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技术理论研究评述

2016-10-14姜雨

价值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要素

姜雨

摘要: 本文依据学者们解释技术适宜性时所关注的重点因素的不同,将适宜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分成三类,即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和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在全面地综述了每类适宜技术观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彼此间的关联关系。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key factor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suitabilit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researches about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heory into three types, 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en it reviews their primary viewpoints concisely, and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each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association among them.

关键词: 适宜技术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

Key words: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heory;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neo-classical economics;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the view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ased o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011-03

0 引言

二战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不仅收入水平低下,而且技术水平也不高。面对这种形势,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改善现状,快速实现本国的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纷纷开始大量引进工业化国家的最新技术。比如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鼓励当地企业模仿当时的世界前沿技术,甚至是最先进技术(潘士远,2008)。但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一味的模仿和引进工业化国家的最新技术,无法帮助其获取长远的发展,甚至还使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二元经济,具体表现在人民大量失业、乡-城迁移、“贫困陷阱”等。这时学者们开始思考,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做法是否适当?进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是否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适宜技术理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对适宜技术理论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综合已有的适宜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依据学者们诠释技术适宜性时所采用的主要因素的不同,将这些研究成果划分为三类,并在全面综述各类适宜技术观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彼此间的关联关系。

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劳动和资本要素是同质的,所以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在解释技术适宜性时认为劳动和资本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从而在该形势下,技术选择问题就转变成为了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参考诱致理论,一旦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出于成本角度的考虑,那些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会被减少使用,同时还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发明和引进(Ruttan,2001)。也就是说,一旦要素价格出现变化,企业就可能会重新选择技术(Ahmad,1966)。正因如此,如果假设技术具有连续可微性质,并采用不同的资本-劳动比率(K/L,也即人均资本量)代表不同的技术状态,那么,企业的技术选择过程就是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动,依次以劳动替代资本或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不过,这种关系的成立的前提是——经济学家们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原理的成立①。要素价格变动引发的技术方向变化的传导机制如表1所示。

分析表1要素价格变动引发技术变化的传导机制我们发现:若资本较为稀缺,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以劳动替代资本,选用那些能够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反之,若资本充足,应选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其对实践的主要指导意义在于,呼吁各国根据自身要素丰裕度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观点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其质疑来自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③的存在,使新古典经济学在实际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依据相互矛盾,不符合客观现实。并且有资料显示,完成技术升级、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不完是采用的新古典經济学技术,也有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其它更优路径。

2 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

这类研究成果描述技术选择集时一般呈现不同的要素组合,所以,技术转移双方的要素结构是否一致决定了主张技术的适宜性,也就是说主张技术的适宜性与资本、劳动要素各自的质量及要素组合中资本、劳动要素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

Atkinson和Stiglitz(1969)是最早以要素禀赋结构解释技术适宜性的,他们的研究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特点,因为都会受到当地特定投入要素组合的制约,并以“本地化的干中学”解释技术的适宜性。此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与要素禀赋的差异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列示在表2中。

在Atkinson和Stiglitz(1969)研究的基础上Basu和Weil(1998)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即BW模型,该模型用来衡量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在该模型中,“干中学”是导致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干中学”顾名思义,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Arrow,1962),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征(Antonelli,1999),这是因为在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比如学习过程、生产要素、行为人能力和经验水平等。由此可得出,Basu和Weil以要素投入组合表征技术的专用性(specific),即每种技术仅对一个资本-劳动比是适宜的,而技术进步则表现为与给定的资本-劳动比相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扩张。在上述结论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各项要素的制约,无法采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Basu和Weil(1998)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较低,因此他们建议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提高储蓄率来增加资本存量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差距。

Acemoglu和Zilibotti(2001)发现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比例存在很大不同,提出: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与熟练工人相匹配的,发展中国家无法采用先进技术与本国相应劳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之后很多学者都发表过相似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了劳动力的异质性,其对实践的主要指导意义在于,建议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不同要素禀赋选择适宜的技术。

3 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

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与其它适宜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其侧重点是研究技术与技术能力的匹配。分析这种不同我们发现,人们的关注焦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关注静态的技术选择问题,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关注动态的技术进步研究,日益重视技术能力建设。这被格里夫(2004)形象地称为一个“U型大转弯”。

关于技术能力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国外对此的研究较早,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安同良(2002)曾将国外早期的技术能力定义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是结构学派、过程学派和资源学派。但无论是哪个学派,从什么角度出发,技术能力发展提高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该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在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中部分企业没有选择新古典经济学给出的技术,依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使得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受到了质疑,Pack(2000)以技术能力解释了这一现象,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具有能够利用现有技术储备对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吸收的能力。邹薇和代谦(2003)也从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角度解释了技术的适宜性。他们认为,技术的适宜性实际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适宜结果。

具體而言,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判断是否引进某项先进技术的关键在于自身技术能力的高低,只要自身技术能力符合要求,就可以引进该项技术,同时还可以在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和学习,久而久之,不仅会追赶上目标,甚至还可能会超越目标。

4 适宜技术理论简要评析

上文重点介绍了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及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三类适宜技术理论,下文主要对这三类适宜技术观的关联和局限性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4.1 三类适宜技术观的关联

尽管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技术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但大体上可将适宜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划分成三类,并且这三类适宜技术观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其相互关联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关于这三类适宜技术观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侧重点的不同。

具体而言,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其研究重点是技术转移双方的要素禀赋结构上的差异,但同时这种差异也是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的重要研究方面。并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其部分观点和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一致。因此,这三类适宜技术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三者的分类只是相对区分,其目的是更好的诠释技术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4.2 三类适宜技术观的局限性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适宜技术理论研究,依然沿用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它认为可以将资本和劳动同质化看待,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可以无差异替代,该理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本不仅和物质资本存在较大差别,就是人力资本本身由于类型的不同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的解释力有限。

并且,依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人均资本和利率之间存在着“逆向”单调关系,同时和工资率存在着“正向”单调关系。在这种形势下,面对技术选择问题时观察利率或者工资率的变化即可。但实际上,人均资本与工资率、人均资本与利率之间的单调一致规律早就受到了冲击,说服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理论受到了质疑,人们开始思考别的路径。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未必不是好事,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的质疑,使得人们开始将眼光放在了适度技术之外的地方,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尝试采用先进技术。因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适宜技术观受到质疑,人们发现那些盈利的企业并不都是采用的适度技术,部分企业采用的是高新技术。尽管这个结论只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既然选择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都有可能盈利,首选当然是高新技术,久而久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其实践启示是:只要发展中国家不过分在技术发展政策中强调“适度技术”,甚至能够适当地配合以政策优惠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势必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被更早地采用,这无疑将迅速提升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陆长平,2002)。

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与基于要素结构的适宜技术观在面对技术选择问题时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注重动态能力,后者主要分析静态的要素资源投入,事实上,分析动态能力比分析静态的要素资源投入更加合理和客观,因此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对技术适宜性的解释力较强。但基于技术能力的适宜技术观也有其弊端,即技术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复杂多变,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对其规律的掌握。

注释:

①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可以分为消费替代和生产替代。消费替代是指,如果利率对工资而言相对下降,那么那些人均资本(K/L)较高的部门(即“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会相对下降,而人均资本(K/L)较低的部门(即“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则会变得相对昂贵,这将激励消费者改变他们的需求,更多地消费相对跌价的商品,促使资本利用的增加以及技术的改进。生产替代是指,如果利率对工资率而言相对下降,这样资本要素(K)的价格相对于劳动要素(L)的价格而言,就变得相对便宜,这就会促使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生产厂商,更多地利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要素,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技術状况的改变。

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利率变动是一种“相对变动”,即在工资率(w)下降的情况下,也可视为利率(r)的相对上升,反之亦然。

③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换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把劳动(L)应用于两个生产过程即两种技术时,有时在低利率的条件下,耗用较少劳动(即较多资本)的技术,是两种技术中较为有利的一种;而在利率稍微提高时,它就会变成不太有利可图的生产技术,而当利率进一步提高时,该技术又将成为两种技术中较为有利的一种。参见陆长平:《对新古典经济学技术选择“悖论”的理论反思》,《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2年第117期,第9-13页。

参考文献:

[1]Berman Eli,Rohini Somanathan,Hong W.Tan."Is Skill 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Here Yet-:Evidence from IndianManufacturinginthe1990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orking paper, 2003.

[2]Ahmad 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Inven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6, 76 (302): 344-357.

[3]Antonelli C. The Micro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 London: Routledge, 1999:88-89.

[4]Grieve R. 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 a Globalizing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4, 3(3): 173-187.

[5]Lucas R. E. Jr. Making a Miracle[J]. Econometrica, 1993, 61(2):251-272.

[6]Pack Howard. Industrial Policy: Growth Elixir or Poison? [J].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0, 15(1):47-67.

[7]Ruttan W. V.. Technolog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 Induced Innovation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Todd, D., Simpson, J. A. The Appropriate-Technology Question in a Regional Context[J]. Growth and Change, 1983, 14(4): 46-52.

[9]刘雅南,邵宜航.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与技术选择——中国的工业化和可持续增长探讨[J].东南学术,2009-07-01.

[10][美]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AP Bartel,FR Lichtenberg.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educated workers in implementing new technolog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7.

[12]潘士远.技术选择、模仿成本与经济收敛[J].浙江社会科学,2008(7):8-17,125.

[13]Tommaso Perez.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An evolutionary model[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7 (2).

[14]Los,B,& M.P.Timmer."The‘appropriate technology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differentials:An empifical approac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15]Acemoglu,D,P.Aghion,& F.Zilibotti.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the Europo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6.

[16]Jong Bum Kim,Charles T. Stewart.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import and domestic R&D[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1993 (3).

[17]Hideki Yamawaki. Who Survives in Japa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uropean and U.S. Multinational Firms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4 (2).

[18]Bernd H. Schmitt,Laurette Dubé. Contextu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brand extensions: Are feature lists or frames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consumer cognition?[J]. Marketing Letters, 1992 (2).

猜你喜欢

古典经济学要素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