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 物

2016-10-15

藏天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人画水墨画故宫

人物

刘骁纯:我看好现当代水墨艺术

水墨艺术能否进入现当代,如何进入现当代,以及它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意义,西方艺术界如何看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它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特殊问题。或许在不少西方评论家看来,岳敏君比朱新建更值得关注、张晓刚比刘庆和更值得关注,但我看未必。

重要的是,中国人自己如何看待现当代水墨艺术。在中国主流画坛,水墨画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许多学西画的人到老年也要以书画名世。这说明中国艺坛普遍认同水墨画的独特文化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水墨画和水墨艺术在历史上最能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占很大比重的礼品画、应酬画、大众水墨画,其大规模、高规格的宣传,以及快速攀升的市场价格是一种泡沫,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它们不具备学术地位。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一定是那个时代最具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艺术现象,在这一点上,现当代水墨艺术是很有前途的。

中国文人书画的独特历史,并不是中国批评界关注现当代水墨艺术的最主要理由。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值得关注的主要理由在于它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在于它对现代性和当代性有着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诠释,在于它对传统有着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诠释。重要的是这些诠释是多元的,各不相同的,个性化的。

画坛重布局的历史较早,唐代张彦远论“六法”时就曾强调“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由此,画史上形成了范宽、李唐、米芾、倪瓒、渐江、朱耷、龚贤、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石鲁等重大结构、大阵势、大块构造的脉络。但元明清文人画的主流却不断强化着重笔情、重墨韵、重品玩的传统,至清代文人画入继大统后而达到极端,导致了画坛总势衰竭的萎靡风气。

我之所以将评论精力大量投入现代水墨艺术,原因之一在于它是水墨画界最重视大块构造的一支,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应该提出:结构第一、造形第二、笔墨第三;气势第一、骨力第二、韵致第三;远观第一、近察第二、细品第三;胆识第一、修养第二、功夫第三。

现代风格和现代形态的水墨画将是水墨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座高峰正在发育、成长、隆起。虽未臻成熟,却前景可观。它终将出现一批与传统文人画对峙、并具有与传统文人画抗衡力量的大师。而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文人画最重要的抗衡力量,不在新的笔墨规范,而在总观大势时大块构造的精神震撼力。

笔墨并非不重要,恰恰是针对笔墨的重要性,我写了数篇论“非文人笔墨”的文章。而“非文人笔墨”中“笔墨”一词与传统意义相距甚远,它背离了“书法用笔”的一整套规范,而仅指在随机的堆刮挑抹、勾皴点染过程中艺术家精神投入的深度和文化积淀的厚度,以及对笔墨运动的控制能力。控制什么?控制堆刮挑抹、勾皴点染在画面留下的一切轨迹相互关系的结构。这种结构从微观看可称“笔墨”,从中观看可称“造形”,从宏观看,可称“大结构”。实际上,结构一以贯之。

对结构,我强调直觉控制而不强调理性设计。这是中国绘画受书法、诗歌影响而来的结构观念,是与西方绘画受建筑、雕塑影响而来的结构观念的最后分水岭。一为寓刚于柔的结构,一为寓柔于刚的结构;一为感性控制的结构,一为理性控制的结构;一为无为而为的结构,一为有为而为的结构。在朱耷、齐白石与塞尚、毕加索的比较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种差异。

单霁翔:故宫要以开放心态待媒体

单霁翔,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9月22日,荣获文物保护专业内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他到任后,先后完成了售票处从午门移到端门、红墙内单位都要搬迁、故宫限流、扩大开放面积等多项令人瞩目的改革。

作为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者,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它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和展示。故宫博物院每年有1500万人次的观众量,不存在缺少观众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同新闻媒体建立经常性的往来?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都应当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一件事,应该让公众对故宫博物院的事都有知情权、参与权,了解故宫人在做什么样的努力,在用什么样的精神做事。

所以,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把媒体作为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于是我们开始每两个月左右举行一次媒体发布会,跟记者们平等地坐在一起,说说这两个月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有些什么成果、有些什么教训、下一步我们准备做什么、有什么愿景、有什么诉求。几年下来效果很好。通过定期举行发布会,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故宫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和“平安故宫”重点工程等工作,都得到了及时的报道,让公众了解到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最新状态。特别是为了保护文物古建以及增加观众参观舒适度而采取的观众限流分流工作,更是在媒体的决策参与和关注报道下才得以顺利实施,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对故宫古建、藏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心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把这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要把故宫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留给未来。所以,我们要和包括《北京晨报》在内的媒体进行更多合作,借助媒体的平台,把故宫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把它们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开来、传递下去。

转眼到了8月,在上半年,我们已经领略过了巴塞尔艺术展,乌镇当代艺术展,艺术北京……的火热。

那么,下半年又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接踵而至呢?在此同大家分享分别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5个艺术展,有兴趣的话赶紧mark下来吧!

1、伦敦 白教堂美术馆 威廉·肯特里奇:稠密的时间

《时间的拒绝》,2012年,影像截图,与Philip Miller、Catherine Meyburgh、Peter Galison的合作作品。

威廉姆·肯特里奇,1955年出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多媒体艺术家之一。

在他六岁时,有一次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了沙佩维尔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种无法接受的震惊。在他长大后的艺术生涯里,他将大部分精力都致力于使观众们也能感觉到他童年那一刻的感受,从长时间生活在暴力之中产生的麻木中苏醒过来。

他一直寻找着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身处种族隔离的特殊历史阶段中的感受,最后,他找到了绘画与戏剧。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学习美术,还在艺术基金会教过版画。在197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积极投身于电影和戏剧,今天他还兼着画家、编剧、导演、表演、布景师等多种头衔。

时 间:2016.9.21-2017.1.15

地址:77-82 Whitechapel High St London E1 7QX

猜你喜欢

文人画水墨画故宫
文人画文人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雪中故宫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