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对陶渊明的接受
2016-10-15党亚杰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以独特的美学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亦是一名学者,凭借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不懈研究,得以于清华大学主授“中国文学批评和陶渊明诗、宋诗等”。朱自清不仅对陶渊明的诗颇有研究,还在创作上深受陶诗的影响,并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气节,由诗而及人,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中华民族优秀士人的精神。
一
朱自清十分推重陶诗的地位。他曾在《日常生活的诗》里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连诗仙李白都搁笔不提,足可见其对陶渊明非同一般的认可。他认为“陶渊明的创获是在五言诗”,很同意萧望卿在《陶渊明批评》里所表述的陶诗是“将日常生活诗化”的观点。他将陶渊明的诗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作比较,认为“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而陶渊明却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进诗里”,并做到“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肯定了陶诗“质直平淡”的风格。
在朱自清看来,“质直平淡”的陶诗并不是丝毫没有受当时盛行的玄言诗的影响,而是能够脱出玄言诗“抽象说理像‘道德论”的窠臼,达到“诗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的境界。从陶渊明的生平来看,寄情于醇酒和自然,翩然有隐逸之风是基本无异议的,“玄心”当不可少。陶渊明的玄心在其诗中有明显的表露,比如《归园田居》其四。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听闻薪者作答“死没无复余”之后的感悟,参破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普遍必然的宇宙规律和自然法则,由个人的逝殁上升到全人类共有的生命缺憾,传达出了自己既超脱又无奈的心境。相比于孙绰的《表哀》,开篇即是“茫茫太极,赋授理殊。咨生不辰,仁考夙徂”的玄言,陶渊明的诗并未尽谈生死之理,而是将悟道融入“山泽游”的生活经验中。朱自清说陶渊明“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甜美和人生的道理”,“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从他的实际生活体验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就是指这一方面。朱自清认为“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但陶诗归根结底是“超过玄言诗”的,其原因也正在于“他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化入诗里”。
二
“陶渊明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孰轻孰重”是陶渊明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朱自清也对此做了一番论述,他认为,陶渊明“虽不作达,然其泽于道家者深,泽于儒家者浅”,基本没有受到佛教影响,他的入世“猛志”只是少壮时的理想,但却“欲有为而不能”,最终还是归于出世隐逸。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朱自清采用的是“用字源析法”,大体是找出陶诗中的字词、意象等出自儒、释、道哪一家的经典,对哪家用事最多、用意最深,陶渊明也便受哪家影响最大了。他以《古笺定本》引书的条例为基础,从数量和立意两方面探析陶诗语言渗透出的思想。“《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二,共三十七次,《列子》第三,共二十一次”,这样看来,“单是《庄子》便已比《论语》多,再算上《列子》”,“超过《论语》一倍有余”,以此对清人沈德潜“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杨,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人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在朱自清看来,对陶渊明思想的探究,另外一个重要的向度的就是确定陶渊明到底是“忠愤之士”(入世),还是“隐逸诗人之宗”(出世)。他指出,“大约六朝到北宋”,论陶“多以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以‘忠愤论渊明,南宋始盛”。朱自清对将陶渊明“忠愤”人格泛化的论说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陶诗里可以确指为‘忠愤之作者,大约只有《述酒》诗和《拟古》诗第九”,且“《拟古》诗第九怕只是泛说”,未必有确定的史实比附。其他如《咏荆轲》、《咏三良》等,都是“诗人的熟题目”,“渊明作此二诗,不过老实咏诗,未必别有新意”。朱自清认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价,“虽评《咏荆轲》诗豪放,但他总论陶诗,只说‘平淡出于自然”,所看重的还是“萧散冲淡之趣”,这些便是“陶渊明的独创”田园诗里所表现的。“陶欲有为而不能”,他的“猛志逸四海”似乎只是“少壮时偶有的幻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才是陶渊明的原本所在。因此,朱自清认为,陶渊明“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
三
朱自清在创作和为人方面也有陶渊明潜移默化的影响。陶渊明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但又极富感情,时常流露出对亲人孩子的深切关怀。最有名的莫过于《责子》诗。
名为“责子”,实则是以一种戏谑的笔法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以及父子间其乐融融的微妙情感。诗中,孩子们的缺点都是夸张而漫画化的,为父者虽是“恨铁不成钢”,却享受着这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幸福,最终且任其为之,自己饮酒而乐,舐犊情深。朱自清的散文《儿女》,延续了陶诗《责子》的风格,将这种惟有为人父母者才能得到的体验洋洋洒洒地诉诸笔端,以平实无华的文字记述了自己从初为人父到懂得担责之后的心境变化,以及五个儿女成长历程中的童真、欢趣和无奈,在回忆中将对孩子浓郁的父爱缓缓流泻,语淡而情深,所吟咏的正是一种“家的感觉”。
最能看出朱自清在为人方面受陶渊明影响的,当属“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事件。《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任彭泽令期间曾有“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之语,不久便“解印去县”,归向自然。朱自清有一篇文章叫做《论气节》,他说,“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主要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的躬耕的如陶渊明,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也还是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朱自清亦是这样“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宁愿忍受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也要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最终不幸逝世,年仅半百,但用生命捍卫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配得上这样铁骨铮铮的评价。
纵观朱自清对陶渊明的接受,已经从单纯的作品研究渗入到了为人处世的境界。虽然朱自清对陶渊明的理解也有偏颇之处,比如他过度使用“用字源析法”来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渊源,而忽略了对其生平经历的综合思考,就使得“陶诗的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这一结论欠缺足够的说服力,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谈,尚待完备。但是,这两位文化大士的碰撞,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诸多空谷足音的精神财富,无论是从文学作品而言,还是从生活态度、高风气节出发,陶渊明和朱自清都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邵长满、陈庆元 编选,《陶渊明集》[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
[3]陈蕾,陶诗对朱自清创作的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2)
作者简介:党亚杰(199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