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烟云 黄钟大吕
2016-10-14吴勇
吴勇
淮安诞生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保留了许多名人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周恩来总理故居,还有韩信、吴承恩等许多历史上人物的故居。而这次让吴老师关注的,却是前一期提及的清末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刘鹗。
去刘鹗故居前查阅了不少资料,做足了功课。历史上真实的刘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劣迹斑斑”“谤满天下”的历史罪人,还是怀揣“教养天下”理想、脚踏实地的旷世奇才?带着许多疑问,我们走进了西长街312号的刘鹗故居。故居是典型的青砖黛瓦清代民居,正门上悬有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刘鹗故居”匾额。在故居正门旁,有一不起眼的偏门,如今已成一家饭店的店面,有些破旧的店招下面,落款“铁云”的“老残书舍” 四字石刻牌匾依稀可见,字的风格在苏东坡、赵孟頫之间,行笔老到,与刘鹗传世书风相类,想是刘铁云(刘鹗)亲笔题写。
走进空无一人、院门洞开的院落,四处寻找售卖门票的服务员却始终不见,因为赶时间,于是带着点内疚径直先往里走,迎面撞到脸上的蛛网告诉我这里很古老且许久无人光顾。饱经沧桑的院落一百多岁了,青砖院墙,曲径通幽,旧窗陈雕、宿院老藤,虽已老迈却姿态不凡。几竿凤尾竹,数丛美人蕉,绿意盎然地掩映着一泓小池,折射出主人的情趣。略过东边的矮屋直奔画杉大厅,厅颇高大,悬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淮安人朱寿友先生题写的草书匾额“画杉大厅”,厅内故物荡然,有今人毛笔绘制的刘鹗画像和生平事迹系列中国画。正中高悬的两副楹联让我品读了许久。两副楹联均为丁卯年书,经查为1987年,时为刘铁云诞辰130周年。一晃近30年,看到熟悉的艺术家的有些陌生的字体,颇有些沧桑之感。其一为黄惇先生所书,黄惇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楹联曰:“无偈不通,数学岐黄修水利;有才必识,封泥泉布鉴龟文。”可知刘鹗学识渊博,数学、医术、水利、封泥、古钱币、甲骨文等无所不通。另一对楷书楹联书写者已难辨识:“奇士负奇才,一卷记游,能以文奇名后世;故居陈故迹,千秋藏拓,堪为国故导先河。”上联说刘鹗人奇、才奇、文奇,一卷《老残游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下联说今天刘鹗故居内陈列着若干旧物,特别是旧拓片及其著作,为文化遗产研究开了先河。
刘鹗(1857—1909),原籍丹徒(今江苏镇江),据刘鹗后人刘惠孙整理的《刘鹗集》统计,刘鹗一生用过的名、字、号、别名、笔名、绰号、斋名达 40 个之多,我们就从他最奇葩的一个绰号说起。
刘鹗父亲刘成忠曾为官河南,在淮安购置下此处田产定居,当时有房屋140多间和一座园林,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热衷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受父亲影响,刘鹗对治河、天算、乐律、辞章、天文、医学等所谓的杂学颇感兴趣,却无意科举。他不守礼法,乐与贩夫走卒为伍,甚至敢于光臂赤膊在大街上欢舞龙灯,因排行老二,淮安人送给他一个有趣的绰号——“刘二乱子”,反映了刘鹗的志趣所向。
刘鹗故居留到今天所剩无多,大厅、穿堂、堂屋三进,硬山造的大厅顶梁彩绘、曲拱式廊檐为当地仅见。故居内现存文物三件:刘鹗弹的古琴、金丝楠木围棋桌和刘鹗穿的皮袄。棋桌精雕细刻,似乎述说着老宅的繁华旧梦。修复后的南三间堂屋陈列了刘氏世系图和刘鹗的部分手稿、日记等史料,另辟有淮安名人馆,陈列着汉代的韩信、枚乘、枚皋至现代周恩来等20位淮安名人的简历。
很多人只知道刘鹗写了《老残游记》,而对他所做的其他事情并不熟悉。其实,《老残游记》不过是刘鹗的游戏之作,他真正努力做的是他遵从的太谷学派“养天下”的理想,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这个出身官宦人家的子弟,放弃科举,选择在当时被认为“不务正业”的经营实业,挂牌行医、修筑铁路、开矿、收购南京荒地、北京赈灾,却四处碰壁、坚韧不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获罪客死新疆。有人调侃,刘铁云卖过粮食,挖过黄河,修过铁路,做过煤老板,炒过地皮,捣腾过古玩字画,治理黄河遇到金石学家吴大澂,捣腾字画遇到两江总督、大收藏家端方,到北京遇上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儿女亲家是罗振玉……实在富有传奇色彩。
“这勺湖不过城内西北角一个湖,风景倒十分可爱。湖中有个大悲阁,四面皆水;南面一道板桥有数十丈长,红栏围护;湖西便是城墙。城外帆樯林立,往来不断,到了薄暮时候,女墙上露出一角风帆,挂着通红的夕阳,煞是入画。”步出刘鹗故居,就来到了《老残游记》中所描述的这处淮安现存的最古老园林勺湖园(费新我题),湖上有大钟亭,悬挂一口金天德年间(1151年)所铸大铜钟,据说曾“悬于朝宗门楼,昏晓之声,几闻百里”。亭上“金钟”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手笔。旧有勺湖十景,碧水、长桥、画舫、亭阁、碑园相映成辉,更有文通宝塔耸立湖畔,塔影、波光、鸟语给勺湖园平添了几多文化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