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招牌为什么这么丑

2016-10-14吴松磊

东西南北 2016年17期
关键词:黑体配色字体

吴松磊

中国街景之丑冠绝全球,各色廉价招牌居功甚伟,丑招牌不仅是美感的缺失,更是社会经济现状的缩影。

好看的招牌各有各的好看,难看的招牌却出奇的一致——强烈的廉价感。

有格调的视觉呈现一般是低纯度的暗色和充分的背景留白,即通常所说的“素色”审美。中国街头招牌的配色方案通常相反,背景是中等明度的高纯色彩,配合高纯度色或白色文字,留白普遍不够,往往是不同色彩占据相近面积。

这种配色满足了店主“显眼醒目”的需求,也符合人类天性——心理学研究就证实了人对高饱和度色彩的偏好,如儿童一般都会对鲜艳的色彩更感兴趣,被革命审美熏陶的中国人也天然倾向大红大黄的配色方案。但格调恰恰是对本能冲动的克制,就像富裕社会以瘦为美,高端餐厅追求口味清淡一样。

即便配色鲜艳,设计元素如能合理使用也不致过于廉价。

相比店主个人审美,街头招牌的观感更依赖本地政府的市容管理政策。日本就是典范,对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规定得极细。

中国的市容管理规定算得上整齐划一,城管部门也有权拆掉任何一块不顺眼的招牌。但这种管理的结果是,许多街头招牌的观感与党政部门的宣传栏如出一辙——都热衷使用陈旧的电脑特效,默认的鲜艳配色,花哨的描边、阴影、渐变,以及让密恐患者晕厥的图文排版。

大红大绿的街景中,偶尔也能看到符合现代审美的招牌,它们大都是国外品牌或连锁加盟店,这正是中国特色丑招牌的深层原因——普遍缺失的品牌意识。

1949 年之前,传统商业社会已形成品牌意识。招牌是品牌的直接载体,不仅选材精细,描金绘银,往往还不惜重金请名人大家题写牌匾,以展现商铺的品位与分量。

1949 年后,品牌概念成为“资本主义的腐朽遗毒”,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惨遭清洗,文革“破四旧” 运动中几乎扫荡殆尽。

经过彻底的公有化改造,“地名/小区/商品+商店”这种计划体制的典型命名也保留至今。

各种品牌的冠名赞助也推广了喷绘灯布的运用。2000 年前后,这种以一次性低成本投入获得长时间曝光的推广策略,陆续出现在各大酒水饮料经销商的营销方案中,导致很多苍蝇馆子看招牌都像是各类白酒的下属企业。

招牌好看还是难看,除配色和材质外,字体也很关键。日本招牌的赏心悦目,字体之美最为直观,在东京、大阪的街头,很难找到两块字体相同的招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印刷字体设计史超过百年,店主们即便没钱找人专门设计字体,丰富的字体库也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

中国招牌字体的单调丑陋,首先在于简化字的短暂历史——汉字简化虽在 1950 年代就已开始,但直到1965 年简体汉字规范才最终确定,较晚起步的中文简化字设计和庞大的中文字形工程量,让中国从铅活字排版到电子排版的过渡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黑体、宋体、楷体和仿宋四种简体字字形,这也成为了 Windows 简体中文版操作系统中最早的预装字体。

今天街头最常见的招牌字体就是 Windows 预装字体中的中易黑体。中易黑体被认为引进自日本哥特体,1950 年代因大量用于宣传标语开始流行。

中国街头招牌本身就缺乏设计,使用中易黑体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里德利·史楚普于1935年的实验从侧面证实,人脑对文字语义的感知比文字色彩更敏感。因此看到使用了常见字体的招牌时,人脑首先感知到的是文本而非图像。这正是为什么讲求外观的服装鞋包,包装设计时往往偏好使用非母语文字。反之,如使用母语,文本信息必须远离日常生活。

究竟什么样的字体才适合做招牌?适用于所有招牌的万金油字体并不存在,能够精准传达出店铺的品牌气质,才是选择字体的关键。

(晓青荐自《华声》)

猜你喜欢

黑体配色字体
寻找古意的配色
仪式感选择
中波红外系统探测能力计算方法
MIX&MATCH 清甜一夏 彩妆配色新风潮
感温加热一体化黑体辐射源
关于《某些旧理论的推翻》的修正和补充
清凉一夏!来双雪碧配色足球鞋如何?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黑体喷涂提效技术在600MW燃煤锅炉上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