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016-10-14董爱民王映红盛坤杨丽娟董昀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麦产量

董爱民 王映红 盛坤 杨丽娟 董昀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和施氮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方法]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 a定点试验,研究在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施氮方式及添加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群体、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寻求最佳施氮方式。[结果]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在施氮225 kg/hm2水平下,以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的施肥方式小麦产量和千粒重最高。[结论]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为最佳小麦施肥方式。

关键词 施氮方式;小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035-02

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tudy effects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and N application way on wheat yield and components.[Method]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using random block design, fixed sit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4 consecutive years, effects of N application way and adding straw decomposition agent on yield, group, grain number per spike, 1 000grain weight were studi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N application method.[Result]In wheat field with moisture and brown soil in northern Henan Province, wheat yield and 1 000grain weight was highe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pplying N 225 kg/hm2 and adding 5∶5+2 250 g/hm2 straw decomposition agent.[Conclusion]With N as base fertilizer topdressing 5∶5+2 250 g/hm2 straw decomposition agent is the optim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y.

Key words N application way; Wheat; Yield

隨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达90%以上,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但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中,常出现黄苗、死苗等现象,造成作物减产,主要原因是其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80∶1左右,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造成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使得秸杆分解缓慢,造成小麦生育期间供肥不足而减产[2-3]。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配施适宜的氮素化肥、秸秆腐蚀剂作底肥,可使小麦生育期内土壤肥力水平得到较好发挥。刘万代等研究表明小麦生产中氮肥适宜的基追比为5∶5或3∶7[3-4]。笔者针对豫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部还田情况,研究适宜的氮肥施肥方式,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氮肥,提高冬小麦产量,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高村,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650 mm,全年日照时间约2 400 h。小麦生育期内0 ℃以上积温为2 096.3~2 105.3°C,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0 ℃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0~-16 ℃,降雨量189.5~191.5 mm,日照时数1 417~1 726 h,5月份日照时数为235.9~253.8 h,降雨较少。土壤为潮褐土,质地黏土,土壤有机质19.57 g/kg、速效磷6.40 mg/kg、速效钾199.10 mg/kg,pH 7.06,地下水5 m以下。小麦、玉米轮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2遍,秸秆碎度<10 cm,施肥翻耕,犁地深度为23~25 cm,小麦、玉米每季产量水平7 500 kg/hm2左右,玉米季节施氮素270 kg/hm2,试验管理同大田。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定点4 a(2011~2014年)。试验处理如下:

处理①无玉米秸秆,单施化肥(氮肥基追比5∶5);

处理②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5∶5);

处理③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5∶5)+腐熟剂2 250 g/hm2;

处理④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7∶3);处理⑤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3∶7);处理⑥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5∶5)+基肥增氮(30 kg/hm2);

处理⑦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氮肥基追比5∶5)+基肥增氮(60 kg/hm2)。

试验小区面积为8.0 m×5.2 m,行距为20 cm。处理①~⑤均以施同等化肥量为基础,具体用量为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和K2O 75 kg/hm2。

1.4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DPS v2.00普及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新麦26群体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越冬期各处理群体范围为933.0万~993.0万/hm2,越冬群体随着底肥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拔节期各处理群体范围为1 434.0万~1 497.0万/hm2,其中处理⑤群体为1 434.0万/hm2,是各处理最少的;成熟期群体范围为667.5万~724.5万/hm2,各处理群体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⑦(724.5万/hm2)、处理⑥(723.0万/hm2)、处理③(717.0万/hm2)、处理②(699.0万/hm2)、处理④(687.0万/hm2)、处理①(673.5万/hm2)、处理⑤(667.5万/hm2)。底肥施氮量大和加入腐熟剂的处理群体比较大,说明这些处理在小麦中后期土壤肥力供应水平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处理⑤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群体都比其他处理少,可能是底肥施氮水平过低,拔节期追施较多的氮素已不能弥补底施氮肥过低带来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新麦26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穗粒数多少与小麦中后期肥力供应有直接关系。由表2可知,各处理穗粒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处理⑦、⑥、⑤、③、①、②、④。

千粒重大小与小麦灌浆期(后期)的肥力供应有直接的关系,千粒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③、⑥、⑦、①、②、⑤、④。

产量高低是小麦生育期内综合肥力供应水平的直接体现。综合2010~2014年4个年度试验数据表明:产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处理③、⑥、⑦、①、④、②、⑤,说明处理③在小麦生育期内肥力供应水平最高,处理⑤最低。

方差分析表明,2011、2012年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013、2014年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由表3可知,2013、2014年处理③产量显著高于处理①、④、②、⑤,与处理⑥、⑦差异不显著;处理⑥、⑦、①显著高于处理⑤,与处理④、②差异不显著。从1%极显著水平看:除处理③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②、⑤外,其他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从显著性差异看:处理③为最佳施肥方式,底肥适宜施氮量在112.5~142.5 kg/hm2,当底肥施氮量低于112.5 kg/hm2时(处理⑤),不利于秸秆腐熟,底肥施氮量超过1425 kg/hm2(处理⑥)会造成浪费。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在2011~2014年4 a定點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为:在豫北潮褐土类黏重的小麦田,当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施氮225 kg/hm2情况下,以处理③(氮肥基追比 5∶5+2 250 g/hm2腐熟剂)小麦产量最高,说明加入秸秆腐熟剂有利于秸秆的快速分解,中后期土壤肥力供应水平较高,能够保证小麦养分供应,这与刘万代等[5]研究结论相近;在不施用秸秆腐熟剂的情况下,以处理⑥(氮肥基追比 5∶5+增氮 30 kg/hm2作底肥)为较好施肥方式,也能保证小麦中后期养分的供应。

该试验在前2个试验周期内(2011~2012年)产量未显现出显著差异,与试验土壤原有肥力水平较高有关,在第3、4个试验周期内(2013~2014年)肥力水平的差异才显现出来,继续定点试验将会提供更为可靠的试验结果,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

参考文献

[1]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1,32(5):209-213.

[2]赵鹏,陈阜.秸秆还田与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氮素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6):1014-1018.

[3]刘万代,樊树平,晁海燕,等.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3,18(2):56-59.

[4]贾效成,于振文,张永丽.氮肥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1(6):30-31.

猜你喜欢

小麦产量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