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团委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经验与探索

2016-10-14高琼曾庆泉庞有祝

价值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琼 曾庆泉 庞有祝

摘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了解基层、靠近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剖析当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原因,并以北京林業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为例,总结近年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提升高校实践育人职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basic, close the masses and serve the socie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for the reason of the lack of social practice recently. An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the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s taked as an example to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college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关键词: 社会实践;共青团;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educate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socialism 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240-03

0 引言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与社会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良好载体,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并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如何发挥好社会实践这一平台、不断提升其作用与影响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真正得以锻炼和提升,正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重点研究的课题。作为基层团组织,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在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1 分析存在的问题

近年,各高校团组织培养了多项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及项目,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能力,收效明显、影响广泛,得到了校内外各界广泛好评。但社会实践活动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程度不到位、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视程度不足,责任意识不强

当前教育体系下,学生个人前途发展主要与学习成绩挂钩,许多学生因此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未来的发展;而参与院内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未来个人发展意义甚微,因此大学生容易只是在完成学校规定,应付了事。此外,大学生忧患意识不强、缺乏对未来工作的规划的普遍情况也使这部分群体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并利用这一经历提升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操能力、工作能力,同时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

其次,个别高校教师只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及实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训练、综合能力、社会责任的培养,使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不能恰当地与本专业紧密联系,其效果与意义大打折扣。此外,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或由于过于溺爱子女,担心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或困难,不关心或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主动“帮助”孩子托关系、走形式,在社会实践报告的“用人单位意见处”盖章应付了事。

而在社会层面上,各企事业机构也未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完善对接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度不高,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尚未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不愿主动联系社会单位;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单位认为接纳大学生实践活动需要消耗人力财力,对其自身增益甚微,不愿提供过多岗位,不愿负担起培养大学生的责任[1-2]。

1.2 组织安排结构松散,项目水平良莠不齐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必修项目,学生往往存在只重“有无”、不重“好坏”的思想,即重视数量上是否全员参与而忽视个人参与效果和实践质量。再加上每年活动开展临近期末,宣传和布置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未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和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由于处在放假期间,学校或学院的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因而把重点放在少数由社团、学生组织发起的历年传承的优势项目,放松了对多数由基层学生自发组织,个人参与的实践项目的跟踪审查、扶助和监管以及对新型“品牌项目”的开发培育。因而项目水平呈现“少数项目质量高、影响好;多数项目水分多、意义少”的现象[3]。

实践活动结束后,学院虽有答辩、展示等反馈形式,但往往集中在优秀项目上,全员参与力度不够。同时学院对学生自我总结要求不高,学生往往应付交差,没有真正起到自我检查、反思提升的作用。

1.3 部分实践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

由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夠、准备不足,大学生往往应付了事,并没有认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很多实践项目规模小、层次低、质量差,开展时间过短、内容形式简单、社会价值甚微。有些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前期做了一定的准备,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监管不严、经费不足、沟通不畅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变成流形式、走过场,通过简单的发放问卷、拍照留念、查阅文献完成。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普遍不高,并没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培养锻炼作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自我要求,而且削弱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形象和效果[4]。

2 主要做法与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紧紧围绕“培养以森林生物学为特色的国际性、未来型创新人才”的中心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完善教学、实践、文化体系建设,搭建师生、校友、校企、家校“四大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团委曾荣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首都保护母亲河——青春健康行动”先进集体、“校五四红旗团委”,并连续多年荣获全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和“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和工作组织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①抓内涵,重文化——“紧扣时代主旋,传播红绿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今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团委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结合本学院专业特色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传播“红色思想,绿色行动”理念。

近年,学院团委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阐述和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结合学校“践行核心价值观,共筑美丽中国梦”的主题,确立“逐梦中国,携绿起航”的实践主题。以“我的中国梦”为中心,从青春梦、生态梦、中国梦的角度,结合该院生物和食品两大专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等主题,组织青年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②抓机制,搭平台——“联结政产学研,扩大媒体宣传”。

学院团委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政府、产业相结合,与社会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积累社会经验。除此之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内容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学院团委还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实践团队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媒介宣传社会实践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力,从而促进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在今年暑期,校内外媒体共报道该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51篇。此外,学院注重创新宣传形式,利用学院官方微博,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及团队微博主页等新媒体发布消息数百条,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③抓传承,树品牌——“强化优秀传承,打造特色品牌”。

学院团委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要求团队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注重学习借鉴以往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传承社会实践的精神和主旨,树立社会实践特色品牌,提高实践活动的传承性、连续性和专业性。

④抓创新,促联动——“加强改革创新,实现成长成才”。

在借鉴优秀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在开展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当结合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实践活动方式方法,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增强实践活动可操作性,提高实践活动质量。鼓励学生走出去,深入社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团委与多家社区、乡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共建关系。例如,院团委在2012年与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社区达成共建关系的三年里,指导本科生食品党支部社会实践团队每年都深入该社区,开展养生系列讲堂、健康宣传等活动,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2014年该实践团队还创新性的开通了“居民阳光信箱”,与社区居民进行实践需求互动,在实践基地方面切实做到抓长效、重实效。

⑤抓实效,求发展——“依托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

生物学院团委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实践,进而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际作用,服务于社会发展。

院团委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项目有机耦合,制作出《中华地方美食地图》、《美食手册》、《手绘植物图鉴》、《生态导览图》等特色成果,与当地旅游文化耦合支撑后,实效显著,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3 思考与建议

3.1 培育主体意识是前提

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是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每年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指导性意见和文件,但培育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却是基础。不能让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看成任务或负担,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在宏观指导意见的范畴内充分尊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激发其参与社会观察和实践的热情,在实践主题选择、实践过程监管、实践成果总结等环节充分体现大学生“我的实践我作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3.2 加强分类指导是重点

结合个人兴趣,学生可选择社区走访、返乡调研、企业实习、科研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主题,但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选题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加强分类指导的力度,强调“走访类实践要做足,调研类实践要做深,专业类实践要做活,服务类实践要做实”[5],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走入社会,有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开展实践活动。此外,发动专业课教师、离退休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一起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社会实践可以与科研实践等其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又可以帮助科学研究内容应用于实际,发挥更大的效用。

3.3 开展科学评价是关键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成效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参与实践学生的主题思想意识、主题选择与目标完成情况、成果总结、社会反响、安全预案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制度,表彰优秀项目,扩大影响度和辐射范围。按评价对象可分为:实践主体对自我的评价,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评价,实践客体对实践主体评价。评价指标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可涵盖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单位评定反馈、实践心得体会等材料,也可包括新闻报道、视频展示和实践成果转化等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必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转变学生思想态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社会合作,拓展实践基地,努力与社会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群,韩艳平,赵晓杰.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183-184.

[2]张颖.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学理论,2013,22:330-331.

[3]宋振航,黑晓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分析[J].西部教育,2014,24:23-25.

[4]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16-18.

[5]王鑫,鲍金勇,徐聪聪.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4-15.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