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日本“皇国主义”下的女子教育
2016-10-14戴婉莹
戴婉莹
摘 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富强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日本的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国家主义女子教育观的日渐膨胀,日本就已经加紧了对思想道德的控制,不遗余力地推行国家主义教育,女子教育也进入了“皇国主义”教育时代。
关键词:近代日本;皇国主义;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6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女子教育大致经历明治初期开放的欧式女子教育、明治中期保守的儒教女子教育以及杂糅了前两种模式的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几个阶段。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形成于甲午战争之后国家主义不断膨胀的背景下,因此必然受到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中国家主义就是所谓的“皇国主义”“军国主义”,其核心就是把日本说成“神之国”,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天皇和日本宗教及文化。
1.“皇国主义”下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通过颁布 《教育敕令》加强了天皇的权威,以“忠孝一致”“忠君爱国”当作国民道德的最高准则,试图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皇国”意识,把国家主义导入女子教育之中,要求女性有胸怀天下的国家观念,女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女子通过相夫教子间接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政府有意识地培养出“良妻贤母”式的女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服务,这样就把女子教育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自由、民主”之风,并开始慢慢渗透到教育界,引起日本政府的注意。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推行国家主义教育观念,日本女子教育也开始进入国家主义强化阶段。“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法西斯主义势力的不断膨胀,培养为帝国服务的“帝国之妻”“军国之妻”成为女子教育的核心任务,法西斯政权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全方位地向女子灌输皇国主义教育。从1917年开始到1945年为止,日本的女子教育一直处于“皇国主义”教育思想之下。
2.“皇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表现
在临时教育会议的建议下,日本政府开始对包括女子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制度进行整顿。初等教育方面的整顿项目有:第一,加强修身课中的“皇国主义”教育。1900年6月,福泽谕吉出版的《修身要领》中写道:“凡生于日本国之臣民,不问老少,奉行万世一系之帝室,不可不仰其恩德。”教科书中有关国民道德的内容也大大增加,强化了女子作为国民和男子一样,应具有忠君爱国的“皇国观念”。第二,增强历史课中的“尊皇”内容。该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有关天皇的内容增多,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有关皇室内容的约占整个历史课的一半。讲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大肆宣扬皇室的权威,渲染“忠君爱国”思想。
中高等教育方面:1911年修改的《高等女子学校教学要目》中,将原有修身课的“道德要领”“礼仪”两部分,多加入“学生须知”和“教育敕语”,尤其是规定学生必须背诵和默写“教育敕语”。在师范教育的修身课中要求女性“修身之宗旨是基于教育敕语之旨”,由此可见,在中高等教育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敕语”的重要性及其“尊皇”的教学内容。另外从1917年到1930年,官办高等女子学校总数增加到原来的1.4倍,学生总数增加到原来的2.2倍。作为日本政府贯彻女子教育方针的主要机构,官办高等女子学校不断发展,使得保守的国家主义女子教育观念逐渐普及开来。
3.“皇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日本政府在向国民灌输“皇国”理念的同时,开始排斥普遍的人道主义,轻视国民生命,无视领国主权,美化对外侵略。鼓舞国民为了“皇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天皇和帝国可以无条件牺牲自己。不断向其国民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进行奴化教育。随着日本在对外侵略战争中越陷越深,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女子教育也越来越披上军国主义的外衣。在战争时期,以培养为战争服务的“帝国之妻”“军国之母”的极端教育方针出台,日本帝国政府通过颁布《国民学校令》《战时教育非常措施》等教育法规和教育政令,强化女子学校教育,女子教育染上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要求日本女性能够自觉地把生儿育女视为自己“国民”身份的义务,随时把丈夫和儿子送上战场,并将此视为无上的荣耀。女性在这种教育之下,变得完全丧失自我,成为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王 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王慧荣.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