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走出国门秘闻
2016-10-15徐秉君
徐秉君
出国‘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一致认同的主张,青年毛泽东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为什么放弃出国呢?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曾多次提出出访苏联,为什么都被斯大林婉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两次出访苏联,为什么会遭受不同的境遇?最后又是如何化解的?本文对幕后秘闻加以详细解读。
早期赴法国留学机会被放弃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像同代的有志青年一样,在摸索探求救国之道。这期间,新民学会会员开始讨论自己的前途,并提出出国勤工俭学的主张。毛泽东对此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他在讨论会上说:“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去什么国家,然后是怎么去。我们要把每件事都组织得十分周密。我认为我们分开到各个国家去留学最好。主要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
这时,毛泽东的视线已经开始关注欧美等西方国家。他之所以积极支持赴法勤工俭学,主要是想实地了解俄国和欧洲的革命真相。另一方面,新民学会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宗旨。毛泽东在送别去南洋的会员张国基时对他讲:“你要牢牢记住‘改造中国与世界我们学会的宗旨,去切实执行。”
为此,毛泽东主张“大留学政策”。对于会员赴外国留学,他积极支持,但不主张留学都涌到法国一个地方去。毛泽东当时有为新民学会自身和各个骨干会员发展前途考虑的想法,担心过多的会员聚集在巴黎一个地方,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这或许也是后来他放弃赴法留学的一个成因。不过,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新民学会的认可。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骨干会员能尽量分散到世界各地,既可以广泛学习考察各国情况,以资比较抉择,同时会员又可以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骨干和模范,从而打开各地的新局面。
因此,毛泽东和蔡和森开始组织湖南省的进步青年参与这一运动。蔡和森在1918年6月底去了北京,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并与各方面进行联系。蔡和森到北京后即回信催促毛泽东速去北京,和他一起领导实施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并讲杨昌济教授也希望毛到北京就读北京大学。
当时,许多青年都把去法国留学作为首选目标。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也给毛泽东写信,告诉他现在青年人中出现了去法国的新浪潮。后来毛泽东回忆说:“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
收到蔡和森的信后,毛泽东最终决定到北京去。当年9月启程,尽管途中遭遇黄河洪水泛滥、铁路冲断、火车停运等意外,使其行程一度受阻,但他却利用等候铁路通车的时间,就近走访了附近的村庄,考察农民的生活状况。几经周折,他和二十多名自愿赴法留学的进步青年在稍晚些时候终于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毛泽东发现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远比想象的要多,仅湖南就有40多人,比其它任何省都多。赴法人员中不只是年轻人,甚至还有40多岁的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便在其中,他不惜放弃在湖南的教授职位而自愿赴法。由此可见当时赴法留学的“热度”。从1919年春到1920年6月,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萧子璋、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等二十多人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占全体会员三分之一。
当然,毛泽东也在被邀赴法之列。但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准备启程时,毛泽东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赴法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国内。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改变了初衷呢?因为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无疑是等于放弃上升发展的机会。这对那些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对此,毛泽东对他的同学、朋友谈了4点他留下来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资金问题。他一点钱也没有,尽管路费大大减少了。但200元钱对他来说还是一大笔钱,他知道没有人能借给他这么多钱。第二,语言上不能过关。在学校时,他甚至连最简单的英语发音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学法语了。第三,他觉得留在北京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而且也可以为新民学会招收新会员,并为那些去法国的人充当可靠的联系人。最后,他明白自己是个行动者,自己的未来发展在政治组织上,而不是在学问上,所以他对为学习而出国并不真的感兴趣。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多年后,他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又解释说:“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1920年6月7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再次表明了先在国内研究而后再出国留学的态度:“我只想于未出国去的两三年内,用我已经得到的国文一种工具,看新出的报、杂志、丛书及各译本,寻获东方及世界学术思想之大纲要目,以为出国研究的基本。”7月,原想劝毛泽东一起赴法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也理解了毛泽东的想法,他对毛泽东说:“你说要在长沙预备两年,要把古今中外学术弄个大纲出来,做出洋求学的准备,我很赞成。”因而不再劝他赴法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理由,对同学们来讲也说得过去。可是毛泽东在向他的老师徐特立解释时,却表示绝非是因为资金和语言等问题,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徐特立后来说,“毛具体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得出结论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知识领袖要取得任何革命的胜利都必须密切联系这个国家的公民。就因为这个原因,在大战结束后当我邀请他和我同去法国时,他拒绝了。他更愿意增加有关中国的知识,而不是去法国。”
再一个原因是新民学会为了合理配置人才而做的理性分工。新民学会各方面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骨干会员留在国内活动,国外留学人员也需要国内有可靠的联络人。当时他们正在北大吸收新民学会会员,正好毛泽东主动提出留在国内,新民学会大多数成员也赞同毛泽东留在国内。为此萧瑜和蔡和森曾就毛泽东如何能在北京生活下去讨论过好几次,最后认为当时毛泽东最好的去处就是进北大。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眼光和兴趣从西欧转向俄国。特别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效法的对象。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更大,纷纷转向研究和学习苏俄。因此,学习俄国经验以改造中国和世界又成为毛泽东的新选择。他认为“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也应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俄国人的道路。自己应该选去俄国留学,而不是法国。1920年2月,毛泽东在给陶毅的信中说:“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何叔衡想留法,我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这时毛泽东还是准备出国,但方向已经改变,他希望以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
可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毛泽东随即投身于国内火热的革命斗争和实践,客观上已不允许他有“闲暇”赴苏俄了。所以毛泽东赴苏俄留学也未能如愿。
建国前谋访苏多次被婉拒
毛泽东再度提起出国的想法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了。据已解密的资料披露,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出访苏联是在1947年。当时解放战争激战正酣,尽管当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让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延安,但中国共产党正在积聚力量进行战略反攻。
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美国公开支持帮助蒋介石,进而干涉中国事务,在他看来能够阻止美国干涉的只有苏联。因此,他希望直接与苏联领导人会面,一方面寻求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想听听苏联的建议。当时的形势客观上也需要中苏双方领导人会面,以便于真正相互了解,因此双方也都希望实现领导人直接会面。
起初,斯大林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并于1947年6月第一次表示同意毛泽东访问莫斯科。6月15日,在中国的苏共中央联络员阿洛夫接到莫斯科来电:“请转告毛泽东,联共(布)中央认为,关于他前来莫斯科的事情不可走漏任何风声。如果毛泽东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那么,我们认为最好取道哈尔滨前来。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派飞机前往。”得此消息,中共立即积极准备,并在山西临县新建一个简易机场,以便苏联飞机降落。
没想到两周之后会发生重大变故。7月1日,阿洛夫又接到斯大林的婉拒电报:“您有关毛泽东事宜和有关前线形势的报告已收到。鉴于目前进行的战役,毛泽东离开可能会对战事带来不利影响,我们认为暂时推迟毛泽东来访是适宜的。”
然而,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人民解放军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就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政权的形势日渐明朗。这时,斯大林认为有必要尽快与毛泽东见面会谈了。于是,莫斯科于1947年12月16日又电告阿洛夫转告毛泽东:“苏联政府欢迎毛泽东前来访问。”
这让中方深感意外,因为这次邀请不是以苏共的名义,而是以苏联政府的名义,说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非常重视这次会面。毛泽东得知苏方邀请后非常高兴,他对阿洛夫说:“很好,现在我可以在那里呆上3个月或半年。”随即开始着手准备赴苏,并确定了启程时间和随行人员。1948年4月22日,周恩来通知阿洛夫,毛泽东准备5月初前往莫斯科,随行的有夫人江青、女儿李讷和翻译师哲。
毛泽东很看重这次访苏,心情也很迫切,未等斯大林回电,毛泽东就于4月26日,亲自致电斯大林:“我决定提前去苏联,拟5月初从河北阜平县动身,在军队保护下越过京张铁路……可能6月中能抵达哈尔滨,然后从哈尔滨去您那里……我将就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问题向联共(布)中央同志请教……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去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学习人民战线工作和其他工作方式。”
3天后的4月29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同意您来苏联的计划,您想带谁来,您认为需要带几个人来都可以。”但没过几天,5月10日斯大林又发电报给毛泽东,以战局发展和安全为由,再次建议推迟动身日期。不过,斯大林还是客气地说:“如果您决定不延迟动身日期,请您通知我们,何时把飞机派到何处。”
这次又未能成行。直到1948年7月4日,毛泽东在西柏坡又给斯大林拍电报,说自己身体已经好转,故决定最近几日动身前往苏联。“希望飞机在本月25日左右飞抵威县。如果您决定通过海路接我们,希望船只在本月底到达指定港口……即使海空路线都不行,我们也还是在本月25日左右北上。”
然而7月14日,斯大林让阿洛夫转告毛泽东:“鉴于粮食征购工作开始,从8月起,领导同志分赴各地,要在地方呆到11月底,因此联共(布)中央请毛泽东同志把来莫斯科的时间定在11月底,以便能够同所有领导同志见面。”不难看出,这是斯大林又借故推迟的一个借口。但毛泽东对阿洛夫再次表达了急于访苏的意愿。他说,有一些问题要请教斯大林。比如关于同小的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关于同美国和蒋介石作斗争的战略计划问题,等等。然而,斯大林迟迟没有答复。于是,9月28日毛泽东又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表示,有许多问题需要亲自向苏共中央汇报,并真心地希望给予指示。
但直到10月17日,斯大林才答复同意毛泽东前来,但会面时间还是安排在11月份。这无疑伤害了毛泽东的自尊心。由于季节原因,这时走陆路和水路都不行了,于是他要求莫斯科必须派飞机来接他。这回斯大林不好再推托了,只得同意11月中旬派飞机来接毛泽东。可是到11月中旬,莫斯科的飞机并没有来。
这时由于战事紧张,毛泽东便主动提出延期,称因“偶有微恙”和战事紧迫,他决定12月再动身去莫斯科。到12月底,毛泽东又通知莫斯科说,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正在进行,而且中共中央最近准备召开一次会议,待会议结束后他再去莫斯科。
然而,到1949年1月,斯大林又再次推迟了毛泽东访苏计划:“在目前局势下,我们认为应当把您的访问再后延一段时间,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您的莫斯科之行会被敌人利用来败坏中国共产党的声誉,攻击中共是依附于莫斯科的附庸。”
由于中国形势发展很快,夺取政权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应该说苏共对毛泽东访苏还是很重视的,但在时机的把握上还存在不少顾虑。1月14日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说毛泽东在这个时期来访未必合适,因为他是游击队的领导人。他的出访无疑会被西方说成是到莫斯科向苏联共产党领取指示。也许,不久即可成立由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政府。届时,毛泽东就不需要隐秘身份,而作为政府首脑正式访问一个邻国。这将提高这个政府的声誉和权威,并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随后,斯大林给中共发报,再次提出暂缓毛泽东的莫斯科之行:中国解放战争正处在紧要关头,战斗还很激烈,在这个时候,统帅不宜离开自己的岗位太远了。如果您有重大问题要同我们商量,我们可以派一位负责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来听取您的意见,然后进行协商。
鉴于此,毛泽东17日回电:“我决定暂时推迟苏联之行。”
1949年1月30日至2月8日,米高扬到达西柏坡,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第一次直接与苏共中央全面交换意见——这也是斯大林为顶替毛泽东访苏而特意安排的。米高扬的来访,受到毛泽东欢迎。他的来访对加深双方了解、改善两党关系,尤其在减少斯大林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疑惑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斯大林三番五次婉拒毛泽东访苏?现在看来,主要是由于二战胜利后,美苏关系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苏联在欧洲正陷于与西方严重对抗的局面。这期间,美国又意欲以苏联在亚洲破坏雅尔塔协议框架为借口,进而对亚洲地区采取直接的武装干涉政策,从而使苏联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苏联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避免给美国以口实和与美国在亚欧直接发生冲突,所以不愿公开扩大对中共援助。这便是斯大林三番五次推迟毛泽东访苏的主要原因。
首次访苏受“冷遇”
1949年中共即将夺取全国胜利时,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于6月21日至8月14日访问苏联。这是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国外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因这次访问是在新中国宣布正式成立之前,所以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刘少奇访苏的主要任务是向苏共领导人特别是斯大林本人介绍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况,同斯大林讨论新中国的建立和中苏关系等重大问题,为新中国争取有力的国际支持,同时也为毛泽东正式访问苏联做前期准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北京。第二天,苏联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此带动了欧亚十余个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11月12日,斯大林发来电报,正式邀请毛泽东访苏。
毛泽东接受了斯大林的邀请,在新中国成立仅两个多月后,就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这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正式出访,也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祝贺斯大林70寿辰。
然而,在此之前斯大林多次婉拒和一再推迟毛泽东访苏,已给双方造成不愉快。特别是1949年初斯大林出于其自身的战略考虑,希望中共和国民党和谈,同时让苏联作为中间人调停,被毛泽东坚决拒绝了。这也是斯大林最后一次婉拒毛泽东访苏的一个成因。后来,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之后,这才对中国共产党方针和对外政策有了清楚的了解,尤其是得知中共将来的所有政策都要跟苏联保持一致后,非常高兴,随即加大了对中共的援助。
中共方面对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高度重视,并按国际礼仪做了精心准备。除了必备物品,毛泽东出访的衣着也是需要着重准备的。据时为毛泽东卫士的李家骥回忆,周恩来和罗瑞卿都建议毛泽东要顺应国际礼节,请他着黑色服装,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皮鞋,甚至袜子也是黑色的。毛泽东就问:“怎么这么复杂,我就不穿黑的。”周总理做工作说:“咱们国家第一次以主席这样的身份访问苏联,我们一定要和外交礼节相适应。”毛泽东听周总理这么一解释,就说:“那好,就一套黑色的,一套做灰的。”灰色是他喜欢的颜色。
12月6日晚,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在从北京到满洲里的国内路段,毛泽东乘坐的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专列,但蒋介石还未坐过,只有宋美龄坐过一次后就被人民解放军所缴获。尽管这是当时最好的专列,设备齐全,非常豪华,但却水土不服,到了东北暖气就被冻坏了。当时,专列过山海关不久,气温已下降到零下40℃。毛泽东乘坐的车厢因为天气寒冷,冻裂了暖气管道,并把几组暖气也冻坏了。毛泽东见状幽默地说,不是说美国什么东西都好吗?有人还说它的月亮都是圆的,怎么它的火车到了东北就冻了呢?
由于没有备件,专列上的暖气始终没能修好,车厢内的温度最低时达零下5度,毛泽东着凉患上了感冒。专列在中国境内走了3天3夜,12月9日到达满洲里后,因为两国铁轨轨距不同,所以在这里要转乘苏方派来的专列。换车时,苏方专列的车门正好对准中方专列的车门,毛泽东微笑着与在场送行的人员亲切握手,说道:“一路上辛苦了,谢谢你们。”然后,毛泽东一行换乘苏方前来迎接的专列,继续驶往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时专列进站的时间正好是12月16日中午。当站台的钟声敲了12响时,毛泽东笑着说:“好!用钟声欢迎我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和元帅布尔加宁登上专列迎接毛泽东。并告知,因天气太冷,欢迎仪式从简。毛泽东同意苏方的安排,并在欢迎仪式上发表了书面讲话。他在讲话中含蓄地表达了此次访问的意向,但并没有引起苏方的特别关注,这为他后来遭受斯大林的“冷遇”埋下了伏笔。
双方领导人第一次会面是在斯大林办公室,斯大林率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外长在门口迎接毛泽东的到来。一见面,他握着毛泽东的手热情地说:“你很年轻,很了不起。”毛泽东回答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斯大林立刻说:“胜利者是不受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实际上是斯大林没让毛泽东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入座后,两位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进行了首次会谈。会谈中斯大林也表达了苏方的想法,他对毛泽东说:“您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这与中方的想法不谋而合,毛泽东幽默地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然而,斯大林和苏方人员对这种表达方式难以理解,全都目瞪口呆,贝利亚竟然笑出了声。于是,随行顾问兼翻译师哲直译后又解释说:“好看,就是形式好看,让世界上的人看到的是冠冕堂皇的;好吃,就是有内容、有味道、实实在在。”
毛泽东又接着说:“刘少奇回国后,中共中央讨论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问题。”斯大林这才搞清楚中方的意图,他说:“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解决。”可他又提出需要明确的是,应当保留1945年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呢,还是声明将对它进行修改,或现在就做修改呢?斯大林的顾虑在于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他的想法是不要在法律上给美国、英国留下任何借口。由于是第一次拜见斯大林,也是礼节性的,因此双方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这时毛泽东的情绪还很好。
毛泽东此次访苏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斯大林祝寿。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了在苏联大剧院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是13个代表中首先致祝词的外国元首,全场曾3次起立热烈鼓掌。
然而,随着访问的深入,情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进行了第二次会晤,会谈中斯大林对中方关注的中苏条约问题却只字不提。随后,苏方便安排毛泽东参观莫斯科附近的工厂,还让他观看其俄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历史人物传记片等,以消磨时光。斯大林还说:“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最简捷的办法。”实际上这时毛泽东受到了“冷遇”。
由于历史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共及毛泽东都有偏见,曾一度认为“毛泽东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斯大林开始改变这种偏见,但他对新中国仍然心存疑虑。继续维持雅尔塔协定的条款、以保持苏联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这是斯大林当时的根本想法。因此斯大林对中苏条约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而对斯大林此时的沉默,毛泽东非常恼火。
特别是当毛泽东听了斯大林关于雅尔塔协定的一番话后,认为斯大林是在找托词,是苏联要继续维持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所有条约和协定,不愿意再与新中国签订新的条约。在后续谈判中,斯大林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便显现出来。尽管他主观上对中国,特别是对毛泽东很尊重,与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领导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但在会谈中还是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老子”的“威严”。尤其是在会谈条约的一些具体问题上,斯大林甚至提出了干涉中国内政的内容,这让毛泽东无法容忍和接受,因而在会谈中屡屡出现不快。
12月26日,在寒冷的异国他乡,毛泽东在莫斯科度过了他56岁生日。与几天前斯大林隆重的70寿辰相比,毛泽东的生日就显得过于“冷清”了。尽管是在莫斯科,但苏方没有任何表示。当年随同访苏代表团的机要员沈剑心至今记忆犹新:叶子龙要田师傅做了几个中国菜,煮了面条,喝酒、敬酒,大家向主席祝贺。他一边给大家回敬一边即兴说,人30岁以前往上坡走,30岁以后下山了,走下坡路了。接着分别问在座的人各自多大年龄,然后他又接着说,我们往上跑路也挺艰难的,挺曲折的,困难挺多的。但是下山呢?下山的路也不好走啊,也挺艰苦的,有好多事要办呢。
此时,毛泽东既感慨中国革命的“艰苦”,也感慨眼下如何处理同苏联及斯大林之间的历史和现实关系的“艰苦”。
在随后与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感到斯大林的态度非常强硬,就是不同意谈条约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甚至认为,既然斯大林同志态度这么强硬,祝寿完了就可以回国了,再谈也无意义。但毛泽东不是轻易服输的人,他断然决定条约不谈就不走了,就呆在莫斯科。
没过几天,谣言四起,外电传开了,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中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实际上是美国在背后指使造的谣。恰巧印度继缅甸之后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也有予以承认新中国的动向。迫于各方压力,斯大林终于沉默不下去了。1950年1月2号晚上,斯大林让莫洛托夫去见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同意按照中国的条件签订新的同盟条约。那天晚上毛泽东非常高兴,笼罩心头多日的乌云顿时消散。
毛泽东立即电告周恩来即来莫斯科。经多次会谈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对条约的原则和内容基本达成一致。随后,由苏方起草了一个条约草案。周恩来看后说:“不对,我说的许多内容没有包括进去,要修改。”毛泽东听了周恩来的汇报后说:“我们自己重搞一个吧!”于是,周恩来又把王稼祥和陈伯达找来一起商量。毛泽东与大家商量定下条约基本原则和框架后,主要由周恩来起草。周恩来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写出文本,再让师哲译成俄文,然后交苏方征求意见。没想到苏方看后,没做什么大的改动,表示完全满意。中方起草的条约草案堪称是一部杰作,完全出乎苏方的意料,把苏联给镇了!
经过中国政府代表团和苏联政府的共同努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其它各项有关协定均已敲定,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签字仪式。双方签字代表是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其实,按斯大林的本意是想由他本人和毛泽东亲自签署所有条约和协议,在他看来,这样对外界来说更显得冠冕堂皇。可毛泽东压根就不想由自己签什么条约和协定。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使得两人始终心存戒意。尽管斯大林对毛泽东不信任和心存不满,但他在对中国的援助上还是给予支持的。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一行离开莫斯科回国,结束了他长达两个多月的首次国事访问。
再次访苏受最高礼遇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应邀率代表团第二次出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并出席13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8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史称“莫斯科会议”。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出国,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
这次访苏与第一次不同,是在中苏关系发展到高峰的背景下成行的,所以受到苏方最高规格的礼遇。毛泽东第一次访苏乘坐的是专列,由于天气寒冷专列的暖气被冻坏了,毛泽东因此受凉患上感冒;访问期间还一度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使毛泽东在一段时间内很不愉快。而这次邀请毛泽东访苏,苏联方面做了精心安排。毛泽东的座机是当时苏联最好的飞机,飞行员也是最优秀的。隆重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被安排下榻在克里姆林宫,入住沙皇的寝宫——这是唯一安排在克里姆林宫的外国元首,并完全按照毛泽东的习惯安排。
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有些生活细节没有搞好,苏方很被动。这次赫鲁晓夫特别注意,并亲自过问,还专门请汪东兴先打前站来莫斯科,说我知道毛主席怕冷,所有共产党代表团都住在列宁山,那里是别墅区,但只把毛主席安排在克里姆林宫,住沙皇的寝宫,这样到会场不用经过露天,里面有一条走廊直接通到礼堂,免得主席感冒,还带着参观。汪东兴看了寝宫后讲,赫鲁晓夫同志你得把沙发床换掉,主席不睡沙发床,只睡木板床。然后就改成了木板床。
为什么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的这次访问格外重视?主要是因为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最高权力争夺中获胜并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还是在国内及党内,赫鲁晓夫的影响力都无法与斯大林相比。因此,他急需通过与中国搞好关系来赢得中国的支持,以稳定自己在国内、党内的地位,同时维持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继续“为首”的地位。
在此之前,先后发生了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波匈事件和苏共1957年6月反党集团事件。这3个事件使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上升。这时赫鲁晓夫认为,发生了这么多事,很需要共产党开一个大会进行总结。因此,赫鲁晓夫就想利用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节的时候,各国共产党都来莫斯科召开一个世界共产党领导人大会,统一思想。在会议的筹备过程中,赫鲁晓夫几次派人来探询毛泽东能否去参加这个会,因为毛泽东不参加的话,他觉得开这个会就没有意义了。可是,毛泽东一直没有明确答复。开始说看情况吧,一看又是11月,毛泽东说天太冷,怕感冒,不去了。
赫鲁晓夫一直为此纠结。直到9月份发生了一件事,这或许是促使毛泽东决定再次访苏的一个成因。之前,中方曾多次提出请苏联帮助中国搞原子能技术,但都被苏联婉拒。可是,在9月份赫鲁晓夫突然通知中国,说你们可以派代表团来谈这个问题。随后,聂荣臻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10月15日,聂荣臻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别尔乌辛,分别在《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上签了字。在这个协定中,苏联答应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武器、航空新技术以及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
据新近解密的前苏联档案记载,赫鲁晓夫当时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力排各方阻挠,毅然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以及帮助中国建立核工厂。不久,毛泽东回复赫鲁晓夫,如期赴莫斯科。赫鲁晓夫一听毛泽东能来,非常高兴,于是开始精心准备。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抵达莫斯科。当日,莫斯科时间下午3点,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图104”专机在伏努科夫机场降落,舷梯下是红地毯铺路,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库西宁、米高扬、苏斯洛夫、福尔采娃、柯西金等苏联党政领导人前来迎接。在赫鲁晓夫的陪同下,毛泽东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并发表简短讲话,对苏联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赞扬40年前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明确指出“以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坚强堡垒,是一切不愿意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人民的忠实朋友。”
访问期间,毛泽东主要参加了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纪念活动和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在大会发言中,毛泽东表示支持赫鲁晓夫战胜“反党集团”,同时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不仅为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树立了威信,而且在兄弟党面前也给足了他面子。在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为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历时18天。回国后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此次访问还是非常满意的。当时,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苏两国关系非常好,但在背后却隐藏着中苏之间一种内在的分歧。此后,随着赫鲁晓夫的地位逐渐稳定,他开始膨胀了,接着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从而使双方矛盾不断加剧。实际上从莫斯科会议以后,中苏关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