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TC进入大学校园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科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2016-10-14宁伟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8期

宁伟

摘 要:通过NTC的教学与训练和分析相关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理论与案例,总结经验与规律,最后提出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体育素质;科学方式;手段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目前来说存在着理念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实践层面的停滞滑坡并存的矛盾现象。本研究通过近期间NTC进入大学校园的一种新兴训练项目与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NTC教学对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科学方式与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达到提高与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目的。

从NTC进入校园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们传统的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方式往往行政的、强迫的。比如国家规定学生体育要达标,否则不能毕业;学生要上体育课,并要顺利通过考试;有的学校规定晨晚练,并要求“打卡”等,这些强迫手段催生了“替跑产业”,学生花钱雇人替自己参加锻炼和测试。面对一些自觉性极差的学生可能这样的手段会有一些效果,但不可持续,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NTC这种全新的锻炼方式与模式,既生动又有趣,寓教于乐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NTC(Nike Training Club)是一套专门为你量身打造的全身训练计划, 超过 60 个项自定义的训练计划提供 Nike专业教练的语音指导和随选指示,从世界级的运动选手汲取灵感、并由专业教练群所研发,它将 Nike 多年的训练研究和专长集结成一个个人化的体验。这90多项训练都是以肌力训练、有氧训练、间歇训练和核心训练为基础,按照详细的指示,你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NTC让你设定专属的音乐和目标,给学生最具效率和效果的训练计划, 而NTC应用软件是一款专属私教,提供给学生随时随地的训练方案。燃脂、塑形、提升,三大训练类型满足你不同程度的训练要求。你可以灵活选择训练的时间,15分钟、30分钟,或是45分钟。配合训练将得到详细的步骤提示和动作指导。

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分为2组进行为期15周的运动干预实验,第1组为实验组:正常教学内容+参与NTC教学计划的练习;第2组为对照组:只按正常教学内容进度授课。并在实验前后进行体能素质测试,为保证研究内容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统一的体能测试。

1新型课程研究量的分析

1.1总体研究趋势分析

截止2014年9月,在中国知网期刊库高级检索模式中,以“发展学生体能的科学方式与手段”(精确)为主题、时段为1994——2013年(含),共搜索到 6450篇文章,

第一阶段,1995-2005年,有关文化创意的研究是缓慢上升的。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体育创意创新课程等,开始重视和强调新的课程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2005-2012年,研究数量出现了突然的增加,这是因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并把文化产业定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体能锻炼领域

该部分用“体能锻炼”来界定,主要是它有别于大众健身的锻炼通过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和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愿开展的课外锻炼。根据我国国情,由于国内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满足大众体育健身的需求。因此,学校仍是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增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

创意课程NTC的重要性。赵斌(1992)较早的认识到了创意的重要性,在他的论文《文化需要的发掘是出版创意的不竭之源》提到,科学出版社会斯普林格寻求创意的特点,是从发掘某一领域的文化需要与文化内涵着手的。这是寻找出版创意的一般规律。文化需要,才是出版创意的不竭之源。并提出,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对立统一是出版活动的基本矛盾,以及文化内涵是出版活动的核心与起点。

NTC创意课程本质。夏春秋(2006)论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哲学思考》提出,创意的本质是一种意识;从产业哲学的角度来说,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当这种追求最终落实到意识层面,就是要“以人为本”。

丁祺,奉公(2011)的论文《对文化创意意蕴的新思考》提出,如果只是从产业的视角理解文化创意,则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忽略了其他视角甚至最本质性的视角。文化创意的本质仍然是文化的一部分。创新和创意面对的主体是不同的,创新和技术联系在一起,创意则是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创新的经济学含义并不适用于创意。

2 科学方式与手段研究

2.1新型课程发展的科学方式与手段总体趋势分析

截止2014年9月,在中国期刊网期刊数据库中,在主题模式下,以“体育参与”为检索词,从1991年至2013年,共检索到895条结果,

2005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简称《纲要》)的实施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纲要》提出,到200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总人口的37%以上;直辖市及经济发达省会城市100%的社区、其他城市80%的社区和25%的农村乡镇建有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等目标,所以2005年有很多关于地区群众、学生群体、女性群体、外来人口等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及对体育参与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等更深入的研究。之后,随着2008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学者的研究开始转向大众体育领域,随之提高了对体育参与研究的关注度。

2.2 体育参与发展体能素质的文献质的分析

体育参与调查研究

关于体育参与的调查研究是最多的,这里包括对各省市、地区的调查,对大学生、青少年等的调查,还有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体育态度、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影响因素,大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2.1 身体形态分析 从表 l、表 2 中各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对比来看,1 年后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比 1 年前有所提高,除男生体重有显著性增长外,其它数据没有明显的改变,呈现相对稳定状态。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完善起着促进作用,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发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身体形态指标趋于稳定。

社会学视角的体育参与研究

王秀霞,翟强等的论文《西方社会学视角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历程及结果》(2010)提到,关于体育参与和社会化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的是西方社会学。西方社会学从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批判和互动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体育参与中人的社会化问题做了大量研究。

王秀霞,翟强等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注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状况和形式、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约束因素等,例如,曾清华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孙晓强对中国青年一代体育参与的约束因素、参与动机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李彬彬、符明秋对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等等。而对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中止或改变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和分析。他们以青少年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开始与持续、终止与退出的原因与社会因素,并指出存在着“业绩主导”的功利主义倾向,而非“乐趣参与”的问题。

对促进理论的研究

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其中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发展体能方面,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要求学生在某水平学习时要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并阐述了达到该水平时应具备的标准。如水平二[59]:“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以上内容是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

也就是说,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

对体育教学促进措施的研究

在实践层面,吴键博士曾在 2010 年 8 月至 2010 年 11 月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理论探讨栏目中,就“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进行了连续四期的连载,分别从课堂、课外、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分析了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特别是在“策略一”中提出了要注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的观点,指出在敏感期内对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干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建议采用“课课练”的形式,引用国外和国内运动训练中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手段、方法和器材以及监控手段,作为有效策略来解决学生的体能下降问题,这在策略层面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吕小波通过设计不同的趣味性练习,如发展速度的多向变速跑、发展平衡协调能力的瑞士球俯卧撑练习等,并采用比赛法和游戏法组织教学,进行了为期 3 个月的实验研究,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相关体能。以上研究提出的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的“课课练”和“趣味性教学”形式,为本研究的体能促进实践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策略。

对群体活动促进措施的研究

为了确保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我国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法规保障,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还开展了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响应政府号召,我国的中小学校在课外体育方面采用不同形式,开展了“大课间”、“每天锻炼一小时”、“冬季越野跑”等活动。从现有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关于“阳光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阳光体育开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大课间”模式。刘海元、王月华、徐学慧等研究认为:阳光体育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阳光体育的含义与特征、意义与价值、如何发展阳光体育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阳光体育的发展,但还存在着理论研究方面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述和机制性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呼吁要“加强阳光体育推广模式、发展长效机制研究”。董翠香、刘锦瑶、刘博等,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内容和模式层面对“大课间”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为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提供参考。以上研究都是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以达成短期目标为研究目的,研究中提出的长效机制理论和开展方式确有可借鉴之处,但是,学校在整个活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学生体育参与

3 总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本部分进行了小结,总体上认为,当前对大学生体能促进的研究还处于“点和面”的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表现在:首先,在大学生体能促进的理论方面已被认可的理论包括:体能对个体终身健康具有促进和基础作用;学校应重点发展学生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身体素质的良性发展对其它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成分有基础和促进作用;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敏感期特征,如果在敏感期内被重视或受到好的干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内容都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足之处有:体能促进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过少,涵盖面不够(如相关的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知识和动作原理等),不利于学

生对锻炼原理的理解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虽然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被提出,但在组织教材内容时,仍旧以学段为主线,重视学段内的教材内容和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真正提炼出身体素质的敏感期这条主线,教材组织缺乏科学性;理论基础不够全面,仍停留在生理学、心理学和营养学层面。

其次,在大学体能促进的实践层面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有:游戏等趣味性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课课练”、“大课间”、“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模式是学校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提高锻炼效果。需要改进的方法有:锻炼方法和手段不要仍停留在田径和运动项目的辅助练习层面,应注意引进新的课程内容资源而NTC这种新型训练方式和方法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00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玉芳. 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 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06~13.

[4] 许良.我国学生体能发展趋势及其干预措施[J].体育学刊,2009(9):63-67.

[5] 洪晖,李斌,叶美伶.2000-2010年广东省学生体能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4):85-88.

[6] 付慧宇,张景华,刘浩.高中体育考试改革探析——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3):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