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的“减法”与“加法”
2016-10-14蔡金权
蔡金权
【摘 要】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税务体系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在减负让利上的成果,并对“营改增”对未来我国税务体系变革的推动作用提出展望。
【关键词】“营改增”;第三产业;税务体系变革
2016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营改增”的全面推开关乎千万户纳税人的利益,将会对整个税务体制和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所谓“营改增”,指的是营业税改增值税。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准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经过长达5年的理论沉淀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的实践检验,2016年3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各省(区、市)税务机关全面推开“营改增”任务分解表》,从顶层设计上对“营改增”制定了时间表。江苏省根据国家相关部署,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要求“把‘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展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做好征管衔接,完善配套政策,实现平稳过渡。”
李克强总理说过:“必须要看到,‘营改增这个税制改革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当前做‘减法是为未来做‘加法”。“营改增”的“减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从税收上减轻企业的负担。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试点累计减税已经高达4848亿元。今年即将纳入试点范围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占原营业税收入总额近80%,全面推开“营改增”之后,带来的税负“减法”效果会更加明显。
其次,“营改增”还能够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减负”,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1)中可以看出,从“营改增”试点实施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半壁江山”。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即将到来的今天,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架“马车”,而“营改增”为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最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带来了税务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受到“营改增”政策效应的驱动,我国的税收收入来源由过去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快速,其中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长尤为突出。通过对近两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税收对于我国的税收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同时,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那样,“营改增”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减法”,当前的“减法”能为未来的“加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最终目标。“营改增”的“加法”,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营改增”让企业在税务活动中的身份从单一的纳税人渐渐转变为税务的参与者。“营改增”要求税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系统、税务申报、业务流程、审核机制、财政分类等进行重新的分析和规定,这要求企业重视财务状况,理清企业内部的财务、业务关系,积极与上下游企业、个人进行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活化”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营改增”还通过对税务部门行为的规范以及对企业纳税行为的约束,肃清了之前种种不合理规则和矛盾,为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营改增”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做了“加法”。按照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定,预计5月1日以后,市民前往“营改增”涉及的行业消费,发票或将从地税发票改为国税发票。之前的营业税就好比在两个相关企业之间隔出一条大河,税务相互分开,可能会发生产业重复征税的情况。而“营改增”则是在两家相关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大桥,在整个税务征收过程中,杜绝了企业发展“行驶”中的二次收费。
然后,“营改增”让税收的相关制度更加清晰,税务部门的征税也更加精准,不仅大幅减少企业的边际损失,也会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以建筑業为例,劳动力成本不能抵扣增值税的规定,会让建筑业的盈利水平受到不利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要求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些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企业,就会慢慢被市场潮流所淘汰,从而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更优秀的“良币”之中。
最后,国家在为行业“减”负担的同时,也“加”了一份责任。在“互联网+”、“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推行的当下,行业需要完成去产能的任务,而企业也要借着国家的支持,摆脱传统经济的桎梏,完成自身的华丽转型。虽然企业、个人的税负减少,但是“营改增”让企业和个人“交得起、愿意交”,减少逃税漏税,总体上反而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1]王海军:《“营改增”扩围后相关税收问题研析》,《税务研究》2014年05期.
[2]《今年减税将超五千亿元》,《人民日报》,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