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三种定位的比较观察及护理配合
2016-10-14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门中医院529000罗小贞梅华陈振华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门中医院(529000)罗小贞 梅华 陈振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骨伤科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102例,年龄在18~60岁,体重在45~80kg,ASAⅠ~Ⅱ级。纳入标准:①单侧上肢外伤患者;②成年人,神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身状况及配合手术麻醉操作。③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史的患者;④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或拒绝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进行分组,将102例患者按定位方法分为三组,B超定位组、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每组34例。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与护理配合 患者入室后,手术室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护理[2],进行相关核对后主动宣教,把即将使用的穿刺方式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向患者解释,多沟通,设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开放静脉通路,连接麻醉监护仪,行常规无创监测。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术侧肩背部略垫高,两臂紧贴体侧,定位明确后均予0.25%罗哌卡因30ml行臂丛阻滞,协助麻醉师推药的过程应反复回抽,避免入血,防止麻醉药误入血管内引起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准备好急救用具及药物,遇有麻药毒性反应时,应快速配合麻醉医生,保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神志改变。
1.3 观察指标 观察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麻醉效果评定:优:手术时完全无痛;良:手术时轻微疼痛,需辅以镇静镇痛药物;差:手术时剧烈疼痛,需追加神经阻滞或改全身麻醉方能完成手术。以麻醉优良者为阻滞成功。
2 结果
附表1 三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附表2 三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2.1 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三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如附表1所示。B超定位组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最短,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以传统盲探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间起效时间比较,两两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麻醉效果 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如附表2所示。B超定位组麻醉优良率最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以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最低。B超引导组与传统盲探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B超定位组、神经刺激仪组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传统盲探组6例误刺血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气胸、及术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上肢手术由于位置局限,且臂丛神经较为表浅,易于定位,临床上往往予单侧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单侧肢体的手术治疗。为了保持术野的干净清晰,减少出血,往往都会在上臂近端上止血带;同时还要尽可能地避免发生血管收缩痉挛。传统操作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在成功率方面有所改善,但仍然会有不少的并发症。B超定位能够快速起效,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技术。而手术室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判断力,熟练的配合,确保麻醉的安全是麻醉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