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探讨

2016-10-14董健

医学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服务管理

董健

摘要:建立各级各类急救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民众危机管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生动有效、广泛持续的宣传引导,培育公众和社会危机意识和自救意识,提高突发事件中院前急救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关键词:急救志愿者;服务;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今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城市院前急救能力、效率的集中体现。

1 我国应急管理的薄弱环节

1.1政府动员能力的强大和社会动员能力相对不足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以“政府应急管理”为主,而危机事件影响的公共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将社会力量纳入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格局,使得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来防范危机、应对危机以及灾后恢复和重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

1.2危机意识淡薄,防灾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国民的防灾教育不广泛、不系统,在现有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几乎难觅关于危机教育的踪影。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这方面的教育和科学普及缺失更为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灾害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知识技能缺乏所致。

2 可借鉴的国外经验

2.1利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积极吸纳民间社会组织加入应急管理的行列,美国做得非常出色。①制定各级救灾组织、指挥体系、作业标准流程;②实施民间人力的调度,使民间的土木技师、建筑师、医师、护师等專业人士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③动员民间慈善团体参与防灾工作;④邀集地方教堂、寺庙的领导人成立服务小组,调查灾民需求,建立物资发放的渠道。9·11事件发生后,民间社会组织动员人们献血、捐款、捐物,由教堂主持各类追悼仪式,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2.2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应急管理意识与抗危机的能力 以反恐怖危机事件为例,在俄罗斯,学者们在大学课堂里讲授政治学意义上的恐怖主义范畴和特性等课程,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学校教育还开设救护方面的课程,讲授如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并当场做示范演练。日本政府在每年的9月1日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有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训练,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3 加强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3.1成立急救志愿者队伍 鼓励、支持建立各类急救志愿者队伍。成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急救志愿者队伍、社会(社区)急救志愿者队伍等,并进行相应的综合培训、考核、演练。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志愿服务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对参与的程序、时间、方式及监管机制作出具体的规定。

“5·12”汶川地震中,中国志愿服务与部队救援、医护救治、群众自救“三同步”现象被外电报道认为是中国救灾工作中的新事物,说明中国志愿者作为区别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的“第三种力量”迅速崛起,成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江苏昆山“8·2”爆炸事件中,附近工厂的工友“板车哥”,就是最初参与救援的民间力量之一。

着眼于目前的应急救援管理,笔者建议,在各市应急办的指导和领导下:①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各市志愿者总队,迅速组建各级各类急救志愿者服务队;②对志愿者进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消防知识、急救技能、心理疏导以及应急状态下水、电、气等紧急处置培训、演练;③邀请志愿者负责人参与火灾、事故救援等应急事件处置总结评估会,提高组织、协作、参与能力。

组建急救志愿者服务队,是应急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的社会储备,战时投入战斗,平时宣传培训。这一社会储备,就像个人健康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以备不时之需。经济社会越发达,危机诱发因素越多元,危机产生的后果越严重,危机救援时社会依赖程度越高,越需要这样一支队伍的支持和参与。

3.2加强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提高民众自救自护能力 加强对民众危机管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是民众应急管理技能形成常态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前提。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机构应将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长期的任务加以落实。做到有人教、有地学、学得会。2008年广东省政府印发了中英文两个版本名为《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群众作为家庭应急自救的指导教材。

江苏省常州市红十字会、常州市卫计委《关于联合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意见》,明确了红十字会和院前急救机构联合建立急救培训师资库;联合实施初级救护员培训和普及性(公益)培训任务,共同承担应急救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积极在党政机关、公安消防、交通运输、建筑工程、警务保安、电力通讯及其他行业企业开展培训,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及农村延伸,由点及面提高全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率。

学校都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危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让危机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是组成部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应承担相应的应急救援教育、管理的责任;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公众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面对灾害几乎不设防的广大农民朋友、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危机教育管理,明确在危机中公民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引导公民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政策采取合作态度,通过定期的全员性的教育培训、演练,提高民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和团体协作共度时艰的能力。

3.3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各类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年的、不间断的、分层次的、形象生动的(动漫式、情景式)大力宣传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自救自护知识。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可利用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播放,培育意识,普及知识。近年来,央视播出无偿献血、为急救车让行、心肺复苏技术、安全逃生等公益广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加强和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应急意识、自救能力和社会责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联动、民众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格局,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危机管理常态化,彰显政府责任;危机意识社会化,体现公民素养;急救技能普及化,体现公民和社会的自救自护能力,也是百姓幸福、社会平安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万军.面向21世纪的应急管理[S].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杨颖,苏建华.中国应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对策[C].2010:259-264.

[3]丁兴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社会动员与社会力量参与[C].2010:807-810.

[4]王学栋,张玉平.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49-150. 编辑/张燕

猜你喜欢

服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