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养生之制欲与养德

2016-10-15王济宪

红土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仁者古人状态

王济宪

谈养生之制欲与养德

王济宪

古人把保健延年的方法都称为养生,把养生的理论称之为养生之道。传统的养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人与生态环境的统一;讲究天人相应,以四时的变化和生物的生长、发育、秋收冬藏等物候学的节律来指导养生;重视形体与精神的统一,动与静、物质生活与情志修养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学习总结加以继承利用的。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养生理论当属«黄帝内经»,其理论可贵之处一在于主张“以防为主”,提倡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二在于提倡不信神鬼巫医,这种唯物主义的养生观延续至今。该书还说“气之常(长)也,人亦应之”,意思就是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身体的健康,人处世要乐观通达,才能寿终天年。荀子讲“得众动天,美意延年”,孔子的“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这样的意思。

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是传统医学和养生学追求和探索的目的。因此,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但学派纷呈有共识也有争论。比如古人认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关键问题是要学会调适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又特别强调“人之为学,制欲为先”“欲不求大,乐常有余”还有如清心募欲、低欲念等也是公识公认的,认为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知足使人平静,物欲过重往往浮躁等。

人要有所追求,在现实激烈竟争的年代不竞争就无法生存,生活的本身就是竟争,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界限。古人非常重视义和利的取向,为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弱势群体而争是应当的。如果为了满足个人无体止的欲望,那就是危险的。还有一个界限,那就是量力而为,能争即争,不能争的就不强争,该放弃的就放弃。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向前进是进,有的时候后退也是前进。一个人应当知进知退,淡泊名利,宽容让人。即便是为自身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之争也应该有“得亦安心,失也宽心”的心态和思想准备,这样才能让心、身常处于平衡、平静状态,是符合养生保健道理的。

人生处世要刚柔相济,古人说“过刚则折,而柔能克刚”。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水是“天下之至柔”,但它能驰骋天下之至坚”,劝人要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人要以人为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为自己谋划的时候也应想到别人。不过,老子也告诫柔也是有度的,绝不是无原则的忍让,更不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古人认为柔之至”必然会导致“弱之极”,应当做到该柔则柔,当刚则刚。

庄子则主张忘我,他认为私人的欲念极度膨胀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私人欲望过重必然整天就思虑着如何实现欲望,劳心则神亏,这对养生保健是极端不利的。因此他主张养生先清心,清心才能忘我,他亦主张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忘我而顺其自然。但庄子说的“募欲”而不是“无欲”,他也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无欲。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应当用理智来调控感情和欲望。所以古人提倡“智者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顺其自然,无欲忘我。不以生死为忧患,就能达到心宁、神清、体健,所以庄子在那个时代活到了83岁。当然古人的这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但对现代人来说少些浮躁,多一些理智,高调做事,低调为人还是没错的。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经验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心理承受力降低,在激烈竞争的生活里极易情绪激动,这对身体是不利的。因此,募欲忘我尤其重要。要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事不能大事小事都往心里去,对人要宽容大度,这不仅是生活态度也是道德情操的问题。古人讲养生特别强调体动心静,心静就要精神放松,移情易性,忘记忧愁与烦恼,排除私心杂念。中医也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人还常把养徳看成养生的第一要义,孔子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仁者寿”就是他提出来的。鲁哀公同他:“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就说:“知者乐,仁者寿。”把道德修养与养生联系在一起。

古代的养生家说“大徳必得其寿”,还说“德不修则寿易损”,唐朝的医圣孙思邈从医生的角度说:“徳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荀子也告诫“乐意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都指出关注自身的道德建设,是延年益寿的前提。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行善事者多长寿,德高望重的学者多长寿。李世民曾警戒大臣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贪腐官吏不长寿,做了坏事提心吊胆子,胡思乱想,加速机体衰老,心情紧张,大脑就得不到较好的休息,神经系统失调必然免疫力下降,疾病自会接踵而来。近年来,确有贪腐的人得了癌症。

古往今来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善行好事的人,往往能心境平静,乐观愉悦。机体在均衡的状态下运行,血流量和神经中枢都调节在最佳状态,抗病免疫,绝对不会是很多疾病的高发人群。特別是癌症更加明显。

当然,古人讲养生是一个整体观念,不可偏爱偏废,也不能照搬,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决定取舍,灵活运用。古人的经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现代人要有分析的看待。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猜你喜欢

仁者古人状态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状态联想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仁者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