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愚公梁巴金

2016-10-14任怀民

民生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杨素汝州碑林

任怀民

《汝帖》是汝州的文化名片。今天在汝州再建碑林,要有建成代表当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准的《新汝帖》的气魄,为汝州再打造一个当代书法文化新名片。

河南汝州人常说:汝州有三宝,汝瓷、汝帖、汝石。如今,《汝帖》再续当代篇:由退休职工梁巴金杨素夫妇,历时十余年,邀集当代著名书法家打造的中华皇龙碑林,延续《汝帖》气韵,堪称《新汝帖》。

75岁的古稀老人梁巴金杨素夫妇,自费建起的书法碑林博物馆,正成为河南汝州独特的文化景观,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地处汝州市骑岭乡范集村的中华皇龙碑林博物馆镌刻基地,占地2000多平米,3000多块黑色石碑堆满院落。已经刻好的700多块书画石碑,层层叠叠,堆放在一个低矮狭小的简易房中。由于地方狭小,光线阴暗,游客很难一窥每块碑刻的神韵和全貌。

这是梁巴金杨素夫妇多年心血的结晶。

说起修建碑林的目的,梁巴金老人表现出当今稀缺的农村乡贤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自觉。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所以,他将碑林内容定位为: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中华孝文化,从和谐家庭出发构建和谐社会。

这个碑林每块碑上书写的内容,全部由梁巴金老人亲自从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帝范臣规、诸葛亮兵法、教儿经、女儿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中,精心挑选,请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

为此,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酷爱中华传统文化和书法的梁巴金老人,退休之后,买来孔孟经典、国学精粹等书籍,埋头苦读,苦练书法,并让老伴学习书画装裱。

功夫不负用功人,如今,梁巴金老人的国学造诣达到了相当高度,不输国学博士,书法功力也获得书法大家的认可,而老伴的书画装裱技术和拓片水平,更让书画家们赞不绝口。

每天4:30,梁巴金杨素夫妇准时起床,伴着晨曦,用毛笔给书法家写信。十几年来,他先后写了4700多封书信,光邮费就花费了5万余元,右手的三个手指因此扭曲变形。家人心疼,给他装了台电脑,让他打印,但他坚决不用。梁巴金老人说,书法家们都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写的,用电脑打印,是对书法家的不尊重。

梁巴金老人深知,当今社会浮躁、铜臭之气泛滥,书画界更甚。向书法名家求字,写啥要啥,得看书法家的脸色。但梁巴金老人不苟且,他相信真正的书法家,一定会支持他的想法。于是,千辛万苦收集书法家的通讯地址后,他亲自用毛笔一封封地写信求字,用自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公益善举和真诚感动书法名家。有的书法家开玩笑说,全中国也只有梁巴金敢让书法家写命题书法,敢让书法家按他规定的尺寸大小、书体、字数书写,稍有不符合碑林入刻要求,就坚决退回让人家重写。

既然是求人,梁巴金老人为何还这么“敢”拂人“龙鳞”?

他自信书法碑林是一件能够遗存“千秋万代”的事业,书艺不精难以传世,内容不好,遗祸更远。在我国书法历史上,和《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齐名的《汝帖》,代表了前人在书法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成为汝州的文化名片。今天在汝州再建碑林,必须请当今书画艺术代表人物亲笔,内容必须反映时代对正能量的吁求。要有建成代表当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准的《新汝帖》的气魄,为汝州再打造一个当代书法文化新名片,就必须追求最好。

为何对书法家的要求如此“苛刻”?梁巴金老人说,苛刻,是维护书法家的名声,是碑林传世的基础,是为后世留下中华传统文化字典性遗产的保证,马虎不得。

梁巴金的“苛刻”,获得了受邀书法名家们的支持和肯定,许多人因此和梁巴金成了素昧平生的朋友乃至至交。旅日华侨、王羲之第55代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书法家王德水先生给皇龙碑林书写了17通碑文。为精益求精,梁巴金邀请王德水先生亲到皇龙碑林现场监刻。王德水先生为此专程从日本赶到汝州市。寒冷的冬天王德水、梁巴金披着大棉袄在刻碑工作室忙碌着,王先生对拓印在碑坯上的字逐一用毛笔修改,一连干了16天。其间王德水、梁巴金吃住在刻碑工作室,啃着蒸馍,喝着玉米熬的稀粥,乐在其中……

梁巴金杨素夫妇对书法艺术的完美追求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感动了那些高傲的书画名家。获悉这一文化盛事的书画家,纷纷应要求,精心创作作品,寄给梁巴金杨素夫妇。不少著名书画家还千里迢迢,亲临碑林镌刻基地送作品。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外书法家也纷纷寄来作品。到目前为止,共有海内外近千名书画名家按要求,书写了16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少的几个字,多的有数千字。上海市82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孙信德先生应梁巴金老人要求,书写了一幅6000多字的长卷,于2016年5月亲自送到汝州。梁巴金杨素夫妇收到后,立即拓片装裱。孙信德先生2016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个人书法展上,特意展出这一长卷拓片,引起的轰动“比我所有的作品都大”,孙信德兴奋地打电话给梁巴金说。

善事众人帮。梁巴金建碑林的善举得到汝州市的大力支持,市委、人大、政协领导提倡鼓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领导,亲临指导。父老乡亲们听说要建孝道文化碑林,争先恐后,义务帮忙。当地碑刻老艺人李明法、李林朝放弃外出赚大钱的机会,常年吃住在刻碑基地镌刻石碑。

对书法家寄来的每一件作品,梁巴金杨素夫妇都视若珍宝,收到书稿后,第一时间拓印在石坯上,刻成石碑。石碑刻好,梁巴金杨素夫妇还要亲手拓成拓片,连同支持公益事业的证书回寄给原作书法家。

梁巴金杨素夫妇以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韧劲和执着,坚守着一份心中的追求。十几年里,他们花光了近百万积蓄和退休工资,又拉上儿子儿媳一起,不把这件事办好决不罢休!

如今,眼看着越来越多的碑刻无处存放,游客来了,却因屋矮地窄,难以看尽碑刻风采,梁巴金杨素夫妇很着急,他们急需为来越来越多的碑找一块宽敞的地方,也急迫需要为书法家的作品原件找一个安全的收藏所,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宽敞的欣赏体验环境,为延伸中华皇龙碑林的文化艺术价值,寻一条路……

每一个晨光熹微中,当刻碑师傅拿起刻刀,举起小锤,将书法家作品的神韵,通过他们粗糙的大手,再次加工,表现在石头上的时候,听着此起彼伏的“叮当”之声,梁巴金杨素夫妇既多了几分喜悦,也添几许忧愁,那块块精美的碑刻,就像他们亲生的儿女,将家安何处?

猜你喜欢

杨素汝州碑林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河南汝州: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推动宜居绿城建设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要饭的也有权利嫌饭馊
刘鄩:西安碑林最早的“守护者”
左宝珍倾尽家资建碑林
杨素:五星好评抵不过兔死狗烹
碑林(中国画)(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