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

2016-10-14廖世锋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

廖世锋

摘 要:

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为中国和沿线各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中,中亚五国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区。而西北五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依托,是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所以研究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有利于探索各方发挥比较优势的空间,以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达到共赢。

关键词:西北地区;中亚五国;产业互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0105

1 问题的提出

當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际经济格局进入调整阶段,同时我国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稳步快速推进,政府和市场“双引擎”动力强劲,不仅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而且正在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新跨越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总量的不断扩大,资源能源缺口急剧扩大,同时市场需求疲软、出口下滑、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环境压力加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长期以来依靠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已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在新的时期实现新跨越,更无法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化。从国际来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终结了长达20余年的世界经济“大稳定”时期。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出低水平波动状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特别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试图将现行贸易体制边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被排除在TPP与TTIP的谈判之外。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国际多重障碍,我国政府在此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我国在世界经济的变化中,找到全方位对外的突破口,使我国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中国东部,中部包括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西部通往欧洲国家,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桥的通道经济带。中亚五国作为这条经济通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我国西北五省作为我国的先导区,与中亚五国的进行产业对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的分析,探索我国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的可能性及方式。

2 中亚五国的产业状况分析

2.1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进程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我国新疆省相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沿线国家,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480万。中亚五国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独立之前,受到前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中亚五国在这一时期被定位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区,其工业主要是能源和资源初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并不发达。自独立以来,五国在国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格局以及市场化的洗礼下,逐渐认识到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先后对资源加工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开始重视其他产业领域的发展。纷纷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其主要有:建立开发区和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吸引外国投资加快本国第二产业发展;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通过出口资源换取本国工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设备及技术;通过积极发展多变关系,寻求贸易与合作机会,进入全球经济循环圈,带动自身产业发展;利用地缘与地理区位优势,在建立国际经济交通通道的同时,获取收益并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等。

2.2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现状

虽然通过以上几种战略,中亚五国的产业、贸易都得到提升,整个经济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原产业的路径依赖、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原有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制约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中亚五国仍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需要大力引进外国投资,有足够动力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从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并且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较大。根据钱纳里工业化标准,从人均GDP来看,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乌兹别克斯坦处于工业化初期土库曼斯坦处于工业化中期,哈萨克斯坦处于工业化后期。但总体来看中亚五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对资源依赖严重。

3 我国西北五省的产业状况分析

3.1 西北五省的产业发展进程

西北五省系指甘肃、青海、陕西三省以及新疆、宁夏两个自治区,占地310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我国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一五”期间我国在西北地区布局了大量能源及重工业项目,这一期间,西北地区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机遇。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工业建设以国防工业为核心,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大规模迁入,将现代工业植入西北地区。这一时期,西北五省区工业比重急剧上升。国家大规模、强力度地向西北投放资金,注入性地增强了西北的工业实力。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对西北地区的投资份额逐渐下降,国家这一时期对西北的投资重点是对之前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企业实行调整改造,实行军工企业军转民。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的建设重点依然为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对西北地区的投资比重有所上升,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强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二十一世纪至今,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地区工业发展得到新的契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显著加强,同时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调整加快。逐步走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3.2 西北五省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西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同时第二产业的增长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3年西北五省总体三次产业比例为12.05∶5126∶36.69,工业占比均高于全国水平(42.6%)。根据钱纳里工业化标准,从人均GDP来看,我国西北五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略高于中亚五国平均水平。与中亚五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结构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工业分布更为合理,除了传统的资源采集和初加工等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体现出一定优势。

4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分析

4.1 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产业结构互补性可以通过贸易体现,所以本文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入手,研究产业互补性。

4.1.1 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自独立以来对进出口的依赖度较高,外贸总额总体呈上升态势。同时,中国占中亚五国进出口份额分别为31%和25%,是中亚五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可以看出,除了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贸易出现短暂下降,近几年来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持续升温,形成互利繁荣的景象。其原因除了我国与中亚五国均重视彼此的外交联系,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产业方面是否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也需要探明。因此,本文首先通过贸易对比和贸易互补性指数两个方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分析,之后对产业互补性进行分析。

4.1.2 我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两国间贸易互补性测度指标通常使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反映一国出口产品与另一国进口产品的吻合度,同时也可以侧面测度两个国家产业互补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大,且贸易量持续走高,但除了哈萨克斯坦由于与我国在原油、铁矿石、油气资源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呈现出略好于其他四国的贸易互补性之外,我国与中亚其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低于或等于世界平均值,总体来看,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很低,表明从贸易品大类来看,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产品互补性弱,双方进出口产品相似度较高。然而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不但要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还需要对产业内贸易类别和贸易量进行分析。

4.2 我国与中亚五国主要进出口产品对比分析

由于海关进出口商品类别统计以国家为单位,所以本文使用我国整体代表西北五省统计与中亚五国贸易产品类别及规模,而实际在以上贸易额中,西北五省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进口类别来看,我国同中亚五国的进出口产品,尤其是工业产品相似度并不是很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与中亚五国有较大通过贸易实现互补的潜力。

表6总结了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五国的优势产业,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同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起点,优势产业都集中在采矿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等能源采集和初加工产业。可以推测由于我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相似度较高,所以互补性并不强。

4.3 优势产业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五国各自优势产业(工业部分),可以对我国同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进行简单的分析。

式中,i、j两个区域分别有n个产业,而xik和xjk分别表示k产业在i和j地区所占的比重,而ρ表示两个地区的相似系数,ρ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同时,由于地区间的产业相似度越高,互补性越低,也可以定义σ为两个地区间的产业互补系数,用σ=1-ρ来衡量产业互补性。

根据我国西北五省和中亚五国的产业比重,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出1、纺织、服装及鞋帽制造2、化工产品3、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5、橡胶和塑料制品6、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7、非金属矿产,共七个行业。经过计算,得出 2013年七个主要工业产业这我国西北地区这与中亚五国的互补系数见表7。

可以看出,我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系数普遍不高,这与前一节优势产业互补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产业互补性低并不能证明我国与中亚五国没有产业互补的可能,由于政策差异、各产业偏向不同、工业化水平差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差异等原因,我国与中亚五国依然存在产业合作的空间。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補的可能性及方式

5.1 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与中亚五国各自的需求,以及西北五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各自的定位,可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的可能性。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对中亚五国的需求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对中亚五国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我国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国。以石油为例,2014年国内石油消费量为5.08亿吨,国内石油产量为2.1亿吨,石油进口量约为2.9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8.66%,对比上年的58%,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的弥补越来越依赖进口。中国石油进口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中亚和拉美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中东战局动荡、美国对中东政局的干扰以及海洋运输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对我国而言,与中亚五国进行能源合作有助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2)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我国全部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对于这个数据学界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很严重。中亚五国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与我国在交通、电信、电力等领域进行合作,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3)利用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根据央行2015年2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外汇储备38015.03亿元,近十年来,由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等原因,我国外汇储备十分庞大,从2006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我国将庞大的外汇储备转化为资本,从而创造更多价值。

5.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亚五国对我国需求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亚五国对我国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寻求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亚五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其中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布局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中亚五国提供了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案。对五国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项目投融资支持。

(2)实行“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如前文所讲,中亚五国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需要大量设备与技术支持本国工业发展,通过出口资源带动本国工业发展。而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火电、铁路、工程机械等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对中亚五国建立健全本国工业体系帮助巨大。

(3)西北五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及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可能性。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确定了西北五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新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甘肃综合发挥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通过前五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较低,但是由于政策导向、工业化水平不同等原因,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加之西北五省西临中亚,向东承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国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有很大空間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我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的方式

这一节产业互补方式的研究中用 “我国”为主体而非“西北五省”,是因为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方式,基本是通过国家层面进行的,单独研究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方式意义并不大。在丝绸之路建设中,我国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贸易、直接投资和能源合作。本文第三部分对我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状况已经进行过分析,所以这一节主要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及能源合作进行分析。

5.2.1 通过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实现产业互补

图1 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趋势(单位:万美元)

从图1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持续走高,其中,大型企业投资主要分布在采矿业、新兴制造业、建筑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售行业。总体来看,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我国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重要方式之一。

5.2.2 通过我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实现产业互补

能源合作是我国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重要方式之一,自1997年中哈油气合作以来,我国与中亚各国先后开展了3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设计4条天然气运输线路,其中A、B、C三线已建成投产,目前累计对华输气、输油1000亿立方米、7500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管道线路起始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年,已于2014年9月正式动工,预计2016年建成通气,届时,中国从中亚进口气输气规模将达到850亿立方米/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将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输气系统。由此可见能源合作将成为我国与中亚五国实现产业互补的重要方式。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前景分析

2015年亚洲博鳌论坛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平等、自由、包容为原则。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货币流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平台,西北五省与中亚五国有较大的产业互补空间,为各自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支撑 “中国梦”的战略,还是策略[J].东南亚论坛,2015,(2):8592.

[2]贵浩,张建伦.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探讨[J].亚太经济,2014,(6):105108.

[3]陶春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驱动力与民族地区的对策[J].黑龙江名族丛刊,2015,(2):6763.

[4]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J].苏州大学学报,2015,(1):119125.

[5]淮建军,王征兵,赵寅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综述[J].学术界,2015,(1):219228.

[6]胡晓东.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140.

[7]徐艳.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地缘经济合作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138.

[8]于磊杰,徐波.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三省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体系布局研究[J].区域发展,2014,(10):6267.

[9]文亚妮.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比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11)2433.

[10]于立新.中美贸易平衡与两国产业互补[J].科学决策,2007,(12):1516.

[11]孙早,席建成.产业互补——协调失灵与企业的关联创新[J].当代经济科学[J],2013,35(2):4351.

[12]李豫新,陈淑嫱.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基于对外贸易的角度[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6):2125.

[13]王冕.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探析[J].对外经贸,2014,(5):1325.

[14]庞秀萍,陈锐,刘遵乐,等.中哈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及相关建议[J].西部金融,2013,(12):6367.

[15]曹守峰.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30(8):9499.

[16]庞秀萍.中哈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及相关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6367.

[17]唐志强.中国西北与中亚五国比较优势及经济结构互补性分析[J].市场论坛,2013,(1):4547.

[18]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4,42(1):4049.

[19]王丹,丁蕾.沈抚城市间优势产业互补性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第二产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26(9):138161.

[20]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J].黑龙江名族丛刊,2014,(2):7178.

[21]惠宁,杨世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合作内容及实现路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6066.

[22]李悦,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21):6275.

[23]杨殿中.中国企业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及产业选择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6671.

[24]郭菊娥,王树斌,夏兵.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现状及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3):8892.

[25]刘明辉.“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哈能源合作效应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5,(1):2329.

[26]石莹,何爱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与环境风险应对[J].中国与全球化,2015,(2):115123.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