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地

2016-10-14张庆琳陈希

神州学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计划学科人才

张庆琳++陈希

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特色鲜明的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一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和师资队伍的水平密不可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其规模和分布至关重要,并且能够决定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能走多快、走多远。

客观来讲,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成电”)地处西部,不具备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学科又相对集中,所处IT行业的人才竞争亦非常激烈,引才难度很大。但是,成电人化压力为动力,瞄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把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才聚才取得了可喜成绩。因人才工作成效突出,成电成为中组部确定的全国5个人才工作联系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唯一一所西部高校。

成电目前拥有高层次人才161人,尤其在2014年、2015年呈快速发展态势,新增高层次人才93人,其中,约70%为海外引进人才。与综合性高校相比,成电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上不具优势,但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高度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成电在该领域内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信息领域的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数全国排名第一。

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在最近一轮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成电参评的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并列第二。2015年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成电工程学排名升至全球第81位,计算机学科排名升至第67位。今年7月,学校的工程学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材料科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继续保持在前1%。人才的快速聚集和发挥作用,为成电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打造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真正体现了“人才强校”的内涵。

高度重视·营造引才氛围

学校良好的引才、聚才氛围是人才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保障。成电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强校”确定为学校长期坚持的核心主战略。通过多年来人才工作的强化、推进,“人才强校”“人才强院”已经内化为全校教师的共同认知,“尊才、重才、爱才、容才”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具体工作之中。

学校成立“人才领导小组”“人才工作小组”,校领导不仅统筹规划,制定政策,还亲自参与,身体力行。比如在引进优秀人才时,校领导经常是“三顾茅庐”“四顾茅庐”,在为优秀人才争取外部支持时,也不辞辛劳,全力以赴。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一站式”服务。学院层面,建立书记、院长牵头的工作队伍,完善学院人才工作激励制度,以宽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积极引进、培养优秀人才,在梯队、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广大教职工也积极参与人才推荐,学校引进的许多优秀人才的信息都来自成电的教师,尤其是教授们。

探索革新·增强吸引力度

为人才的事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和全方位的支持是高校吸引和汇聚人才的根本所在。为此,成电在巩固优势学科的同时不断拓展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增强学科综合实力。许多来校考察的人才最终选择成电,与学校在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学校对新兴交叉学科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学校呈现出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密不可分。

首先是巩固优势学科平台引才聚才。学校利用优势学科的平台基础,围绕一个重点领域成建制引进,快速汇聚一批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一大抓手。例如,学校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又先后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被誉为“格林函数人”的李乐伟教授(2015年因病逝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志璋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和薛泉教授,他们都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还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康凯博士、孙胜博士、陈益凯博士、杨涛博士等,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程钰间教授、屈世伟教授、IEEE Fellow聂在平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杨仕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胡俊等强强联合,促进了学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团队整体实力壮大。2011年,该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其团队成员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使成电成为国内第6个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单位。

同时,发展新兴学科和基础研究,突破学科单一的格局,也成为汇聚人才的重要平台。面对学校基础研究实力薄弱的困境,2014年,学校成立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基础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截至2016年6月,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汇聚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同时还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院士等兼职研究队伍,进一步增加了队伍实力。

三管齐下·汇聚世界英才

一直以来,成电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引才方面,学校积极搭建多样化平台,开拓引才渠道。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召开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以下简称“成电论坛”)已成为学校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品牌。论坛参会者中约1/3申报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还有参会学者直接通过校“百人计划”到校工作;在学校14位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有11人参加过成电论坛。其中一位入选者、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回国的杨阳博士参加论坛时说:“成电论坛提供了一个与来自全球各国青年才俊交流学术的舞台,也提供了深入了解成电的平台,不仅是平台和团队吸引了我,成电人的热情和朝气也感染了我。”另一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牛津大学毕业的刘明侦博士回国时有多所国内名校邀请,通过成电论坛及随后多次来校交流,成电在该领域的平台基础和成电人的精神热情最终打动了她。

育才方面,学校重点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和“青年教师出国行动计划”,分别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后备队伍建设和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校“百人计划”,遴选了5批共计77人,其中37人次入选相应的国家级人才计划。该项目与国家人才计划紧密衔接,为学校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构筑了良好的成长阶梯。“青年教师出国行动计划”自2012年开始实施以来,累计派出教师605人,提高了教师队伍海外经历比例,提升了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学术视野和整体水平。

用才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工科的特色,注重团队的作用,创新“1+1”团队组建模式,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学科方向紧密结合的校内研究小组”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引进人才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国内人才熟悉国内情况的优势,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快速融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认识到: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非常重要,实质性作用的发挥更重要,学校只有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和现有学术团队基础,强强联合组建团队,外引内培并重,不断探索有利于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引进人才和现有团队的双赢,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谋划深远·力争世界一流

成绩只代表过去。全球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给成电积极把握信息科技的前沿和开展前瞻性研究、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作出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机遇。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成电也据此制定了自己的“双一流”目标——在2030年使学校若干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学校整体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十三五”期间,成电将围绕“互联网+”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为主线,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实力和人才聚集优势,为实现从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峰”到“人才高原”的转变和“双一流”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成电将努力成为高新技术源头和精英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计划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