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6-10-14陈双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5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生态

陈双群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内江 641100)



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陈双群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内江641100)

2008年汶川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对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对惨遭不幸的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心理构成极大的创伤,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急需恢复。基于生态修复的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受灾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还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比较自然生态修复工程科普型休闲农业与普通休闲农业的利润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科普型、感恩型、祈福型和重建生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出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应当紧扣地震重建的主题,在发展其他地方休闲农业共通的项目基础上,展现独特的汶川地震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的结论,并提出建立汶川地震研究部门和打造灾难IP的建议。

汶川地震生态修复休闲农业灾后重建IP

0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破坏最为剧烈的地震。地震震中位置103.4°E, 31.0°N,震级里氏8.0 级,震源深度12~19 km,烈度11°。地震除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同时对地表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陆地与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区域生态问题,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1]。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环境脆弱,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2]。

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给予受灾地区关心和帮助。在国家的支持和“八方支援”下,受灾地区开展了顽强的自救、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本身也是对灾害发生之后悲惨、凄苦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修复。因此,汶川地震生态修复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同时也应当包含社会环境的生态修复。而基于生态修复的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和农村为载体,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3]。对于乡村休闲旅游而言,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是保持较高回头率的关键因素[4]。汶川地震灾区的休闲农业,在结合其他普通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应当紧扣抗震救灾主题,发挥自身特点。首先,汶川地震灾区具有抗震救灾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和防震抗灾现实案例,是绝佳的开展抗震救灾科普休闲农业地点。其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救援。以陈列抗震救灾英模事迹,举行大规模祈福活动的感恩祭奠型休闲农业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汶川地震灾区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可成为休闲农业的重要主题。

1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1.1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汶川地震灾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是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地区,是中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果包括:林草植被恢复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初步修复; 灾区城乡绿化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灾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全面落实; 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主要危险地段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灾区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得到基本完善。生态修复内容广泛,涉及环保、林业、水保、地质、畜牧等众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调运作,更是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大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基于生态修复的休闲农业不仅能有效提高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可以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目前以灾区特有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乡村艺术文化与抗救灾文化内涵,发展出了回归自然游、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参与体验游、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农业观光农家乐、黑色旅游(地震遗址游)等多种旅游模式。

1.2存在问题

1.2.1安全风险问题

地震灾害造成的各种损害和安全隐患是限制生态修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生态修复工程位于地质损害比较严重的位置,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风险,不适宜开发休闲农业。

1.2.2同质化开发严重,主题缺乏新意

由于生态修复工程普遍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区,设计风格相近,旅游开发存在同质化情况。同时回归自然游、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参与体验游、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主题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缺乏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主题。

1.2.3黑色旅游主题沉郁,缺乏积极因素

黑色旅游(地震遗址游)是汶川地区独有的旅游形式。但主题开发过程中,对灾难主题深度开发不足,只注重灾难、灾害的主题开发,缺乏对抗震救灾主题的开发,内容、风格、主题过于沉郁。地震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才值得歌颂。

1.3成因

1.3.1建设周期短,缺乏时间沉淀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开工建设只有几年时间,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都缺乏时间沉淀。安全风险、同质化等现象随着时间发展会逐渐消失,同时灾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将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

1.3.2思维拓展不足,缺乏现代意识

过去对旅游事业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收取门票、餐饮、住宿等相对浅显的收益项目上,未来随着粉丝经济、IP经济发展,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发展将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独特的风景。

2 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2.1汶川地震灾区科普休闲农业

2.1.1自然生态修复工程

(1)草原生态修复。汶川地震造成崩塌、滑坡、滚石等次生灾害,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损毁,使灾区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地震灾区的草原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亚高山草甸草地、山地灌丛草甸草地、山地疏林草地。牧草生长快、适应性强,能在很短时间内覆盖地面。人工修复首先要开展以种草为主的草原生态修复[5]。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根据植物群落按照草-灌—乔的植被演替规律,选择适宜灾区条件的多年生与一年生牧草搭配的草种组合,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播种技术和播后管护,种草养畜恢复生产[6-11]。表1表明相对于普通草场型休闲农业项目,根据地震灾后自然生态修复过程建立的草场科普型休闲农业项目收费高,支出低,利润率较高。

表1 不同草场型休闲农业项目比较

项目收费标准(元/人次)设施费用(元/人次)人工费用(元/人次)利润率(%)普通草场游览型骑马90302044.4野炊50201040.0观赏型斗牛3010550.0斗鸡205550.0参与型滑草120602033.3科普草场游览型现场观摩12020579.2观赏型实操观摩18020586.1参与型实操22030-588.6

(2)森林生态修复。地震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来实现。地形地貌明显体现了生境条件的综合性指示能力,并显著影响着森林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这次汶川大地震由于主要发生在山区,大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受灾地区林地垮塌、林木倒伏、林木毁损的情况十分严重[12]。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仅四川省林地毁损就高达25.3万hm2。灾后重建造林项目,在地震灾后的局部采取土袋、木竹栅栏、堡坎、排水沟等局部治山措施对项目区塌方、泥石流等灾害不同部位进行治理; 选择适宜乔灌草植被,对灾害地不同部位恢复植被[13]。表2表明与普通森林型休闲农业项目比较,依据地震灾后重建造林工程建立的科普性森林休闲农业设施人工费用更低,收费更高,利润率更高。

表2 不同森林型休闲农业项目比较

项目收费标准(元/人次)设施费用(元/人次)人工费用(元/人次)利润率(%)普通林场游览型徒步40101537.5乘车110502036.4参与型树屋220803050.0科普林场游览型现场观摩180502061.1参与型实操22060-575.0

2.1.2防震抗灾主题

大地震给灾区带来系统性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惨重。如何做好防震抗灾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必须要有所准备的事情。首先是防震抗灾的常识性知识,通过休闲农庄的形式在汶川地震灾区为每一位游客传播,必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其次是防震抗灾基本原则,包括完善的防震救灾法律法规,详细的应急救灾和恢复重建预案,完善的金融保险制度。通过结合汶川地震实情,推演不同防灾,救灾预案,使每一位游客更加清晰理解和支持防震抗灾计划。最后是防震抗灾储备,预案做得再好,没有适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支撑,也是“无根之水”、“无米之炊”。防震抗灾物资、人员、资金的准备与管理也是非常好的科普题材,不仅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知识储备,同样也是为我国防震抗灾事业培训后备人才。

2.2汶川地震灾区感恩祈福型休闲农业

2.2.1党和国家对汶川地震救灾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亲赴四川灾区一线指导。吴邦国委员长赶赴灾区指导工作。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赶到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四川前方指挥部,全面负责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等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心系祖国、情系灾区,积极捐款捐物,彰显了血浓于水、危难时刻见真情的深厚情怀。灾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受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援助救援的友善之举,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按照中央的部署,整个抗震救灾工作果断有力、紧张有序、持续有效地全面展开[14]。

2.2.2感恩型休闲农业

感恩休闲农业是灾区生态修复特有的休闲农业形式。通过休闲农业的形式纪念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涌现的英模事迹,是一种很好的感恩形式。“感恩树”、“英模花”等形式的感恩休闲农业设施不仅造型美观,寓意深刻,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同时对抗震英模及其家人,被救群众及其家人有特别的纪念意义。由此带动的餐饮、住宿、旅游的发展能很好地反馈到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去。以《唐山大地震》、《惊天动地》、《汶川168小时》等涉及汶川地震的影视作品同样对汶川的精神文明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2015年是影视IP元年,而汶川地震是可以和古罗马庞贝古城、泰坦尼克号、唐山大地震一样成为重要灾难片IP。因此,通过鼓励相关文艺创作,减免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制造费用等方式,打造中国重点灾难片IP,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相关影视作品的宣传是发展休闲农业,影视旅游的重要手段。

2.2.3祈福型休闲农业

祈福型休闲农业是指通过建立公共祈福场所,为地震灾害中失去家人的同胞提供寄托哀思的地方。通常我国传统寄托哀思的地方是墓地。但我国耕地紧张,大规模建设墓地不合时宜。“祈福花坛”、“福袋树”、“放水灯”、“放孔明灯”等祈福活动所需场地和设施都可以在自然生态修复工程中寻找和建设。汶川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祈福、拜祭礼节、程序均不相同,通过不同休闲农庄建设不同风格的祈福、拜祭设施,组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祈福、拜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民族融合,保护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可以为休闲农业带来大量的游客和相应的收入。

2.3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生活型休闲农业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的组织与编制。要求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 在空间布局上强调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以映秀镇中心镇区为例,可概括为“一心多点,四区八组团、轴廊贯通”。道路交通规划采取镇区双出入口,并加强跨江交通,同时,在街坊内部增加疏散通道。映秀优越的自然条件,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对传统特色食品、药品与纪念品进行重新包装,增加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的可参与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丰富旅游内涵。建立映秀镇防灾减灾系统,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将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综合防灾分区,综合设置城镇范围内的各项防灾减灾体系。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选取上,采用抗震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这只是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一个例子。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时间短、规划性强、抗震性能较强,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体现出全国人民无私援助的“大爱”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了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表现重建之后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休闲农业本身也具有不一样的精神意义。“农家乐”、“教育夏令营”等体验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生活的旅游项目和休闲农业同样广受欢迎。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应当包括两点,一是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包括草原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以及水土保持、堰塞湖治理等; 二是精神文明生态修复,包括对参与救援者的感恩,对逝者祈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应当紧扣地震重建的主题,在发展其他地方休闲农业共通的项目基础上,展现独特的汶川地震主题休闲、旅游项目,包括科普、感恩、祈福、重建生活等。

建议发展汶川地震文化事业,建立汶川地震研究部门,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部分研究汶川地震。自然科学主要是震后生态修复方面; 社会科学除重建工程管理规划的研究之外,还要发掘汶川地震期间及之后发生的感人故事,并提供支持,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广泛传播,打造灾难IP。具体可行性政策建议如下。

3.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由于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具有独一无二地优势,在打造灾难IP后有可预期的收益,因此应当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或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同时应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在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丰富众筹、债券、私募等形式资金来源方式,为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3.2加强与高校和企业合作,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

无论是生态修复还是园林设计,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都可以从高校和企业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鼓励“创客”加入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事业中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技术和人力的问题。

[1]王文杰, 潘英姿,徐卫华,等.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析.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5): 110~116

[2]刘广全, 焦醒.汶川地震引发的生态问题及对策.中国水土保持, 2008,(11): 11~13

[3]冯建国, 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1): 23~30

[4]肖晓莺.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实证研究——以鄢陵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78~81

[5]苟文龙, 张新跃,李元华.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与修复关键技术.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 22(1): 82~85

[6]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一).四川畜牧兽医, 2009,(11): 33~34

[7]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二).四川畜牧兽医, 2009,(12): 36~37

[8]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三).四川畜牧兽医, 2010,(1): 32~33

[9]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四).四川畜牧兽医, 2010,(2): 38~39

[10]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五).四川畜牧兽医, 2010,(3): 36~37

[11]张新跃, 李元华,苟文龙.5·12 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修复与种草养畜恢复生产技术指南(六).四川畜牧兽医, 2010,(4): 33~34

[12]吴宁, 卢涛,罗鹏,等.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生态学报, 2008,(12): 5810~5819

[13]王雅飞, 喻晓钢,林琦,等.绵竹市灾后生态修复造林技术应用研究.四川林业科学, 2012, 33(5): 80~84

[14]回良玉. 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8,(5): 512~516

RESEARCH OF LEIS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Chen Shuangqu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00,China)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caused not only hug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as well as a great threat to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but also a tremendous psychological trauma to the people.Both natural ecology and social ecology neededbe recovered. Developingleis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enhanc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compared the different profit rate of scienceleisure agriculture of popular natural ecology restoration with common leisure agricultu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such aspopular science leisure agriculture, gratitude leisure agriculture, blessing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he rebuildinglife leisure agriculture.It concluded that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should develop the theme of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showed the uniqu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me leisure and tourism projects, and establis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search department.

Wenchuan earthqu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537

2015-07-15

陈双群(1979—),女,四川内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企业文化、品牌营销。Email: 332548465@qq.com

F323.4;X171.4

A

1005-9121[2016]05-0218-06

*资助项目: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市厅级社科项目“基于生态恢复同步的汶川地震灾区旅游发展研究”(LYM12-30)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生态
云上远眺新汶川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生态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汶川樱桃熟了