下乡搞成有偿活动,必然会增加农牧民负担;如果长期以无偿的形式开展,又很难充分调动文艺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有的地方实行“政府埋单,农牧民看戏”,或把企业引入到活动中来,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很难长久坚持下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下乡活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迫切需要探索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另外深入开展“访惠聚文化下乡”活动中,也是发展农村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全方位文化维稳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还存在学生因贫辍学、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设施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等问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全疆大多数乡镇虽有文化站,但其中很多条件简陋,难以发挥应有功能。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不足,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些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扭转,必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访惠聚文化下乡”活动,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韩强(1973.11-),锡伯族,伊犁州文化馆群众文化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